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编辑

珍珠贝目牡蛎科软体动物的统称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牡蛎(学名:OstreiDAe)是珍珠贝目、牡蛎科软体动物的统称,俗称海蛎子、蚝。贝壳近长形、圆形、三角形,受外界环境影响,壳形极不规则。两壳不等,左壳较大、凸出,营附着生活,右壳稍小、较平。外被鳞片,易脱落,少数种类放射肋明显,有的小蛎属牡蛎壳上密布棘刺。不同种类壳顶腔由浅至深差异很大。绞合部无齿,韧带槽发达。闭壳肌1个,肌痕明显,褐色或无色,无足和足丝。牡蛎是世界性广布类群,分布于热带、业热带和温带各海区,寒带种类很少,两极尚没有发现。全世界约有100余种,中国已发现20余种,但黄渤海沿岸分布的种类较少。完全生活在海中,由潮间带到水深20米左右的范围一般都有牡蛎生活,但也有的种类仅生活在潮间带,也有的种类生活在稍深的潮下带。牡蛎是世界第一大养殖贝类,是人类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之一,也是中国沿海最常见的贝类之一。牡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软体部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牡蛎

拉丁学名:Ostreidae

别名:蛎黄、海蛎子、蚝、蚵、蛎子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

纲:双壳纲

目:珍珠贝目

科:牡蛎科

属:20个属

种:20余种(中国)

亚纲:翼形亚纲

分布区域:全球性分布

动物学史

编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完成了对太平洋牡蛎(Pacific oyster)的测序、组装与分析,这是第一个测序的软体动物基因组,将有助于填补我们对于种类丰富而较少研究的软体动物家族的了解空白。这一研究在线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上,揭示了牡蛎对高环境的独特适应以及贝壳形成的复杂机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短读结合“分而治之”的fosmid合并策略测序并组装了太平洋牡蛎基因组。这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发的一种新方法,可用于研究具有高水平杂合性和/或重复序列的基因组。经过数据处理,组装牡蛎基因组大约为559Mb,总共有大约28000个基因。

随着牡蛎基因组数据的深入发掘,有可能为有效改变牡蛎的生活习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提供更广阔的技术思路。例如,自然状态下的牡蛎会固着在船舶和管道表面,造成船舶阻力增加、管道堵塞等,这种特性使牡蛎被列为海洋污损生物之一。通过搜寻牡蛎基因组有望能够发现牡蛎附着变态调控通路中的关键受体,寻找经济有效的药物诱导牡蛎幼虫跳过附着过程,直接发生变态而成为单体牡蛎,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该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和国防。

上一篇

下一篇 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