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限 编辑

感受性衡量指标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阈限(sensory threshold),亦称“感觉阈限”。感受性衡指标。感觉器官感知范围的临界点的刺激强度。包括感官能感知的刺激强度和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异,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由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的差异引起。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相应的感觉变化。每种刺激若按能量的大小排列,可组成一个刺激系列。其范围可从零开始一直延伸到无穷大。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阈限

外文名:threshold

拼音:yùxiàn

释义:最小刺激量

见载刊物:《理学名词》科学出版社

公布时间:1999年

来源

编辑

阈限最早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阈限(Liminality)一词源自拉丁文“limen”(英语threshold,意思是极限),指“有间隙性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

阈限首先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又叫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与感受性成反比。可以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特指人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临界值。绝对感觉阈限测量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亦称感觉的下绝对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测量感觉系统的差别感受性,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变化量,亦称最小可觉差(J.N.D)。

阈限,更是一个重要的人类学概念,著名的人类学家维克·特纳在总结范·盖纳普原创的“通过仪式”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学的“阈限”概念,此后“阈限”一词被广泛的应用于人类学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

阈限性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社会文化结构向待建立的社会文化结构过渡间的模棱两可的状态或过程,是文化杂合的空间。综合特纳等人的理论,阈限的时空具有模糊性、开放性、非决定性和暂时性的特征,并且具有在不同结构性状态之间转换的能。

分类

编辑

绝对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指的是刚刚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刚刚感觉到”意味着这种感觉量正处在“感觉不到”与“感觉到”的过渡地带,而且在从“感觉不到”到“感觉到”的转折点上。

差别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指的能引起有机体对两种刺激量差异所能感觉出来的最小刺激量。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J.N.D)。

人物

编辑

范·盖纳普

盖纳普的“通过仪式”是指“个体的生活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他把“通过仪式”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离仪式(就是和以前的身份分离),阈限阶段(即中间的、过渡的阶段)和结合仪式(和新的身份结合)。阈限阶段就是处于分离仪式和结合仪式之间的一个过渡的、中间的阶段。

特纳

对于仪式过程的研究,特纳将范·盖纳普的分离、过渡和组合的人生礼仪三阶段改称为阈限前、阈限和阈限后三阶段,并将研究重点放在仪式过程的核心:阈限,也就是过渡阶段。特纳认为阈限并不是一种“状态”,而是处于结构的交界处,是一种在两个稳定“状态”之间的转换。在特纳看来,阈限阶段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时空,没有阈限前或阈限后的社会文化生活所具有的那些特征以及世俗社会的种类和分类,阈限阶段的所有成员是平等的,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异,代表了平等,是反结构的,而阈限前后的阶段则代表着不平等。

生命礼仪以及阈限理论对分析人在社会中的阶段性“通过”具有模式意义。

伊瑟尔

人类学的“阈限”概念给了伊瑟尔很大启发,既然阈限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常态,无所不在,那么在阐释——这个人类的基本活动中是否同样存在呢?伊瑟尔把人类学的“阈限”概念引入到了对阐释的讨论中,称之为“阈限空间”(the liminal space)。

上一篇 时间分布

下一篇 环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