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 编辑

小核糖核酸病毒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1973年Feinslone首先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粪便中发现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甲型肝炎病毒为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人类感染HAV后,大表现为亚临床隐性感染,仅少数人表现为急性甲型炎。一般可完全恢复,不转为慢性肝炎,亦无慢性携带者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甲型肝炎病毒

外文名:HepatitisAvirus,HAV

形状:病毒呈球形

直径:约27nm

特点:无囊膜

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

生物学性状

编辑

形态与结构

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无囊膜。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每一壳微粒由4种不同的多肽即VP1、VP2、VP3和VP4所组成 。

在病毒的核部位,为单股正链RNA。除决定病毒的遗传特性外,兼具信使RNA的能,并有传染性

HAV的单股RNA,其长度相当于7400个核苷酸。在RNA的3′末端有多聚的腺苷序列,在5′末端以共价形式连接一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细小蛋白质,称病毒基因组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ic,VPG) 。

它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能使病毒核酸附着于宿主细胞核蛋白体上进行病毒蛋白质生物合成

病毒感染模型与培养

黑猩猩和狨猴对HAV易感,且能传代,经口或静脉注射可使动物发生肝炎,并能在肝细胞冻中检出HAV。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早期,HAV可随粪便排出,恢复期血清中能检出HAV的相应抗体

1979年Provost 首次成功地将已适应在狨猴传代的毒株培养于原狨猴肝细胞或恒河猴胚肾细胞FPhK6株中。我国学者也先后成功地使HAV在肝癌细胞株增殖。病毒在组织培养细胞中可增殖。但不引起细胞病变,增殖与细胞释放均甚缓慢。应用免疫荧光试验,可检出组织细胞中的HAV,亦可用放射免疫方法,自细胞溶解物中检出HAV 。

抵抗力

初步实验证明,HAV对乙醚、60℃加热1小时及pH3的作用均有相对的抵抗(在4℃可存活数月)。但加热至100℃5分钟或用甲醛溶液、氯等处理,可使之灭活,非离子型去垢剂不破坏病毒的传染性 。

致病性与免疫性

编辑

传染源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多为病人。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酸升高前的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2~3周后,随着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也逐渐消失。长期携带病毒者极罕见 。

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源、食物、海产品(如毛蚶等)、食具等的传播可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也可通过输血或注射方式传播,但由于HAV在患者血液中持续时间远较乙型肝炎病毒为短,故此种传播方式较为少见 。1988年上海市由于食用受粪便所污染的毛蚶而引起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甲型肝炎流行,31余万人感染,死亡47人 。

病机理与免疫

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观察,甲型肝炎病毒多侵犯儿童及青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临床表现多从发热、疲乏和食欲不振开始,继而出现肝肿大痛、肝功能损害,部份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情况下,无黄疸病例发生率要比黄疸型高许多倍,但大流行时黄疸型比例增高。40岁上成人中,80%左右均有抗HAV抗体。甲型肝炎病毒经粪一口途径侵入人体后,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继而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最终侵入靶器官肝脏,在肝细胞内增殖 。

由于在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缓慢并不直接引起细胞损害,故推测其致病机理,除病毒的直接作用外,机体免疫应答可能在引起肝组织损害上起一定的作用。现可应用狨猴作为实验感染模型以研究HAV的致病机理 。

动物经大剂型病毒感染后1周,肝组织呈轻度炎症反应和有小局灶性坏死现象。此时感染动物虽然肝功能异常,但病情稳定。可是在动物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的同时,动物病情反而转剧,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和门脉周围细胞坏死。由此推论早期的临床表现是HAV本身的致病作用,而随后发生的病理改变是一种免疫病理损害 。

在甲型肝炎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过程中,机体都可产生抗HAV的lgM 和lgG抗体。前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出现,后者在恢复后期出现,并可维持多年,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另外有活力的NK细胞,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D8+)在消灭病毒、控制HAV感染中亦很重要 。

诊断

编辑

甲型肝炎的诊断除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外,也可用血清学方法及病原学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另外,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检测病原方法 。

微生物学诊断

肝脏示意图肝脏示意图

目前对甲型肝炎的微生物检查,以HAV的抗原和抗体为主。应用的方法包括免疫电镜、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放射免疫和免疫吸附试验、多聚酶链反应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等。抗HAVLgM具有出现早、短期达高峰与消失快的特点,故它测得是甲型肝炎新近感染的标志。抗HAVLgG的检测有助于流行病学检查 。

病毒快速诊断

过去一般采用抗原和抗体免疫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试验来检测甲型肝炎病毒。然而,近年来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第三代免疫学方法,如放射免疫试验( RIA)和酶免疫试验(EIA)已取代了上述方法。这些技术可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甲型肝炎病毒抗原 。

血清学诊断

采用检测发病急性期血清中的抗甲型肝炎病毒的IgM可诊断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该抗体在发病后几周内达到峰值,然后急剧下降。发病后5个月,50%的患者抗甲型肝炎病毒的IgM,暂为阴性 。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甲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部分基因已被克隆,由这些基因组制备的cDNA探针可通过cDNA - RNA杂交方法用于测定甲型肝炎病毒的RNA。用放射免疫试验和分子杂交方法可从试验性感染绢毛猴和恢复期粪便标本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和抗甲型肝炎病毒的IgA。另外,用RT - PCR方法可检测甲型肝炎病毒的核酸 。

临床特点

编辑

1、甲肝病毒的特点: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含有一个单股正链RNA基因组,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因此其检测抗体在世界各国使用。HAV耐热,在60摄氏度1小时仅部分灭活。甲肝属于粪口传染性疾病,与乙肝由注射器,围生期经胎盘等或者丙肝由注射,输血等血源性感染不同,尚未发现母婴垂直传播甲肝的报告。HAV主要以水源或食物引起甲肝的流行。其可在水产品贝壳类食物中寄存,生食、半生食这类食品可发生甲肝 。

2、HAV感染的特点:HAV经口感染后首先在肠道中繁殖,进入血液后经过短暂的病毒血症,持续7-10天,使肝细胞受损。然而在动物或者人体组织中培养HAV时,未见其杀伤肝细胞使其破碎的作用。甲肝的发病机制不清,但是与肝脏免疫作用特别是细胞免疫作用相关。HAV可从肝细胞经胆汁进入肠道排出体外。因此,可从粪便中检出HAV颗粒加以确诊,在潜伏期或黄疸期的传染性最强 。

3、临床表现:甲肝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亚临床型和急性淤胆型,其中急性淤胆型是急性黄疸型的特殊性,是由于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受损。甲肝病毒散发时以小儿为最多,甲肝的潜伏期短,平均为30天。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消化不良等。一旦甲肝出现黄疸,出发症状开始明显减轻,纳好转,肝大有肿痛,部分病例有脾大,血清胆红素在病后1-2周内为最高,黄疸可持续2-6周,约1个月左右即消退,转氨酶恢复较快。淤胆型特点为肝内胆汁淤积性炎症持续较久,消化道炎症轻,肝实质损害表现不明显,多数患者有皮肤瘙痒或者粪便变浅症状。隐性感染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预防

编辑

1.隔离病人:注意对其粪便进行消毒,对病人的隔离期限不少于30天,对幼儿机构的病人应隔离40天。在流行地区,对病人及有密切接触的人一般要观察4~6周。在家庭隔离治疗的病人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制度,病人使用过的东西要认真地进行消毒 。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搞好卫生措施,如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品消毒、加强个人卫生、粪便管理等 。

3.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易感人群(婴、幼儿,儿童和血清抗- HAV IgG阴性者)均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2)被动免疫:甲型肝炎患者的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或胎盘球蛋白防止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