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 编辑

人体部位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节人体最大、最稳定的关节之一,是典型的球臼关节。髋关节既具有良好的内在稳定性,也具有灵活的活动性。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髋臼

外文名:acetabulum

组成:髂、坐、耻

部位:头部

髋臼的解剖形态特征及运动学特点

编辑

髋臼位于髋骨外侧面中央,呈半球形深凹,直径约30~50mm,表面覆盖厚约2mm的透明关节软骨,呈半月形分布。中央是髋臼窝,无软骨覆盖,由哈佛腺充填,可以随关节内的增减挤出或者吸入关节液,以维持关节内压力的平衡。髋臼边缘的环形关节盂唇可以加深、加宽髋臼,使髋臼容纳股骨头的大部并处于稳定的位置,加强了髋关节的稳定性。

髋关节的主要活动可分解为在3个互相垂直平面上的运动:矢状面上的屈伸﹑冠状面上的内收外展,以及横断面上的内外旋转。髋关节在3个平面的活动范围不尽相同,矢状面上活动幅度最大为前屈0°~140°,后伸0°~15°在冠状面外展0°~30°内收为0°~25°在横断面上,当髋关节屈曲时外旋0°~90°内旋0°~70°髋关节伸直时旋转幅度较小,内外旋分别为45°。行走时髋关节屈伸动作约为+40°~-5°,内收外展及内、外旋动作约为+5°~-5°。上楼时活动范围较大,屈伸活动范围为67°,内收外展及内外旋动作分别为28°及26°而在跑步时,矢状面上的屈伸动作范围会增加。髋关节的活动主要是矢状面上的屈曲活动。正常成年人髋臼是髋骨外侧面中部的倒杯形深窝,面向前、外、下方,外展角约为40°~47°,前倾角是4°~20°。这两个角度具有显著的生物力学效应,完全适应人类髋关节在矢状面屈曲活动为主的运动学特点,对于髋关节运动能至关重要。外展角是身体纵向轴和髋臼中心轴之间的夹角。当骨盆前倾60°~70°时,髋臼的外展角最大,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最大,关节最稳定。当骨盆前倾增大或者减小时,外展角均会减少。人体伸髋活动中外展角度变化较大,屈髋时外展角变化较小,此变化特点是通过屈曲活动中髋臼前倾角的转化来弥补的。髋臼前倾角是髋臼开口面与矢状面形成的夹角,对保持髋关节的屈曲稳定性非常重要。髋臼的前后缘形态对前倾角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髋臼的后缘在近侧是直线型,远端为曲线状,髋臼前缘的形态还有曲线型、直线型及不规则型,使得髋臼的前倾角存在较大的个体变异。Ziber认为骨盆在不同的倾斜角度,从髋臼的后角到前角,髋臼的前倾角逐渐下降,坐位时前倾增大,站立时前倾角变化不大,仰卧位时前倾角减少,由下至上髋臼开口缘的前倾角逐渐增大,平均增加值是0.51°±0.56°。Moed和Maruyama等的研究证明,髋臼缘开口面并不是一个平面。髋臼前倾角一方面可以使髋关节的屈曲活动范围大于直立运动,适应人类的直立运动模式;另一方面可维持髋关节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髋臼前倾角由下至上逐步增加,可使髋关节在矢状面的屈曲运动不受髋臼前缘的阻挡,有利于增加髋关节的屈曲活动度。研究表明随着髋关节屈曲度的增加,髋臼的外展角逐渐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率减小,髋关节趋向不稳定;如果髋臼没有前倾角,屈髋至90°时外展角变为0°,臼头覆盖率为零。而髋臼前倾角的存在,使得髋关节屈曲过程中,前倾角逐步转化为外展角,维持了髋臼对股骨头的有效覆盖。因此,生理性髋臼前倾角对维持髋关节在屈曲运动中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髋臼静脉与髋臼静脉窦

编辑

髋臼静脉在髋臼切迹窝内由圆韧带静脉、髋骨静脉(3~5支)汇合形成,在汇合处常形成梭形或椭圆形膨大的静脉窦。28例中有11例可见静脉窦,占39.29%,静脉窦大小约5.0mm×3.0mm,位置紧靠髋臼横韧带外下方,有4~6条属支呈指状汇入该窦。未形成静脉窦者17例,占60.71%。髋臼静脉经髋臼横韧带下方的髋臼孔出髋臼,在髋臼孔外与髋臼部位的静脉环汇合,向内上方经闭孔静脉后支,最后注入髂内静脉。髋臼部位的静脉环向内、向下与旋股内侧静脉、臀上静脉等相通。

上一篇 耻骨体

下一篇 耻骨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