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蝴蝶 编辑
蝴蝶的分类和所有动物一样,以“种”作为基本单元。
同一种的蝴蝶必然形态相似,具有相同的血缘,相似的生活习性,并能互相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
关于蝴蝶的分类,早在 1735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1707一1778)就进行了研究,他把各种蝴蝶统统归于一属,称“凤蝶属 Papilio”。
1758年,林奈创立了“二名法”的生物学名,即一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前一个词为该生物的属名(名词式),后一个词为该生物的种名(形容词式),合而成一学名。再在学名之后,加上定名人的姓和年号,即表示最初给该物种命名的人及命名的时间。至于亚种和变种,则列在种名之后。学名规定用拉丁语书写,名词在前,形容词在后,这和英语不同。印刷时字体:属名、种名、亚种、变种和异常型用斜体,命名者、年号、属以上的分类名称用印刷正体,从而使包括蝴蝶在内的生物命名方法确立起来。但林奈当时没有设科,其分类方法也不完善。因此,以后许多学者对蝴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不但将近似的种集合为“属”,再将近似的属集合为“科”,由科集合成“目”。还在科的上而设“总科”,科的下面设“亚科”,亚科下面设“族”,更有在种的下面设“亚种”“变种”或“型”的。经过J.C.Fabricius,P.Craner,E.Donovan,J.Hubner,Geyer 和 P.A.Latreile,J.B.GoDArt 以 及J.A. BoisdUVAl,Herrisch-Schaffer,W.C.Hewitson,C.&R.Felder,W.F.Kirby 等65位昆虫学家的努力,世界蝴蝶分类系统在19世纪70年代已初步建立起来。
根据文献记录。1875年之前,相维创设的蝶类属名约1105个(包括同物异名在内),其中大多数是在 1850年之前创设的,而现今记载的蝶类属名约1855 个。世界蝴蝶分类系统是随着新种不断发现、人们记载的蝴蝶数量不断增多以及研究工作不断深化而逐步完善起来的。J.C.Fabricius(1794)时代记载的蝴蝶种类仅为1147种,到了W.F.Kirby(1871)的目录中记载的蝴蝶总数为7695种,而现在记载的蝴蝶种类已超过17000种。其间,科(亚科)、属发生分化、归并,新的科(亚科)、属确立,旧的被新的科(亚科)、属所取代,一些亚科或属提升为科,一些种提升为属,一些亚种提升为种。分歧虽然存在,但总体上深化了对蝴蝶分类系统的认识。
世界蝴蝶分类系统研究最为全面的文献当属德国昆虫学家A.Seitz主编的《世界大鳞翅目》巨著,书中把世界蝴蝶按古北区、印澳区、美洲区和非洲区分卷出版,每册均有蝴蝶原色图版,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之后,澳大利亚蝴蝶专家B.D'Abrera对世界蝴蝶进行了广泛研究,1981一1997年出版了全北区蝴蝶3卷、东洋区蝴蝶3卷、新热带区蝴蝶7卷、澳洲区蝴蝶1卷,非洲热带区蝴蝶1卷,共15卷。2001年,他又出版了《世界蝴蝶简名图谱》,对世界蝴蝶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蝶类知识的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蝶类研究已进入种下分类。采用了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使蝴蝶分类工作更为细致、深入。
然而,对世界蝴蝶分类系统的研究,我国还比较落后。由于长期闭塞,国内的昆虫馆、蝴蝶馆很少有外国蝴蝶标本,因此限制了人们的研究。1985一1990年,寿建新、周尧二人通过世界各地的蝴蝶邮票,对世界蝴蝶进行分类,并于1990年7月出版了《世界蝴蝶邮票》一书。该书综合国内外多方面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了袖蝶科Heliconiidae、绡蝶科Ithomiidae、闪蝶科Morphidae、珍蝶科 Acraeidae、大弄蝶科Megathymidae、缰蝶科Euschemonidae 的科级分类地位,第一次将世界蝴蝶分为17科,中国蝴蝶分为12科,阐明各科的特点,绘制其翅脉图,编制了世界蝴蝶2总科、17科的检索表(参阅《世界蝴蝶邮票》一书第20页),初步构建了我国和世界蝴蝶的分类系统。与此同时,逐一鉴定了100 多个国家反映在邮票上的有代表性的蝴蝶323种,记述了它们的学名、特征、分类地位和分布,首次给外国蝴蝶拟订了中文名称,这就为以后的研究创造了条件。为了和国际接轨,人们不仅研究国内蝴蝶,也开始研究外国蝴蝶。
1999年,吴云出版了《世界名蝶鉴赏》一书,该书概括阐述了全球蝴蝶4 总科、17科,生动形象地介绍外国名蝶150多种,使人大开眼界。
2000年,寿建新、周尧出版了《中外蝴蝶邮票》一书。该书通过世界各地发行的 961 枚蝴蝶邮票,介绍了各国国蝶,记载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蝴蝶4总科、17科、471种。
2001年,孙桂华、陈丽轸、武春生编写的《世界蝴蝶博览》共收录美洲和非洲的蝴蝶 13科、506 种。书的前言中说:“图谱中凡是与寿建新、周尧先生 2000年8月出版的《中外蝴蝶邮票》中相同的蝴蝶都已参照周先生命名的蝴蝶中文名,如果差异较大的将周先生命名放在括号里,以使读者作为参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外国蝴蝶标本进入国内,这为观赏、了解、鉴别外国蝴蝶创造了条件。
2004年,周尧、袁锋、陈丽轸出版了《世界名蝶鉴赏图谱》一书,全书共收录世界名蝶17科、346属、969种,为研究、鉴赏蝴蝶做出了贡献。为了致谢澳大利亚蝴蝶专家B.D'Abrera的杰出成就(他的著作是此书的重要),《世界名蝶鉴赏图谱》在首页刊登了他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世界著名蝴蝶专家B. D' Abrera。
2005年,寿建新、周尧出版了《世界名蝶邮票鉴赏图谱》一书。该书介绍了世界各大区:古北区、东洋区、非洲热带区、澳洲区、新北区和新热带区的蝴蝶分布概况及代表性种类,通过世界各地发行的近 2000 枚蝴蝶邮票,记载了邮票上的世界名蝶共4总科、17科、1026种,并统计全球蝴蝶总数为4总科、17科19639种。
由于国内的昆虫馆、蝴蝶馆中的外国蝴蝶许多没有中文名,已有的中文名也十分混乱,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世界糊蝶的分类系统并做好中文命名工作,以利于昆虫研究、生物教学、科普及国内外学术交流。这是我国生物科学赶超国际水平的基础工作。
蝴蝶属完全变态(holometabola)昆虫,一生需要经历卵 (ovum)、幼虫(larva)、蛹(pupa)和成虫(imago)四个发育阶段,前三个发育阶段(即卵、幼虫和蛹)常被称为幼期 (early stage)。蝴蝶的卵从离开母体至成虫性成熟为止的发育过程称为生命周期或生活史(life cycle),通常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一个世代(generation)。
不同种类或类群的蝴蝶年世代数不尽相同。有一年一世代的种类,即一化(univoltine),特点是种群受环境气候小幅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但环境气候大幅度变化导致的影响会比较显著;也有一年多世代的种类,即多化(multivoltine),通常其年世代数随着平均气温升高而递增,在寄主有保证的前提下种群扩散能力较强,种群数量受环境气候等变化的影响较大。
蝴蝶是昼出性昆虫,其活动都在白天,飞行姿态和速度因种而异。
蝴蝶成虫以虹吸式口器吸食花蜜、果汁、树液、糖饴或发酵物,也有吸食溪边或苔藓上的清水、鸟兽粪便液及动物尸体体液的,种类不同,摄食习性亦异。蝴蝶成虫由于生活习性不同,外生殖器结构的变化,保证了不同种类不相互杂交。蝴蝶交配前,大多经过一段时间求婚飞翔的过程,有些种类的婚飞要有很大的空间。
蝴蝶雌虫交配后大多在寄主植物上一个一个散产卵粒,只有个别种类将卵产在寄主植物附近。蝴蝶产卵量一般为50粒~200粒,当能够获得丰富的营养时,产卵量会增加,当营养不足时,则产卵量减少。
通常,大部分雌蝶将卵产在寄主植物的植株上。位置选择各有不同,但多数种类选择将卵产干叶面花荷嫩芽 休眠芽上。少部分种类产于植物茎干或树皮褶皱内,甚至有些种类产于靠近寄主植物的枯枝或岩石上。每粒卵的底部具有雌蝶的分泌物,能牢固地黏在物体上而不脱落。
蝴蝶产卵的形式有单产和聚产之分、有些蝴蝶只选择单产或聚产,有些蝴蝶既选择单产又选择聚产(如黄斑蕉弄蝶 Erionota torus)。在聚产的卵中,有比较特殊的叠罗汉般的方式(如蜘蛱蝶属 Araschnia),甚至犹如串珠状(如耙蛱蝶Bhagadatta austenia)。
卵孵化(eclosion)的时间通常受温度影响,少则4~5天,多则2周。以卵越夏越冬的种类(如大部分灰蝶科线灰蝶族Theclini),其卵期可长达300天左右。许多种类幼虫孵化后,会将卵壳取食掉,估计是用于补充体内所需的营养。
蝴蝶幼虫的头壳和表皮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无限制地扩张,需要通过蜕皮长大。每蜕一次皮,增加一个龄期(stadium)。蝴蝶幼虫多为4 龄或5龄,少部分种类或者在特殊的环境下能超过7龄。同种蝴蝶在不同龄期,其幼虫形态也具有一定差异。蝴蝶幼虫会吃掉柔软而富含营养的蜕皮,但一般不取食坚硬的头壳。
蝴蝶幼虫多栖息于寄主植物的叶面或树枝上,常在其表面做丝垫,依靠足钩将其紧紧抓握住,防止掉落。有些幼虫有做叶巢的习性,如弄蝶、部分蛱蝶和灰蝶幼虫会用寄主叶子做成简单的叶巢并栖息于内,但是它们很爱干净,一般会将粪便排在叶巢之外,这是区分蛾类幼虫叶巢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许多弄蝶幼虫的肛门处具弹射器,能将粪便弹射得很远。
蝴蝶幼虫主要取食植物的叶、花或果实等部位,也有少部分类群为肉食性(如云灰蝶亚科幼虫取食蚜虫或介壳虫,霾灰蝶属 Maculinea幼虫在蚁穴内捕食蚂蚁幼虫)。蝴蝶幼虫多为寡食性,往往取食特定类群的植物,有些种类甚至具专一食性。许多灰蝶幼虫与蚂蚁保持互利共生(mutualistic)的共栖关系,幼虫能通过蜜腺分泌蚂蚁爱吃的蜜露,同时蚂蚁也会保护蝴蝶幼虫免受天敌侵害。蝴蝶的末龄幼虫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就会停止取食,并排出体内未完全消化的食物以及粪便,爬行到合适的地点后,吐丝将身体固定好,然后进入预蛹状态。此时虫体变为半透明状,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4天,也有的种类是预蛹状态越冬。预蛹后接下来就是化蛹(pupation),过程是幼虫先将头壳破碎,蠕动身体逐渐蜕下表皮,崭新而嫩弱的蛹体便显露出来。化蛹1~2天后,蛹体表面硬化定型并着色。
蝴蝶的蛹为被蛹(obtECT pupa),不同于裸蛹(exarate pupa)或围蛹(coarctate pupa),其特点是蛹体表没有包裹幼虫的蜕皮,翅和附肢附于蛹体,但无法活动,只能通过腹部节间膜的收缩来晃动腹部。蛹的形态结构分为头部、胸部、腹部、翅区以及腹部末端用于附着在丝垫上的臀棘 (cremaster)。
蝴蝶的蛹根据附着方式不同通常分为悬蛹和缢蛹,前者蛹体和外界物体间仅有位于臀棘的1个着丝点,所以蛹是悬吊着的,常见于蛱蝶科的种类;后者除了臀棘处的着丝点外,胸部还套着1圈丝线固定在外界物体上,主要见于凤蝶科、粉蝶科以及大部分灰蝶科的种类。弄蝶科种类在叶巢中化蛹,体表常被有白色蜡质絮状物,可防止叶巢内积水。蝴蝶蛹的形状和颜色变化很大,许多同一种类的蛹具有多种色型。大部分蝴蝶的蛹体色为绿色或褐色,与周边的物体保持一致,从而能够很好地隐藏在环境中,防止被天敌发现。
蝴蝶在蛹期间表面上看似保持静止状态,其实体内各个组织及器官在重组并发育。发育的过程或多或少会显现在蛹通体表面,特别到了蛹发育末期、蝴蝶复眼的颜色以及翅区上的斑纹就能 显现出来,这就告诉我们、蝴蝶即将破蛹而出。蝴蝶从蛹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 (emergence)。
刚羽化的蝴蝶浑身湿漉漉的,翅膀小且非常娇嫩。接着、蝴蝶会爬行到合适的位置保持静止,并不断地向翅脉中充入血液使得翅膀展开(翅脉由幼虫背血管发育而成),翅膀展开后会逐渐变硬,这时蝴蝶才有飞行的能力。大型蝴蝶的整个羽化过程需要1~2h,小型蝴蝶如灰蝶或弄蝶则只需要约 20 min。在羽化过程中,蝴蝶腹部会排出暗红色的排泄物,称为蛹便。
蝶类幼虫除上述食性外,个别的蝶类幼虫是肉食性的,例如蚧灰蝶取食咖啡蚧,竹蚜灰蝶嗜食竹蚜,这对抑制害虫起着一定的作用,可算是益虫。
金凤蝶(Papilio machaon)的幼虫取食茴香和胡萝卜等,所以俗名也叫茴香凤蝶或胡萝卜凤蝶。它的幼虫在藏医药典中称“茴香虫”。
蝴蝶种类繁多,蝶翅的色彩和斑纹极为丰富,人们潜心研究分析了这类天然配合.找出了色彩对比的规律,从而运用在各种艺术品和纺织品的色彩设计上。在纺织工艺中,人们从蝶翅色彩中用光谱分析出许多色谱,为服装设计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调和色、可做镶边及服饰色彩的搭配,给人以美的感觉。 根据蝶翅的色彩和斑纹可设计出各种各样图案的花布。纺织品中的闪光也是利用了鳞翅闪光原理,使织物从不同的角度可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也可以说是广义的仿生学。
饲养
养殖笼的制作。用木条或竹竿做成长2m,宽1.5m,高1.8m的木架或竹架,用 16~18 目的尼龙纱布或铁纱覆盖六面,留出饲养窗口,便于操作和防止蝴蝶外逃。
可到蝴蝶场购买或春暖花开季节到野外采集蝴蝶的成虫、幼虫、蛹和卵。将成虫、幼虫、蛹或卵放入蝴蝶养殖笼中。对野外已交配的雌蝶,应根据各种蝴蝶的不同习性,在笼时准备适宜的产卵场,如折叠纸条、谷草、纱布等供其产卵。产卵期注意保湿,每天往笼内喷洒些水。经过一定的时间卵便孵化出幼虫。
大多数蝴蝶幼虫以植物叶片、茎秆、花果为食。可采集新鲜叶片、茎秆、花果植物,将茎部插入水罐中供幼虫采食。为保证幼虫发育正常,每平方米养 10~20 只为宜,有相互残杀习性的虫可单独饲养。幼虫发育 5~6 龄老熟后即化蛹。在幼虫即将化蛹时,放入皱缩的纸团、禾秆以满足幼虫化蛹的习性。并将它们放在黑暗潮湿的土壤堆中即可羽化为成虫。
蝴蝶成虫需要供给充足的食物,包括天然食料和人工饲料。水、蜜汁、糖浆、牛奶等是常用的液体食料。供蝴蝶取食的糖水浓度为 3~10%。可直接把液体食料装入杯、碟中,也可采用吸收性强的脱脂棉、脱脂纱布等浸入液体食料后再放入供食容器中。简单方法是把供食液装入瓶中,再将瓶倒置于底部铺有吸水纸或脱脂棉的玻璃器皿中供蝴蝶为食。人工饲料可采用蔗糖、葡萄糖、干酵母、甘蓝叶等,添加防腐剂后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而成,饲养效果也好。
野外采集
在山地选择背风向阳的坡地和两山之间的平台。根据不同蝴蝶品种喜好的集散地;特别是有虫媒花开和山地之间有水源地方。也可根据蝴蝶的习性,在岩石或树干上涂上蜂蜜、在地上布置腐烂的瓜果等。采集应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天气。在每天9:00-16:00为蝴蝶的活动高峰;另外还可根据不同品种繁殖发生的高峰期制定采集计划,如弄蝶科和眼蝶科的种类在早晚活动较多;有的种类白天非常活跃,很难捕捉,傍晚则群集在路旁或树丛中合适的地方,如蛱蝶科的某些种类。蝴蝶触角、翅膀、足等都是极易被损坏的部位,在采集时要特别小心谨慎,要保证整体的完整性,否则就失去保存的价值。采集的蝴蝶最好使用毒瓶将其处死,在毒瓶内每次放入的只数不能太多,否则容易使标本损坏。没有毒瓶的可以用纸做的三角袋,最好一袋一只。回去后用乙醚棉球放入一干净的密封性较好广口容器中,然后将蝴蝶置入麻醉至死。在三角纸袋上应注明采集的地点、海拔高度、日期及采集人姓名。采集的标本要当天及时展翅,先将蝴蝶处死,然后进行展翅。操作要小心仔细;不要损坏身体的其它部位。对于长期放置身体失水变脆的,应先用回软器使其身体回软,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制作:1、插针,取已还软的标本,用镊子轻轻压开四翅,选适当大小的昆虫,端正地从中胸背面正中垂直插入,穿透到腹面,虫针尾部在胸部背面处留出8mm。2、展翅、整姿,首先整理六足,使其紧贴在身体的腹面,不要伸展或折断,其次使触角向前,腹部平直向后,然后将插在展翅板上进行展翅。展有蝴蝶的展翅板应放在避尘、防虫的地方阴干。一般一个星期左右。3、上标签,标本制好,必须立即在虫针上附上标签。最上一级的标签为采集标签,标签上要写上采集地、采集日期及采集者姓名。这是一个科学标本所必须具备的。再低一级为编号或保藏单位的标签;每级距离也是8mm。鉴定标签(学名及鉴定人的签名)则紧贴在标本盒底面。所有原始记录,如海拔高度、生态环境、寄主等记载应尽量插在针的最下面。
蝴蝶标本保存,应注意三防:1、防潮防霉,标本制作后应充分干燥,这样可以减少发霉机会。每年梅雨季节到来之前,应在保存标本处人放上吸湿剂;梅雨季节应避免打开标本盒,以免吸潮上霉。如发现有标本少量发霉,可用无水酒精以软毛笔刷洗。2、防鼠防虫,房门和橱门严密即可防鼠。盒盖严密随时保持驱虫剂或杀虫剂浓烈的气味便可防蛀。如有部分标本内有虫蜕或粉末(虫粪)存在,除去虫蜕和虫粪,杀死表面看见的虫子;再用二甲苯滴在蝴蝶上,可把内部虫子处死。3、防尘防阳光,保存标本的盒子应密闭、少开,防止灰尘进入。标本室的门窗少开,还应在窗子上加帘子,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这样可以防止蝴蝶鳞片退色。为了更好保存标本最好每年进行1-2次的药剂熏蒸。
蝴蝶得名与其特征有关。“蝶”字右边是“枼”。“枼”义为薄片;而“蝴”即“胡”,胡须,指触角,故名。蝴蝶古代也称蛱蝶,“蛱”是夹着翅膀飞的意思。《本草纲目》:“蛱蝶轻薄,夹翅而飞,某某(叶叶)然也。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
蝴蝶自古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吟诗作词中常提到蝴蝶,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充满对亡友的追思,抒发悲欢离合的情怀,诗中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喻物为合,而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喻物为离。李白在《长干行》的诗中,也有一句:“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分别描述菜白蝶在白色的梨花中飞舞和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的情景,由于两种蝶的保护色,致蝶、花一色,难以辨认。
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以男女主人公化为一对蝴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着不少祖国历代的名画。其中有一幅宋画,名为《晴春蜨戏》图。系绢本设色画,画面清晰生动,十多只彩蝶,色彩鲜艳,风姿秀丽。清帝乾隆鉴定为南宋画家李安忠所作。李安忠擅长画花鸟昆虫。他工笔写生,极其重视形象的真实性。所以这幅画上各种蝴蝶的大小比例、形态特征以及色彩斑纹等,大都酷似实物,栩栩如生。虽然时隔千年,仍能辨明都是属于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附近的蝶种。个别种类还可明显无误地识别其雌雄。在《睛春蜨戏》图中画的昆虫除一只膜翅目的姬蜂外,其余15只都是蝴蝶。它们分别属于6科6属9种,在江苏和浙江一带俱有分布。
蝴蝶由于色彩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历代艺术作品中,以蝶为题材的很多,如在明、清二代,蝶和瓜构成的图案是代表吉祥,蝶和花卉配合使画面生动而自然,成对的蝶代表爱情的象征。这些都是民间习惯上所采纳的而一直沿袭下来。至于在织物、刺绣以及工艺品中能看到的蝴蝶图案就更多了,有些艺术家们还会利用美丽多姿的蝶翅拼贴成艺术价值很高的蝶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