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 编辑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发热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患者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乙型病毒性肝炎

外文名:viralhepatitistypeB

就诊科室:感染

常见病因: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常见症状乏力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右上腹痛

病因

编辑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为乙肝炎病毒,缩写为HBV,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基因组双链、环形、不完全闭合DNA。病毒最外层是病毒的外膜或称衣膜(envelope),其内层为核心部分(core),核蛋白即是核心抗原(HBcAg),不能在血清中检出。HBsAg阳性者的血清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3种颗粒,直径为22nm的圆形和丝状颗粒,还有较少的直径为42。的球形颗粒,又称为DAne氏颗粒,是完整的HBV颗粒。

HBV在外界抵抗力很强,能耐受一般浓度的消毒剂,60℃ 高温能耐受4小时。煮沸10分钟、高蒸汽消毒及2%过乙酸浸泡2分钟均可灭活

临床表现

编辑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潜伏期长,潜伏期在45~160天之间,平均120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 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 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恢复正常,肝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肿、出血倾向及肝性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 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 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血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肝臭、腹腔积液、肝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胆固醇低,肝功能明显异常。

(2)亚急性重型肝炎 在起病10天以后,仍有极度乏力、纳差、重度黄疸(胆红素>171μmol/L)、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有明显出血现象,一般肝缩小不突出,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即:胆酶分离,A/G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3)慢性重型肝炎 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影像学腹腔镜检查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并出现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肝炎。

4. 肝炎后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肝组织同时具备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超声和CT检查等,腹腔镜检查最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肝硬化,指慢性肝炎患者有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食管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增宽,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门脉高压者,依肝炎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

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

HBsAg携带者中实际包括健康携带者、慢性HBV感染者,甚至肝硬化患者。研究发现,仅有10%~29%HBsAg携带者的肝组织正常,而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肝组织损害。我国对HBsAg携带者的定义是:HBsAg阳性、但是无肝炎的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半年内检查无变化者。

检查

编辑

1.肝功能检测

(1)血清酶学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细胞中的浓度比血清高104倍,只要有1%肝细胞坏死可使血清浓度升高1倍,急性肝炎阳性率达80%~100%。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中浓度最高,故在判定对肝功能的影响时,首先应排除心脏疾病的影响。AST有80%在肝细胞线粒体内,一般情况下,肝损伤以ALT升高为主,若血清AST明显增高,常表示肝细胞严重坏死。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血清转氨酶增高的程度大致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平行,但重症肝炎时,可出现胆红素不断增高,而转氨酶反而下降,即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坏死严重。血清ALT和AST水平用于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为常用。

(2)血清蛋白检测 临床上常把血清蛋白作为肝脏蛋白代谢的生化指标,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有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水平升高,且以γ-球蛋白升高为主。

(3)血清胆红素检测 肝脏在胆红素代谢中有摄取、转运、结合、排泄的功能,肝功损伤致胆红素水平升高,除肝内外淤胆型肝炎外,胆红素水平与肝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

(4)凝血酶原时间(PT) 能敏感反应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状况,肝病时PT长短与肝损伤程度正相关,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2.乙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表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已产生对HBV的免疫力。慢性HBs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提示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由于检测方法复杂临床少用。抗-HBc为HBV感染的标志,抗-HBcIgM阳性提示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抗-HBc总抗体主要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在慢性轻度乙型肝炎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均阳性具有高度传染性,指标难以阴转。

分子生物学标记:用分子杂交或PCR法检测,血清中HBV DNA阳性,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

3.肝穿活组织检查

是诊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亦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确切证据,但因为系创伤性检查尚不能普及亦不作为首选。

4.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肝硬化与肝癌及黄疸的鉴别。CT检查亦对监测慢性乙肝炎病情进展,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及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诊断

编辑

乙肝的诊断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1.急性乙肝

(1)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疽。

(2)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HBsAg阳性。

(4)有明确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5)抗HBc IgM阳性1:1 000以上。

(6)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2.慢性乙肝

(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HBsAg阳性>6个月。

(2)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和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脾大等。

(4)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下降和/或球蛋白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符合慢性病毒性肝炎特点。

(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排除其他导致血清ALT升高的原因。

3.乙肝肝硬化

(1)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

(2)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

(3)腹部B型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

(4)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治疗

编辑

1.一般治疗

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

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 转阴率达90%以上。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 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 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④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恩替韦、膦甲酸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

常用的有:胸腺素α1(日达仙) 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②胸腺素 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③免疫核糖核酸 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

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5.护肝药物

护肝药:①促肝细胞生长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②水飞蓟宾 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③甘草酸(甘利欣) 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腺苷蛋氨酸(思美泰) 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6.中医中药

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预后

编辑

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差。大多数迁延不愈,少数发展为肝硬化。

预防

编辑

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为:

1.管理传染源

对慢性肝炎及无症状、HB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

2.切断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乙肝疫苗已在我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于出生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于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HBIG和疫苗。

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要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