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石 编辑

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陈君石,男,1935年6月15日出于上海,原籍浙江杭州,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员、科技总顾问,中国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1956年陈君石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工作;1964年进入中国医学科学药物研究所,就读药理学硕士研究生;1968年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1980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先后在美国奥尔巴尼医学院毒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进修;1981年回到中国后,在中国预防医科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工作;1984年获得施瓦茨国际奖;2002年进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工作;2003年被授予伦敦都市大学生命科学荣誉博士;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代表中国政府担任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2009年出任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10年担任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兼技术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陈君石

国籍:中国

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5年6月15日

毕业院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健康管理师》、《膳食脂肪与健康》

主要成就: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性别:男

人物经历

编辑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5年

农药杀虫双代谢毒理学研究

省部级三

1995年

中国总膳食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96年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省部级二等奖

1996年

中国膳食、生活方式与死亡率-65个县的调查研究

省部级一等奖

2004年

茶叶防癌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研究

省部级三等奖

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9月,陈君石培养了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 ,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陈君石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培养的学生情况如下 :

年度

名称

作者

学位

2010年

政府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策略的研究

韩蕃璠

博士

2001年

TGF基因小鼠的建立

朱赟

博士

2001年

茶多酚、茶色素对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贾旭东

博士

2000年

茶色素对动物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

伭万里

博士

1999年

蔬菜、果中酚酸类化合物化学诱导DNA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及DNA加合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孙新

博士

1999年

NaFeEDTA强化酱油的研究

霍君生

博士

1999年

多酚、茶色素对大鼠癌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及对Ⅰ、Ⅱ相代谢酶的调节作用

宫芸芸

博士

1998年

茶对口腔癌预防作用的研究

博士

1989年

膳食中不同水平对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诱发大鼠食道癌及小鼠胃癌的影响

胡贵舟

硕士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4年

施瓦茨国际奖

200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2016年10月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终身成就奖

2017年

2017·食品药品科普特别贡献人物

2021年2月25日

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88年04月至1993年03月

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01月至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副主任、主任

1993年03月至1998年0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3年03月至2008年0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5年01月至

中国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主委

2006年01月至

中国毒理学会 名誉理事长

2007年01月至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 常务理事

2009年01月至

“HarvestPlus-China项目”顾问专家委员会 主席

2009年12月至

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

中国毒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荣誉理事长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席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团成员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执行主编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主编

《Nutrition and Cancer》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杂志编委

2020年2月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2023年5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荣誉会士

人物言论

编辑

2010年

2010年3月,陈君石院士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任何一个农业新品种的诞生都是基因改变的结果,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传统的杂交方式是安全的,而人为的基因改变就是不安全的,同样的误解也出现在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上,即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而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就是不安全的。事实上,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中也有有毒有害的,而化学合成的经过科学评价的照样是安全的。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基因改变的数远远低于传统杂交育种方式所发生的,在基因位点的选择和确定上也更为精确。

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 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

2011年

2011年5月,关于食品添加物,陈君石院士说:人不是烧杯,放进去的东西一点点积累。人体代谢,吃进添加剂后,只要不是量很大,自然会代谢排出体外,并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像柠檬黄这类食品添加剂,毒性较低,只要不是吃很多,天天吃也不会影响健康。

2012年

2012年5月28日,陈君石院士作了题为《转基因与食品安全》的报告。他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一直坚持3项原则——个案原则风险分析原则实质性同等原则

陈君石认为,人们担心转基因不安全是由于不了解转基因技术。实际上,传统农业中的杂交技术,使无数基因发生了改变,而现代转基因技术,一般情况下,只是导致了1~2个基因发生了改变。

陈君石告诉在场听众,转基因食品的主要食用安全性问题包括4个方面: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素;毒性蛋白质过敏蛋白质;标记基因的安全性;对人类的长期非预期性。而安全性评价内容主要有5项——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其他资料和综合评价。

陈君石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应该让生物技术更多、更好地造福人类。”

2012年9月底,在一次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研究员称,最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被监测人群中有32.5%的个体膳食铝摄入量超过每人每周安全摄入量(PTWI),其中以4岁~6岁年龄组的超值比例最高,而膨化食品被指是导致超值的“罪魁祸首”。

2012年10月10日,在浦东新区院士专家报告会暨2012年浦东新区工程师论坛上,针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已取得长足进步,为什么消费者却感到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陈君石院士认为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风险交流的缺失等因素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被泛化”。

2012年12月,在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组织的转基因作物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转基因作物并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指含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对人体健康有害,但转基因作物并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其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人们之所以认为转基因不安全、不敢吃,主要还是不了解转基因技术。”陈君石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我国对于转基因作物的评价内容涵盖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组织颁布的《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评价指南》里的所有内容。

陈君石说:“至今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012年1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并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转基因食品本身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但是曝出“黄金大米”事件,会严重拖延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这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陈君石称,“转基因研究会因此被拖延。我估计农业部对中国自己研究发明的转基因作物的批文,会延期。不是因为科学,而是由于媒体的、消费者的、领导的、官员的压力。压力是不讲道理的。”

陈君石指出,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下一步能否加速,取决于政府,不取决于科学家。“政府下决心,科学家才能使劲。政府不下决心,科学家使不了劲。形势很清楚,没有别的灵丹妙药,这是不现实的。”

2013年

2013年1月,在中国“‘减害降焦’,科学还是骗局”研讨会上,陈君石院士表示,谢剑平所谓的“降焦减害”研究成果是欺骗,已触犯科学界的道德底线,不能容忍。 1月15日,陈君石说,谢剑平的成果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还有欺骗性,要对他所获得的几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进行分析。

2013年2月,陈君石院士谈及食品安全问题时说,“实际上,近几年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和信息,其中不乏不科学、不客观,还有某些所谓专家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造成以讹传讹,进一步加剧了老百姓的恐慌情绪。”陈院士说,由于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不对称,加上消费者自身不太可能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很多误解。例如,认为食品安全就要“零风险”,认为超标产品就等同于有毒产品,等等。“因此,必须畅通食品安全信息渠道,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

2013年3月,陈君石对表示记者:要真正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农产品分散种植、畜牧产品分散养殖的现状,需要改变食品加工企业小、散、乱的现状。只要有这个背景存在,就不可能指望几年之内,我国不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2013年5月,陈君石表示,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

陈君石还表示:需要告诉公众有关转基因、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天然食品不等于就是安全食品,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风险。转基因食品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因为:转基因食品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开发有一整套严格的监督管理程序,在生产方面,也有确定的生产规范和严格的管理要求,这和其他传统产品的生产是一致的。

2013年6月20日,陈君石说,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标准不低于国际标准。

2013年6月21日,陈君石院士说:黑龙江大豆协会领导的转基因大豆致癌说,完全没有用流行病学的证据,也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陈君石指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监督和管理,包括检测监测都由农业部门来管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职责也没有这项(职能),农业部门对它的安全性有风险控制措施

2013年6月,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负责人称“食用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者更容易患肿瘤、不孕不育病”,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表示,把这两件事结合到一起毫无根据,转基因大豆诱发癌症的说法在流行病学上没有证据,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陈君石指出,转基因大豆和癌症高发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说法,某种意义上说是毫无根据。 陈君石还强调说,转基因大豆油中甚至不存在转基因成分。“转基因大豆油是能吃到的最常见的转基因食品。严格来讲,转基因大豆油里不应该检测出任何转基因成分,因为基因是蛋白质,蛋白质在大豆精炼成油中,已经剔除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测方法很高明,哪怕极微量蛋白质从大豆进入油里都能检出来。”

陈君石院士 陈君石院士

2013年7月13日,在转基因大米自愿品尝活动上,陈君石院士指出,基因无所不在,转基因没那么可怕,在国际上通用的名词是“现代生物技术”,且基因改变这件事情也不新鲜,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就改变了基因。

他批驳“闪电式批准”转基因大豆进口的说法,指出在我国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批准转基因品种进口,且安全性评价实验中还要把所含的转基因人为放大,进行过敏实验、模拟液消化吸收实验、大鼠90天喂养实验等,是一件很严格的事情。

“转基因作物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大势所趋。”陈君石认为,说转基因作物安全问题没有定论是完全错误的。作为科学家只能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转基因的作物对健康是有害的,那这就是安全的。

2013年7月22日,在“第七届两岸三地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研讨会”上,陈君石指出,“我国政府部门在食品风险交流这一环节上,还有待改进。”

陈君石认为,食品监管的目标是控制风险。国际通用的食品风险分析框架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三部分组成。其中,风险评估是由专家完成的,这种评估不受政治、经济、饮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评估的结果放之四海而皆准。

针对食品风险交流,陈君石建议,各级政府设立风险交流部门,给予人员、经费支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使专家的风险评估信息准确地传达到媒体、公众那里,消除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13年7月,陈君石表示,“现在老百姓经常谈论‘我们还能吃什么?’这句话是错误的。它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往往会造成消费者的恐慌。”对于食品添加剂问题,陈君石特别强调,食品添加剂绝不应该成为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7月份,陈君石参加院士联名信,他认为对转基因的误解来自于对这些程序的了解不够,陈君石说:“我从官方了解到,我国转基因信息将逐步公开。”

陈君石院士呼吁各级政府设立风险交流部门,像美国FDA欧洲食品安全局那样,更及时、透明地向公众发布信息,从而消除专家与公众间的信息不对称。

陈君石说,“由于我们缺少政府和民间两部分专门从事风险交流的机构和部门,所以我们现在风险交流的力度非常弱,以至于消费者会造成各种各样的误解。”陈君石举了例子,“比如说转基因食品。”

2013年8月22日,陈君石作《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报告,他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经就膳食铝的风险向原卫生部提出建议,控制含铝添加剂的使用,“尤其是控制超量使用,预计可由现在的每周每公斤体重1.795毫克,下降至0.796毫克。”

2013年11月14日,陈君石谈及糖尿病患病率呈年轻化趋势,“这与年轻人生活方式、饮食的‘西方化’不无关系。”陈君石指出,高油、高脂、高热食物吃得过多,加上不运动、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肥胖者增多,加剧尿病患病率。

2013年11月,陈君石认为,苏丹红让全国谈“红”色变的同时,也让人们闻食品添加剂而色变,一时间,更有食品企业在包装上贴出“不含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而他认为,食品中只有“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情况两者同时存在,我们才认为构成了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化学污染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等无所不在。不能一检测到有害物质,就说是食品安全问题,关键是看其含量

陈君石坚持认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加工业,就没有丰富的食品种类。有了食品添加剂,才能满足各种人对食品的不同需求。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是现代食品工业必需的,按照规定在食品工业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因此,在食品包装或宣传中标注“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其实是一种不正当商业竞争手段,误导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

陈君石认为,有效传播科学信息,让消费者走出认识误区也很重要。从政府到民间都应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机构和平台,加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尽管困难重重,但重建人们的食品安全信任完全有可能。”

同月,针对“临床研究显示,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陈君石形象地说:“人们的腰围每增加1英寸,得癌症的风险就会增加8倍以上。”

2013年11月13日,在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上,陈君石指出,目前西方国家高流行的食物过敏性疾病在我国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表示,对该疾病的发病原理、检测方法、流行趋势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迫在眉睫。运用毒理学研究食物过敏性疾病的防控,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的食品安全。

陈君石院士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陈君石院士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1日,在首届转基因嘉年华活动上,陈君石表示,目前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实验都是预设它们是有问题的,但结果是没检测出来问题,因此他认为转基因食品可以放心食用。

陈君石表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研发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中国也是如此。一个转基因的作物或者动物,从实验室研究开发,一直到最后上到消费者的餐桌起码要8-10年,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过程。陈君石认为很多人的误解来自于对这些程序的了解不够,“我从官方得到的消息是,所有这些流程和程序会更加透明,逐步公开。”

陈君石还说,转基因是现代生物技术,把外来基因转到原有的东西里面。实际上,农业上任何一个新品种的出现一定是基因改变的结果,包括杂交水稻。我们吃进去的粮食里边都有基因,到了胃里消化时是不区分基因和转基因的。基因不可能整合到人的身体里,人吃猪肉就会变成猪吗?

问及转基因作物评估与传统作物的不同,陈君石答:目前,针对转基因作物,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特定系统来严格评价,而对传统作物一般不开展类似评价。因此,这两种作物,在投放市场前的评价程序存在差别,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估远比传统作物严格。

被问及“”为什么转基因争议这么大”,陈君石院士说:食品安全大家都很关注,转基因项目投入资金不少,但科普这块儿不多,而且现在还被停止了,导致公众认识不足,出现现在这个局面。这本来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现在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被打败了。

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由哪些部门来管理的问题,陈君石院士表示,国务院规定农业部负责所有转基因作物和动物的研究、开发、试验等等,但卫生部门的科学家也会参与到安全性的评价中。比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还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所以这不仅仅是农业部或者是卫生部门的事,国务院其他部门也有参与。”

2013年12月,陈君石在“中国肯德基餐饮健康基金”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进行“风险交流与餐饮健康”的主题演讲时表示,餐饮应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膳食结构,餐饮业应该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烹饪习惯。

2014年

2014年1月,陈君石院士认为,媒体的错误报道对大众健康带来的风险远远大于食品安全问题本身。信息的不对称、食品科学知识的匮乏是造成媒体误导的重要原因。

2014年2月,针对食品添加剂话题,陈君石呼吁,为加强风险交流,政府可设专门机构,加强投入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民间建立权威的科学信息平台;所有利益相关集团和个人共同努力,主动参与和推动科学的风险交流。

2014年4月,针对花生油打着非转基因旗号,陈君石表示,这一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企业迎合舆论误导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种手段。

201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征求关于拟将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的推荐上限减半的意见,即从占膳食总能量的10%降低到5%,陈君石撰文称,世卫组织在征求意见稿中附了两个重要研究,也是世卫组织专家组提出降低“添加糖”摄入和5%的主要依据。他认为,肥胖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膳食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即使仅考虑能量摄入,除了糖以外,还有脂肪和蛋白质这两种供能营养素。所以,要从人群研究中得出占10%能量的糖会增加肥胖,而5%的糖能预防和控制肥胖的科学证据是十分困难的。

2014年6月8日,陈君石院士接受《中国食品安全报》采访,被问及“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陈君石表示:没有规模化的生产就不可能规范化,更谈不上标准化。生产结构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2014年6月13日,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社会齐共治,助力新食局”公开课环节,陈君石院士提出,“真正由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在他看来,中国的消费者错误的认为添加什么都是有害的,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新媒体成为放大站,不经严谨考证的信息形成了食品安全风险的社会放大效应,放大以后的后果远远超过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陈君石说,“食品安全不是中国特色,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有如此严重的误解是中国特色之一。”

2014年6月30日,陈君石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他认为,无论是国内食品还是进口食品,都是经过监管的,也都有好有坏。我们有国家质检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专门管进口食品,在每一个港口都有严格的程序来监督、抽检进口食品。而网购则有很大的漏洞,虽然对消费者来说很方便,但它完全逃避了政府的监督和检验,相信相关部门会很快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陈君石指出,对于蔬菜水果上的农药残留不必太过害怕,用水清洗就很有效。农药使用是有必要的,只要不超过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不必担心。对于如何清理农药残留,陈君石则认为不应相信任何用化学物质,如臭、洗涤灵、蔬菜清洗剂,高酸钾等,也不应把蔬菜长时间泡在水里,那样可能更多泡掉的是维生素。真正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水龙头下,用手轻轻地撸一撸。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大部分农药残留都在蔬菜表面,很少能渗透进去。再加上烹调、加热也能破坏一部分,所以没有必要特别害怕农药残留。

陈君石指出,自己曾经说过的“食品安全方面中国是全世界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系被断章取义的误读,目前中国的食品抽样检验数量是全世界最多的,但不应过度依赖抽样检验,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要政府监管,更需要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

2014年11月5日,就食品和药品安全“标准”,陈君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制定标准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拿他所在的USP食品成分专家委员会分会举例,来自全球的数十位该领域著名科学家,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专家大会,针对需要增加和更新的标准展开充分讨论并进行投票表决。

2015年

2015年1月6日,就烟草院士和“张曙光”问题,陈君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终选不会局限于某个学部的意见,这种情况下,烟草院士可能就不会通过。”但他还有新的担心,比如,由于学科领域不同,终选是否会流于形式?陈君石说,“我们任何院士的专业范围都很窄,这可能会产生一些偶然性,可能有人不了解而‘瞎投’。这个形式还需要摸索,要走着瞧,看一看。”

陈君石院士在讲座中 陈君石院士在讲座中

2015年2月4日,就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加入白酒,陈君石介绍,国际上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金箔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评估认为,金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安全的,而且没有对其使用量作出限制。金作为一种金属元素,人食用后既不会被吸收,也不会沉积,吃完后会随便排出。金箔入酒对人的健康没有影响,既不会危害健康,也没有助益。陈君石认为,金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着色剂使用,是为了满足感官的需求。只是为了给消费者多一种选择,消费者如果不喜欢不选择,自然会没有市场。

2015年4月,针对牛奶中的IGF—1致癌的说法,陈君石指出,IGF—1的全称是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对人体血糖控制、生长发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人体本身也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体内的生成量为一千万纳克。而牛奶中IGF—1含量约2.45纳克/毫升,远低于人体内的量。目前科学界评估认为,IGF—1并不致癌。

针对隔夜菜产生亚硝酸盐致癌的说法,陈君石表示,“隔夜菜”因蔬菜种类的不同,在保存不当、存放时间过长的情况下确实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不过,亚硝酸盐本身不是致癌物,只是可与人体摄入的其他食品、药品、残留农药中的次级胺反应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同时,是否致癌还要看有多大剂量。实验表明,隔夜菜虽然亚硝酸盐含量略有上升,但含量有限,对人体健康并不会构成实质的影响。

关于方便面有害的传闻,陈君石指出,方便面虽然算不上什么健康食品,但关于它的“有害”传言也并不靠谱。方便面中的防腐剂抗氧化剂都是常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是经过科学评估的,只要合法使用,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担心方便面的碗里有石蜡也是杞人忧天。现在方便面生产中所用的纸杯其实是聚乙烯涂层纸杯,而涂蜡杯早已被淘汰了。只吃方便面营养并不均衡,但是也不会致癌。

2015年6月,陈君石说,“微信上的一些自媒体,已成为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放大器”。这些谣言对实际生活和社会产生的危害远远超过所谓风险对人们健康的损害。”

2015年7月,陈君石表示,以下八种生活方式是导致癌症多发的主要原因:

1.吸烟。2.每天锻炼少于30分钟。3.饮酒。4.常饮含糖饮料。5.蔬果摄入过少。6.红肉摄入过多。7.盐摄入超量。8.缺乏母乳喂养

2015年8月18日至19日举办的“中国食品安全高端论坛”上,陈君石表示,我国风险评估工作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需求,亟需建立和完善国家风险评估体系,加强能力建设。

2015年8月,“运动是良医”中国工作组组长陈君石院士表示,我国能够开具运动处方的医生不到万分之一,而美国这一比例能达到20%。

同月,关于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的问题,陈君石说:“当前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还能吃什么,实则是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诸多误区。”他认为,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才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敌人,排在第二位的是化学污染,第三才是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非法使用添加剂是两个概念,“真正由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从来没有发生过。”

2016年

2016年3月,陈君石表示,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016年4月19日,陈君石在首届中澳食品安全与技术进步研讨会上坦言,中国当前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控制还比较薄弱,食品掺假或欺诈还相当普遍,风险交流面临严峻挑战。

陈君石表示,“为了尽快提升中国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一是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保障;二是政府要做到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无缝监管。”

2017年

2017年1月,陈君石表示:在我看来,没有不健康的饮食,只有不健康的搭配。陈君石说,“什么都吃,饮食多样化,这样就能很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与健康。”“拿韭菜来说,确实存在一些农药残留的现象,但一星期吃一次,能吃进去多少农药?什么都吃一些,什么都不多吃,即使摄入的食物中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只要总量不超标,对人体仍然是安全的。”

2017年1月6日,陈君石院士认为,当前食源性疾病危害最大,需注意粮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属、粮食和坚果中的霉菌毒素、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兽药、蔬菜和茶叶种植中非法使用农药等问题。陈君石建议,进一步探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加强部门间协调和合作;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测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017年3月3日,在“健康中国·营养先行”专场论坛上,陈君石说,“我们鼓励吃动两平衡,一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另一方面也要适当进行身体活动。”

2017年3月,陈君石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纷繁复杂,很容易导致企业适用混乱,也一定会导致企业避高就低地去执行行业标准。

2017年4月14日,陈君石表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依法科学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中,什么样的问题属于犯罪,应该从违法的性质、后果、危害等方面综合判断。

同年4月,陈君石指出,有些违法行为,如掺假造假、人为投毒(食物恐怖)、导致发生严重伤残或死亡的食源性疾病等行为,属于犯罪,触犯刑法,需要司法和公安介入。

陈君石说,“‘地沟油’事件其性质是使用非法食品原料以及掺假造假(食品欺诈),属于犯罪案件,在办案过程中,需要公安机关进行侦破,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性质和危害认定,由司法机关宣判。”

陈君石表示,完善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以及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对于落实“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重拳整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7年6月,陈君石说,消费者之所以把汉堡包、薯条、炸鸡、可乐等食品列入“垃圾食品”名单,原因是其所含的能量或脂肪高,但以此类推,北京烤鸭、烤羊肉串、红烧肉、水煮鱼的能量和脂肪含量也相当高,看起来也符合“垃圾食品”的特点。他认为关键是搭配。

同年6月,陈君石表示,“兽药残留和食品掺假的检测,在中国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陈君石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监管环境、消费者认知的变化,目前很多跨国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如雀巢食品安全研究院,已经在食品掺假、兽药残留等检测技术上取得一定的进展。

2018年

2018年1月12日,陈君石表示,2017年中国食品安全总的形势继续稳中向好,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谣言的社会影响也可控。

2018年2月,陈君石说,“不管是政府的监管措施和力度,还是食品企业的安全保障措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2018年4月,陈君石回应《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相关谣言,“至于网上所传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重大发现:素食能预防各类疾病,在疾病后期阶段(诊断后)同样能终止或扭转病情;素食可以治疗不可治愈的疾病,等等,既不是这本书的主要信息,更缺乏科学依据。读者们切不可因此而在诊断出慢性病后把希望寄托于吃素。特别是对于癌症和其他消耗性慢病,应该遵循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适当搭配动物性食物的传统中国膳食模式,达到营养均衡。”

2018年5月,陈君石表示,“当前,细菌耐药性(AMR)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复杂的威胁!”“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体现在人和动物生病时的药物治疗应用上,还体现在食品、动物以及空气等环境载体中致病菌的耐药性上。”

2020年

2020年7月15日,陈君石表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的疾病,不是吃出来的,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因此,消费者选购的水产、肉类等食品只要按照一般卫生操作规程做熟了吃,一些即食型蔬菜、水果洗干净再吃,就不会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风险。

2020年9月4日,陈君石院士在科普讲座上指出:转基因作物具有诸多益处,包括增加作物产量、有助于消除贫困和饥饿、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等,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舆情和谣言一直在循环反复地传播。因此,他呼吁,应加强科普,提高消费者对转基因的科学认识。

2020年12月3日,陈君石表示,新冠炎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食源性疾病,而是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禽流感;根据现有科学知识和WHO的陈述,新冠肺炎不会通过食品传播,但是在疫情发生地区新冠病毒污染食品是可能的,在冷冻潮湿的环境下有可能长时间存在;新冠肺炎尽管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但其流行会为食品安全带来挑战,会影响食品安全。

人物评价

编辑

陈君石是中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评)

陈君石在国际食品法典活动中捍卫中国利益,以充分的数据,挫败了欧洲国家制定酱油中氯丙醇限量标准的动议;开创了由中国牵头起草国际食品标准的先河,并为中国"入世"后应对食品进出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做出重要贡献。(上海交通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