锱铢必较 编辑

汉语成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锱铢必较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富国》。该成语的本义是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计较,形容斤斤计较,十分吝啬。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锱铢必较

拼音:zī zhū bì jiào

近义词:斤斤计较、一毛不拔、睚眦必报

反义词:豁达大度、满不在乎、慷慨解囊

成语出处:《荀子·富国》

同义词:锱铢较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

成语出处

编辑
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战国·荀况《荀子·富国》)

文中有“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这句话,“锱铢必较”这个成语正是由此引申而来。

成语故事

编辑
保住国家的难易是:侍奉强暴的国家难,但让强暴的国家侍奉自己容易。如果用财宝侍奉强暴的国家,财宝用完了,邦交仍然不能建立;和他们结盟,订立条约,可是没几天他们就背信弃义了;割让国家领土去贿赂他们吧,他们的欲望却不能满足。对他们越依顺,他们越变本加厉,一定要到财物送光,国家全部拿来送给他们,才肯罢休。如果这样,即使有尧舜的辅助,也不能靠这种办法幸免。这就好像一个系着宝珠、佩着宝玉、背着黄金的姑娘,碰上了山中的强盗,即使对他只敢眯着眼睛看,弯腰、屈膝,像家里的婢妾,也将不可避免遭其厄运。所以,如果没有使人民团结抗敌的办法,只靠花言巧语,跪拜请求,诚惶诚恐地侍奉他们,是仍然不能保住国家、保护自己的。所以英明的君主不这样做,他必定修饬礼节,严肃法令,整顿百官,公正地处理政事,整治民众,然后才能够礼节整齐,各种事情治理得有条不紊,群众齐。这样,邻近国家就会争先恐后地来亲近,远处的人民愿意归顺,上下一心,三军共同努力;名声足够威慑他们,武力足够惩处他们。从容地指挥,那些强暴的国家没有不受驱使的。这就好像是大力士乌获与矮子焦侥搏斗一样。所以说:侍奉强暴的国家难,但让强暴的国家侍奉自己容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成语寓意

编辑
锱铢必较是人性的缺点,一个事事都计较的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更珍贵的东西。过于用心计较每件事,就会觉得事情件件都不对。若是退一步思考,就会觉得每一件事都那么容易处理。这就是在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不要斤斤计较。生活本来就是琐碎的,每一件小事都计较的话,只能把自己逼到死胡同。试想,如果一个人鼠肚鸡肠,听不得一句冒犯之言,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谁说他一句坏话,他能终生不忘,谁提他一句意见,他能视为仇敌,这样的人,谁会与他做朋友?因此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关怀,而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成语用法

编辑
成文用法

锱铢必较的本义是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计较,用来形容斤斤计较,十分吝啬。一般作谓语、宾语,结构是主谓式,含贬义。

运用示例

南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还少,市井无异。”

宋·陈文蔚《朱先生叙述》:“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行孝子到底不简尸》:“就是族中支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关,锱铢必较,一些面情也没有的。”

清·张廷玉《明史·汤开远传》:“事急则钜万可捐,事平则铢必暇。”

鲁迅《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三)》:“然而这里对于教员的薪,有时是锱铢必较的,离开学校十来天也想扣。”

成语辨析

编辑
“锱铢必较”的近义词有“睚眦必报”“斤斤计较”“一毛不拔”等。

“睚眦必报”的意思是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是主谓式。

“斤斤计较”的意思是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是偏正式。“锱铄必较”与“斤斤计较”有别:“锱铢必较”侧重于形容计较财物,“斤斤计较”不限于形容计较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