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编辑
初级预防针对无心血管疾病也无危险因素的人群,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其核心是以人群预防为基础,避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生。无危险因素的个体终生心血管疾病风险为8%,有1个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7%,有2个危险因素风险增加26%。任何一个危险因素的存在都会增加终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即使危险因素已用药物控制到正常水平,其终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仍高于无危险因素的个体。因此,避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不仅仅在于控制危险因素,更应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
一级预防又称原发性预防,旨在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减少个人发病机会,降低群体发病率。一级预防有双向策略:群体策略是指对全体居民的预防,高危策略是对危险性较高的人员、家庭和集体作为特殊重点的预防。高危人群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者是预防的重点。一级预防要求采取综合性的社会卫生措施,针对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提出干预办法,如保护环境、改善卫生设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基层医务工作人员或全科医生接近社区居民,是开展一级预防的重要力量。通过指导未患病的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开展防病教育,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等方式尽早解除致病危险。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或人群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等措施,预防疾病的复发和病情加重。强调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通过“三早”有时可以逆转病情,提高疗效,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普查、筛查、定期健康体检高危人群重点项目和设立专科门诊是二级预防的主要手段。二级预防对象明确,对某些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明显,是一级预防的有效补充。
三级预防是对病情危重或病程长,预后不良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有力的临床和康复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严重并发症,防止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伤残者进行康复治疗,开展功能性及心理康复,努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三级预防主要针对具有严重或多种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事件反复发作者,晚期风心病和肺心病患者。除加强合理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外,三级预防常采用心血管介入或外科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1.吸烟
吸烟增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戒烟能在数月内使增加的冠状动脉事件风险下降,并使风险在3~5年后下降至从未吸烟人群的水平。医生应询问患者吸烟状况,必要时予以戒烟药物帮助患者戒烟。
2.血脂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均与心血管事件相关,因此建议成人每5年进行一次空腹血脂检查。血脂控制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控制LDL于合理水平,次要目标是控制非HDL水平。对于单纯HDL降低的患者,鼓励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善,包括戒烟、减轻体重和锻炼,必要时予药物治疗。
3.高血压
长期有效的血压控制将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应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药物控制等方式积极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40/85mmHg,慢性肾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
4.糖尿病
严格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可减少微血管并发症,但未显示可降低大血管并发症。但有效控制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应对糖尿病患者伴随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即使糖尿病患者没有相关症状也应该进行降脂治疗。
5.男性/绝经后状态
与同龄绝经前女性相比,男性的冠心病风险更大,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大。不推荐雌激素替代疗法用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尤其对于老年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