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复合物病 编辑

循环免疫复合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免疫复合物在体内存在有两种方式,一是血液中的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二是组织中固定的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技术可分为抗原特异性方法和非抗原特异性方法。在大数情况下,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性质不太清楚或非常复杂,所以抗原特异性方法并不常用。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免疫复合物病

外文名:immunecomplex

别名: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存在方式:一是存在于血液中

简介

编辑

别名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免疫复合物病

循环免疫复合物是体内抗原和抗体反应形成的,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只有少数情况下免疫复合物沉淀下来,引起组织损伤,造成疾病.

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抗原可分为内源性外源性,按此类不同,可将CIC疾病分类如下:

(1)与内源性抗原有关者: ①IgG抗原: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球蛋白病、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紫癜。 ②核抗原:系统性红斑狼疮。 ③特发的细胞抗原: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与外源性抗原有关者: ①医源性抗原:血清病、药物变态反应。 ②环境中抗原:吸入性抗原(外源性变态反应性泡炎)、摄入性抗原(疱疹皮炎)。 ③传染性生物性抗原: A.病毒性抗原:肝炎、登革出血热。 B.细菌性抗原:链球菌感染肾小球肾炎、麻风。 C.原虫性抗原:疟疾、锥虫病。 D.蠕虫性抗原:血吸虫病、盘尾丝虫病。

(3)抗原性质不明者:慢性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伴有或不伴有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性脉管炎。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接受大剂量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症状。主要是体内马血清尚未清除就产生了相应抗体,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停用抗毒素后可自然恢复。

2.链球菌感染后小球肾炎: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链球菌感染后2~3周,由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如M蛋白结合后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所致。其他病原体如乙肝病毒、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如系统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变性DNA及抗DNA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脏、关节、皮肤部位血管壁,激活补体中性粒细胞引起的多脏器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IgM类为主,临床上称类风湿因子),两者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在小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过敏性休克样反应:见于临床上用大剂青霉素治疗毒、钩端螺旋体病时出现的与过敏性休克相同的临床表现。但两者发生机制不同。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无IgE参与,是由于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被大量杀死后,其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形成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激发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血下降,导致过敏性休克。

确诊免疫复合物病的指征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是正常免疫功能之一,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出现不一定意味着致病,只有符合免疫复合物病的确诊指征,才可考虑患此类疾病。这些确诊指征为:

( l )血流中出现的免疫复合物必须能确认其中的抗原和抗体。

( 2 )组织中应有抗原和抗体沉积。

( 3 )免疫复合物平与疾病须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检测

编辑

根据免疫复合物的物理学免疫学生物学特性,已经设计出很多检测CIC的方法(表24-4),本章只述及常用的代表性方法。

表24-4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常用检测方法

类别

原理

方法

敏感性

备注

物理法

分子大小

1.超速离心

适于研究

2.分子超滤

适于研究

3.凝胶过滤

30μg

适于研究

溶解度

1.PEG沉淀

20μg

定量,易推广

2.冷沉淀

定性,临床应用

补体法

固定补体,结合C1q

抗补体试验

0.1μg

常用,特异性差

1.C1q凝胶沉淀试验

100μg

定性,不易普及

2.C1q偏离试验

4μg

不易普及

3.液相法

10μg

不易普及

4.固相法

1μg

不易普及

胶固素

胶固素结合试验

3μg

敏感,稳定

抗Ig法

结合RF

1.RF凝胶沉淀试验

100G

定性,不敏感

2.mRF固相抑制试验

1~20μg

不易普及

3.PRF凝集抑制试验

1~10μg

不易普及

结合Ig

抗抗体法

2~3μg

不易普及

细胞法

Fc受体

1.血小板凝集试验

1~4μg

需新鲜制备

2.ADCC抑制试验

5~10μg

细胞活性质控难

3.Mφ吞噬抑制试验

0.03μg

细胞活性质控难

补体受体

1.Raji细胞法

6μg

需维持细胞株

2.花环抑制试验

10μg

影响因素多

组织固定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确定免疫复合物病的直接证据不是检出CIC,而是在病变部位查到固定的IC沉积。在一些自身免疫病和免疫复合物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部分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和寻常型天疱疮等,组织沉积免疫复合物的检出对疾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的研究都比CIC的检出更有意义。

检测组织沉淀免疫复合物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首先从适当的病理部位采取组织标本做冰冻切片,用荧光标记物的抗人IgG或抗人C3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到相应部位显示荧光为阳性反应(详见第十七章);也可用标抗人IgG或抗人C3与标本切片反应,再用酶的底物溶液显色,用普通生物显微镜即可观察到相应部位被染色.

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意义及应用

判定免疫复合物为发病机制的证据有三:①病变局部有IC沉积;②CIC水平显着升高;③明确IC中的抗原性质。第三条证据有时很难查到,但至少要具备前两条,单独CIC的测定不足为凭。人体健康状态下也存在少量的CIC(大约10~20μg/ml),其生理与病理的界限不易区分。另外,CIC检测的方法太多,其原理各不相同,用一种方法测定为阳性,另一种方法检测可能为阴性;但与免疫组化法一起检测,其意义就大得多。

目前已经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部分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等疾病为免疫复合物病,CIC检测对这些疾病仍是一种辅助诊断指标,对判断疾病活动和治疗效果也有一定意义。在发现紫癜、关节痛、蛋白尿、血管炎和浆膜炎等情况时,可考虑免疫复合物病的可能性,进行CIC和组织沉积IC的检测。另外,患有恶性肿瘤时CIC检出率也增高,但不出现Ⅲ型变态反应的损伤症状,称之为临床隐匿的IC病,然而这种状态常与肿瘤的病情和预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