复代文 编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复代文缬沙坦氯噻嗪片),适应症为用于治疗单一药物不能充分控制的轻度-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本品不适用高血压的初始治疗。

基本信息

编辑

药品名称:复代文

药品类型:处方药、医保工伤用药

特殊药品:兴奋剂

性状

编辑

本品为复方制剂,淡桔红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适应症

编辑

用于治疗单一药物不能充分控制血压的轻度-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本品不适用高血压的初始治疗。

用法用量

编辑

缬沙坦 单药治疗的推荐剂量80 mg,每天1次。降压效果不满意时,每日剂可增加至160 mg。氢氯噻嗪有效剂量为每日12.5-50 mg,每日1次。为减少剂量非依赖性不良反应通常只在单药治疗不能达到满意疗效时才考虑联合用药

缬沙坦的不良反应通常少见.且与剂量大小无关。氢氯噻嗪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钾血症,此种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其剂量非依赖性不良反应主要为胰腺炎

在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用药过程中,需调整各药的剂量。当剂量调整满意后,可用相同剂量本药替代联合用药。

剂量调整 :当用缬沙坦单一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时,用氢氯噻嗪25 mg,每日1次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或发生低血钾时,可改用本药(含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 5 mg)每次1片,每日1次。在服药2-4周内可达到最大的抗高血压疗效。

本药的服用与进餐时间无关。

对于轻至中度的能衰竭病人肌酐清除率≥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30 mL/分)或轻至中度肝功能衰竭的病人,不需要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

编辑

在共包括1570名病人的两项对照临床试验中,730名病人接受缬沙坦与氢氯噻嗪的联合应用,报道的不良事件如下 :

中枢神经系统 :常见(]5%) 头痛(10.8% ;安慰剂17.2%),眩晕。偶见(5-0.1%)乏,抑郁。

呼吸道 :偶见(5-0.1%)咳嗽炎,鼻窦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

肠道 :偶见(5-0.1%)恶腹泻消化不良腹痛

尿道 :偶见(5-0.1%)尿频,尿道感染

肌肉骨骼系统 :偶见(5-0.1%)手臂或腿疼痛关节炎肌痛扭伤和拉伤,肌肉痉挛

其它 :偶见(5-0.1%)无力,胸痛,虚弱,病毒感染视觉障碍,结膜炎

该产品上市后,曾出现一些罕见的报道,包括血管肿、皮疹瘙痒及其他超敏反应血清病、血管炎

实验室检查 :在使用本药治疗的病人中,5.8%的病人可观察到血清钾降低幅度超过20%,接受安慰剂的病人为3.3%。

下面的不良事件与单独应用缬沙坦有关,而与本药无关。

罕见情况下,缬沙坦引起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降低。临床对照试验发现,缬沙坦治疗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幅度]20%)的分别占0.8%和0.4%。安慰剂组占0.1%。

临床对照试验发现,缬沙坦组、ACEI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9%、1.6%。缬沙坦组血清肌酐、血钾、总胆红素显著升高者分别为0.8%、4.4%、6%,ACEI组分别为1.6%、6.4%、12.9%。

偶见肝功能指标升高。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缬沙坦治疗来说,不需要特别监测实验室指标。

缬沙坦 缬沙坦临床试验中报道的其他不良事件有 :偶见(5-0.1%)关节痛,胃肠炎神经痛。仅见1例血管神经性水肿报道。未证明与缬沙坦治疗存在因果关系

氢氯噻嗪 在接受单一噻嗪类利尿剂(包括氢氯噻嗪)治疗的患者中,报道的不良反应如下,数病人应用的剂量高于本药中的剂量 :电解质代谢紊乱(参见注意事项) :常见(]5%)低钾血症。偶见(5-0.1%)低钠血症低镁血症高尿酸血症。罕见(65岁)的缬沙坦浓度稍增高,但无临床意义。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氢氯噻嗪的稳态浓度高且系统清除率显著降低。因而接受氢氯噻嗪治疗的老年病人需要密切监测。

药物相互作用

编辑

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合用可以增加本药的抗高血压疗效。

与保钾利尿剂、补钾制剂或含钾的盐替代物、或其他可以增加血清钾的药物(如肝素)合用需要谨慎,并监测血钾水平。

有报道,同时使用锂、ACE抑制剂和/或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血清锂浓度可逆性升高和锂中毒。没有同时应用缬沙坦与锂的经验。因此,在联合应用锂和本药的情况下,建议定期检测血清锂水平。

缬沙坦单独与下列任何药物之间没有观察到有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这些药物包括 :西咪替丁、华法令、呋塞米地高辛阿替洛尔吲哚美辛、氢氯噻嗪、氨氯地平和格列苯脲。

因为本药中含有噻嗪类利尿剂的成分,所以可能发生下列相互作用 :

与非甾体抗炎药物合用(如水杨酸衍生物吲哚美辛)可能减弱本药中噻嗪类成分的利尿和抗高血压的活性。如同时存在血容量不足则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与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两性霉素B、甘珀酸、青霉素G或水杨酸衍生物同时服用可以加剧钾和/或镁的丢失。

噻嗪类导致的低钾或低镁可以增加服用心脏苷类药物病人发心律失常的危险。

噻嗪类利尿剂增加箭毒类肌肉松弛剂的作用。

调整胰岛素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剂量可能是必要的。

与噻嗪类利尿剂联合使用可能增加对别嘌呤醇的超敏反应发生率。

可能增加金刚烷胺引发副作用的危险性。

噻嗪类也可能增强二嗪升高血糖的作用。

噻嗪类可能减少细胞毒药物(如环酰胺,甲氨蝶呤)的肾脏排泄,因此增加它们的骨髓抑制作用

当同时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比哌立登)时,噻嗪类利尿剂的生物利用度可能增加,这可能是胃肠道运动减弱和胃排空速度减慢的结果。

有联合使用氢氯噻嗪和甲基多巴引起溶血贫血的个例报道。

消胆胺和考来替泊减少噻嗪类利尿剂的吸收

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和维生素D钙盐可以增强升高血钙的效果。

联合使用环孢素可能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性而引起痛风症状

药物过量

编辑

目前对本药过量尚无经验。用药过量后的主要症状可能为显著低血压

当氢氯噻嗪过量时,下列症状和体征也可能出现 :恶心、瞌睡、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引起心律失常和肌肉痉挛

应根据服药时间长短和症状的类型及严重程度进行治疗,应首先采取稳定循环的措施

如果服药时间短可以催吐。如果服药时间已较长,应该给予适量的活性炭

如果出现低血压,应让病人仰卧且给予液体和电解质治疗。

由于缬沙坦的蛋白结合度高,它不能被血液透析所清除。但是,氢氯噻嗪可以被这种方法清除。

药理毒理

编辑

缬沙坦 血管紧张素I在血管紧张素转化(ACE)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IIAng II)。Ang II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重要活性成分,与各种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发挥广泛的生理作用,包括直接或间接参与血压调节。血管紧张素II是一种强的缩血管物质,可发挥直接的升压效应,还可促进重吸收,刺激醛固酮分泌。

缬沙坦是一种口服有效的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Ang)II受体拮抗剂,它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亚型,与AT1受体的亲和力比AT2受体的亲和力强20000倍。AT1受体亚型介导血管紧张素II的生理反应,AT2受体亚型与心血管作用无关,缬沙坦对AT1受体没有部分激动剂的活性。

缬沙坦不抑制ACE(又名激酶II),此酶使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且降解激肽。缬沙坦对ACE没有抑制作用,不引起缓激肽P物质潴留,故不易引起咳嗽。

比较缬沙坦与ACE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证实,缬沙坦组干咳的发生率(2.6%)显著低于ACE抑制剂组(7.9%,P[0.05)。在一项对曾接受ACE抑制剂治疗后发生干咳症状的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发现,缬沙坦组、利尿剂组、ACEI组分别有19.5%,19.0%,68.5%患者出现咳嗽(P[0.05)。在对照临床试验中,用缬沙坦和氢氯噻嗪联合治疗的病人咳嗽的发生率为2.9%。

缬沙坦对其他已知的在心血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激素受体或离子通道无影响。

缬沙坦降低升高的血压,不影响心率

对大多数患者,单剂口服2小时内产生降压效果,4-6小时达作用高峰,降压效果维持至服药后24小时以上。在长期治疗中,治疗2-4周后达最大降压疗效,并得以维持。与氢氯噻嗪联合应用显著地增强缬沙坦的降压作用。

突然终止缬沙坦治疗,不引起高血压"反跳"或其他副作用。

缬沙坦不影响高血压患者的空腹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或尿酸水平。

氢氯噻嗪 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作用部位是在远曲小管近端。研究表明,在肾皮质存在着高亲和力的受体,其为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结合部位和作用部位,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的氯化钠转运。噻嗪类的作用方式为抑制钠和氯离子的共转运。竞争氯离子作用部位能影响电解质的重吸收,这将直接增加钠和氯的排泄,并间接减少血浆容积,继而增加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分泌和钾排泄,使血清钾降低。

因为肾素-醛固酮系统是血管紧张素II依赖性的,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可减少与噻嗪类相关的钾丢失。

药代动力学

编辑

缬沙坦

吸收 缬沙坦口服后吸收迅速,其吸收量差异很大,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3%(23±7),在研究的剂量范围内,药代动力学曲线呈线性。每天服用1次时,缬沙坦很少引起蓄积,在男性和女性中,血浆浓度相似。

进餐时服用缬沙坦,使AUC减少48%,血药浓度峰值(Cmax)减少59%。无论是否与食物同服,8小时后的血药浓度相似。AUC或Cmax的减少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故缬沙坦可以进餐时或空腹服用。

分布 绝大部分缬沙坦(94-97%)与血清蛋白结合(主要是白蛋白),1周内达稳态。稳态分布容积约为17升。

血流量(30升/小时)相比,血浆清除速度相对较慢(大约2升/小时)。

清除 缬沙坦以多指数衰变动力学代谢(α相半衰期[1小时,终末半衰期约9小时)。缬沙坦主要以原型排泄,70%从粪便排出,30%从尿排出。

氢氯噻嗪

吸收 氢氯噻嗪口服后快速吸收,达峰时间(tmax)大约为2小时。

分布和清除 氢氯噻嗪的分布和消除动力学是双指数的,终末半衰期为6-15小时。

在治疗剂量范围内,AUC与剂量成比例线性增加。重复给药不改变氢氯噻嗪的动力学。每天1次给药的蓄积非常小。

口服给药后氢氯噻嗪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60-80%。95%以上的吸收剂量以原型从尿液中排泄。

有报道显示,进餐可改变氢氯噻嗪的生物利用度,因改变幅度很小,没有显著临床意义。

缬沙坦/氢氯噻嗪 与缬沙坦同服,可使氢氯噻嗪的生物利用度大约降低30%;与氢氯噻嗪合用不会显著影响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对缬沙坦/氢氯噻嗪的联合使用没有影响,在对照临床试验中显示,联合使用缬沙坦/氢氯噻嗪有明确的抗高血压作用,且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的作用更强。

特殊临床情况下的药代动力学

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缬沙坦/氢氯噻嗪 :在肌酐清除率为30-70 毫升/分钟的病人中,不需要调整本药的剂量。

缬沙坦 :仅有30%的缬沙坦从肾排泄,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不必调整剂量(严重肾衰者见禁忌)。尚未见关于透析患者的研究,但鉴于缬沙坦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难以经透析清除。

氢氯噻嗪 :氢氯噻嗪的肾脏清除包括被动滤过和主动分泌入肾小管。因其清除几乎全部通过肾脏进行,因此肾功能对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很大影响(见禁忌)。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氢氯噻嗪的平均血浆峰浓度和AUC增加。由于肾脏清除的降低,在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中(肌酐清除率为30-70 毫升/分钟)平均清除半衰期约增加2倍。氢氯噻嗪可以通过透析而清除。

肝功能不全的病人 :在轻度和中度肝功能不全的病人中进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缬沙坦的浓度大约是健康志愿者的2倍。对于重度肝脏功能不全的病人没有应用缬沙坦的资料(见禁忌)。

肝脏疾病并不显著改变氢氯噻嗪的药代动力学,因而不需要降低剂量

贮藏

编辑

防潮,30℃以下保存。

有效期

编辑

2年。

生产企业

编辑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