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瘫 编辑
脑瘫是指婴儿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为主,同时可伴有癫痫、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感知障碍、精神形成异常等情况。根据具体表现可分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多种类型。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小儿
是否遗传:否
相关症状:运动功能障碍 语言障碍 癫痫发作 智力低下 感知觉异常及精神行为异常
相关检查:医生查体 凝血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 脑电图检查 遗传代谢检查
是否属于医保:是
脑瘫是一种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神经系统疾病。
脑瘫是指婴儿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为主,同时可伴有癫痫、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感知障碍、精神形成异常等情况。根据具体表现可分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多种类型。
一般智力正常的脑瘫患儿预后较好,存在智力障碍或合并癫痫的患儿预后则相对较差。
脑瘫的症状包括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等。
1.运动障碍
脑瘫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无法正常控制肌肉完成各类粗大运动或精细运动,吸吮、觅食反应较差,基本不会出现主动伸手抓物动作。
2.肌张力异常
大多数脑瘫患儿可见肌张力升高,四肢强直,少数患儿则可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疲软。
3.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处于仰卧位时常呈现为头颅后仰、下肢伸直姿势,处于俯卧位时则表现为四肢屈曲且臀部高于头部,智力悬空时可见两腿交叉、足尖下垂,行走时则可见下肢呈X形且足尖着地。
4.反射异常
脑瘫患儿发病后可见拥抱反射、颈强直性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和保护性反射延缓消失或出现。
脑瘫的病因可分为遗传因素、出生前因素、围生期因素、新生儿期因素等。
1.遗传因素
脑瘫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一般家族近亲成员患癫痫、脑瘫、智力障碍时,患儿发病风险相对较大。
2.出生前因素
出生前因素包括胚胎质量和母体情况两方面,一般父母存在吸烟、酗酒等情况时可影响胚胎质量,母体在妊娠期间存在感染、中毒、接触放射线等情况则可影响胎儿的脑细胞发育,均有可能引起脑瘫。
3.围生期因素
围生期因素一般包括早产、缺氧、产伤、高胆红素血症等,患儿可因脑组织发育不全、缺血缺氧或游离胆红素蓄积等引起脑瘫。
4.新生儿期因素
患儿在新生儿时期出现感染、重症窒息、脑部外伤等情况时均有可能引起脑瘫。
脑瘫的就医流程包括观察临床表现、询问病史、进行相关检查等。
1.观察临床表现
家长发现患儿存在少哭、少动、吸吮困难、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医师进一步观察患儿是否具有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脑瘫的典型表现可以进行初步诊断。
2.询问病史
脑瘫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且病因较为复杂,医师通常会询问患儿近亲家族成员是否患有脑瘫、癫痫等疾病,患儿自身是否曾患高胆红素血症或发生颅脑损伤,母亲在孕期是否有感染、用药等经历。
3.进行相关检查
医师在询问病史后会安排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脑电图、遗传代谢检查等项目,从而排查疾病的具体成因并确认是否合并癫痫。
脑瘫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家长在患儿存在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时应引导其与他人沟通,学习正常的发音方法,同时进行规范的文体和音乐训练,尽量提升其智力水平。但如果患儿存在运动障碍,则家长应利用理疗、按摩等方法增加患儿的肌肉力量并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2.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家庭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引导式教育、感觉整合训练、音乐治疗等,可以引导患儿正确处理外界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可以协调肢体运动。
3.药物治疗
一般患儿存在癫痫发作情况时可以选用卡马西平片、氯硝西泮片、苯巴比妥片、苯妥英钠片等抗癫痫药物缓解不适症状。
4.手术治疗
脑瘫日常护理方法包括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安全防护、病情监测等
1.饮食管理
脑瘫患儿应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促进发育,平时可多食用动物瘦肉、乳制品、鸡蛋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2.运动管理
家长应遵循医师制定的康复方案引导患儿合理运动,从而改善肌肉功能。
3.安全防护
脑瘫患儿的反应较为迟缓且有可能合并癫痫,应安排陪护人员保护患儿安全。
4.病情监测
脑瘫患儿应定期复诊以明确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脑瘫的方法包括合理备孕、及时孕检、加强新生儿护理等。
1.合理备孕
夫妻双方在备孕期间应戒烟、戒酒,避免服用药物或接触化学制剂、放射线等,同时还需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2.及时孕检
孕妇在孕期应合理安排孕检时间,高龄孕妇或既往有流产、早产等高危情况的孕妇更需积极进行孕检。
3.加强新生儿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