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钧瑛
袁钧瑛,1958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分子生物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1977年袁钧瑛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并通过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生教授;2005年袁钧瑛首次发现并定义了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2007年入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筹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任主任;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袁钧瑛主要从事于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
中文名:袁钧瑛
外文名:JunyingYuan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上海
出生日期:1958年10月3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坏死
袁钧瑛多次被国际会议特邀做大会报告,也被诺贝尔奖委员会多次邀请做专题讲座 。2017年4月17日,袁钧瑛以《发现细胞死亡的秘密》为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做“大师论坛”学术报告 。
人才培养
1990年袁钧瑛进入哈佛大学任教以后,培养了多名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06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担任博士生导师,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
姓名 | 类型 |
---|---|
Louise Bergeron | Postdocs |
Vince Cryns | Postdocs |
Alexei Degterev | Postdocs |
Hannes Drexler | Postdocs |
RobERT Friedlander | Postdocs |
Valeria Gagliardini | Postdocs |
Or Gozani | Postdocs |
Yongkeun Jung | Postdocs |
Minsu Kim | Postdocs |
Masuko Kobori | Postdocs |
Stephane Ledoux | Postdocs |
Honglin Li | Postdocs |
Ying Li | Postdocs |
Marta Lipinski | Postdocs |
Kai Long | Postdocs |
Masayuki Miura | Postdocs |
NObuhiro Morishima | Postdocs |
Toshiyuki Nakagawa | Postdocs |
Helin Vakifametoglu Norberg | Postdocs |
Heling Pan | Postdocs |
BenediCTe Py | Postdocs |
Rocco Rotello | Postdocs |
Ivelisse Sanchez | Postdocs |
Roberto Sanchez-Olea | Postdocs |
Sean Savitz | Postdocs |
Mamoru Shibata | Postdocs |
Yashuhito Terui | Postdocs |
Suyue WAng | Postdocs |
Jianhua Yao | Postdocs |
Lina Yoo | Postdocs |
Jidong Zhu | Postdocs |
Yasushi Ito | Postdocs |
Mike Boyce | Graduate Students |
DAna Christofferson | Graduate Students |
Pierre-Alain Fernandez | Graduate Students |
Shin Jung Kang | Graduate Students |
Philip Karuman | Graduate Students |
Juying Li | Graduate Students |
Dodzie Sogah | Graduate Students |
Lei Xu | Graduate Students |
Caroline Yi | Graduate Students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99年 | SCBA杰出青年研究者奖 | |
2002年 | 乳腺癌研究创新奖 | |
2006年 | 国际细胞死亡协会奖 | 国际细胞死亡协会 |
2007年 |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 美国艺术和科学院 |
2010年 |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 美国科学促进会 |
2013年 | 安捷伦思想领袖奖 | |
2014年 | 哈佛大学Elizabeth D. Hay教授称号 | 哈佛大学 |
2017年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美国国家科学院 |
任职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0年 |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 |
1997年 | 美国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 |
1996年—1998年 | 《Current Biology》编辑委员 |
1998年 | 美国神经学会会员 |
1999年 | 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 |
1999年 | 美国华人科学家协会会员 |
1999年—2004年 | 《Genes to CELLs》副主编 |
1999年—2002年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编辑委员 |
2000年—2004年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审稿编辑 |
2002年—2004年 |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接受编辑 |
2003年—2016年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高级编辑 |
2010年 | 《Cell Death & Diseases》编辑委员 |
2017年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编辑委员 |
Bristol-Myers Squibb,Pfizer,GlaxoSmithKline,Aventis,Merck, | |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名誉教授 | |
中国科学院外藉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