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喑 编辑
喉喑是指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
早在先秦甲骨卜辞中,已有“音有疾”、“疾言”的记载。《内经》中始用“喑”作病名,并有“暴喑”、“卒喑”等病名记载。明代《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七》提出“喉喑”这一病名,并将喉喑与舌喑分开:“喑者,邪入阴部也……然有二症:一曰舌喑……一曰喉喑,乃痨嗽失音之类是也……喉喑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对“声喑”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辨证论治有了较全面的论述,确立了“金实不鸣”、“金破不鸣”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研究本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喉喑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窍闭而喑”。虚证者多由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1、风寒袭肺
风寒外袭,壅遏肺气,肺气失宣,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凝聚于喉,阻滞脉络,致声门开合不利,发为喉喑。
2、风热犯肺
风热外袭,肺失清肃,气机不利,则邪热上蒸,壅结于喉,致声门开合不利,发为喉喑。
3、肺热壅盛
肺胃积热,复感风热,内外邪热互结,灼津为痰,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致声门开合不利,发为喉喑。小儿脏腑娇弱,喉腔较窄,患有本病时,易导致气道阻闭,发展成急喉风。
4、肺肾阴虚
素体虚弱,燥热伤肺,过劳伤肾,或久病失养,以致肺肾阴亏,肺津无以上布,肾阴无以上承;又因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蒸灼于喉,致声门失健,开合不利,发为喉喑。
5、肺脾气虚
素体虚弱,过度用嗓,气耗太甚,加之久病失调,或劳倦太过,致肺脾气虚,无力鼓动声门,发为喉喑。
6、血瘀痰凝
患病日久,余邪未清,结聚于喉,阻滞脉络;或用嗓太过,耗气伤阴,喉部脉络受损,经气郁滞不畅,气滞则血瘀痰凝,致声带肿胀或形成小结及息肉,妨碍声门开合,则久喑难愈。
诊断依据
1、病史:多有受凉感冒或过度用声史,或声音嘶哑反复发作史。
2、临床症状: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轻者,仅声音发毛、变粗或声音不扬;程度较重者,可有明显的声嘶,甚至完全失音。可伴有咽喉不适。
病证鉴别
喉癣:可见咽喉干燥疼痛,如有芒刺,吞咽尤甚,甚则吞咽困难,或有声音嘶哑,全身可有咳嗽、潮热、盗汗、咯痰不爽、流涎口臭等症状。咽部或喉部肌膜上可见灰白色或红色斑点状溃疡,边缘不整齐,或有粟粒状小结节。肺部X线检查可见粟粒型或浸润型肺结核特征性影像。结核菌素试验、细菌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
喉黏膜及声带鲜红肿胀;或声带淡红、肥厚,边缘有小结或息肉,声门闭合不全;或喉黏膜及声带干燥、变薄;或声带活动受限、固定;或声带松弛无力。
辩证要点
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临床辨证多属风寒、风热或肺热壅盛,肺气不宣;病久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临床辨证多属肺肾阴虚、肺脾气虚或血瘀痰凝,喉窍失养。
治疗原则
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应注意配合利咽开音法的运用。
证治分类
内治
(一) 风寒袭肺
症状:猝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微痛微痒,咳嗽声重,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后黏膜微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方药:三拗汤加减。
(二) 风热犯肺
症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喉粘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疏风清热,利喉开音。
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蝉蜕、木蝴蝶、胖大海。
(三) 肺热壅盛
症状: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咽喉痛甚,咳嗽痰黄,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检查见喉粘膜及室带、声带深红肿胀,声带上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闭合不全。
治法:清热泻肺,利喉开音。
方药: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黄芩、杏仁、瓜蒌仁、贝母、天竺黄、竹茹、蝉蜕、木蝴蝶。
(四) 肺肾阴虚
症状:声音嘶哑日久,咽喉干涩疼痛,喉痒干咳,痰少而黏,时时清嗓,症状以下午明显。可兼有颧红唇赤、头晕耳鸣、虚烦少寐、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检查见喉粘膜及室带、声带微红肿,声带边缘肥厚,或喉粘膜及声带干燥、变薄,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滋阴降火,润喉开音。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白芍、桔梗、甘草、贝母、木蝴蝶、蝉蜕。
(五) 肺脾气虚
症状:声嘶日久,语音低沉,高音费力,不能持久,劳则加重,上午症状明显。可兼有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等症,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检查见喉粘膜色淡不红,声带肿胀或不肿胀,松弛无力,声门闭合不全。
治法:补益肺脾,益气开音。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诃子、石菖蒲。
(六) 血瘀痰凝
症状: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异物感或有痰黏着感,常需清嗓,胸闷不舒。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涩。检查见喉粘膜及室带、声带暗红肥厚,或声带边缘有小结及息肉状组织突起,常有黏液附其上。
治法:行气活血,化痰开音。
方药:会厌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生地、枳壳、柴胡、桔梗、甘草、玄参。
外治
1、含服:选用具有清利咽喉的中药制剂含服,有助于消肿止痛开音。
2、蒸汽或超声雾化吸入: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水煎,取过滤药液20ml做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每次15分钟,每次2次。
3、离子导入疗法:用红花、橘络、乌梅、绿茶、甘草、薄荷,水煎取汁,做喉局部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有利喉消肿开音的作用,适用于各证型喉喑。
4、手术治疗:声带小结或息肉长期不愈者,可手术摘除。
1、体针:局部取穴:人迎、水突、廉泉、扶突,每次取2-3穴。远端取穴:可取合谷、少商、商阳、尺泽,每次选取1-2穴。
2、刺血法:用三棱针刺两手少商、商阳等穴,每穴放血1-2滴,每日1次,有泻热开窍、利喉开音的作用,适用于喉喑实热证。
3、耳针:取咽喉、声带、肺、大肠、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平喘等穴,每次3-4穴,针刺20分钟。也可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每次选3-4穴,贴压3-5日。
4、穴位注射:取喉周穴如人迎、水突、廉泉,每次选2-3穴做穴位注射,药物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每次注射0.5-1ml药液,隔日1次。
5、穴位磁疗:取喉周穴位,如人迎、水突、廉泉,每次选2-3穴,贴放磁片,或加用电流,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6、氦-氖激光穴位照射:取喉周穴位,如人迎、水突、廉泉等,每次选2-3穴,局部直接照射,每次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1次。
1、《灵枢·忧恚无言》:“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2、《张氏医通·卷四》:“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3、《罗氏会约医镜·卷之七》:“肾阴一足,则水能制火,而肺以安,庶金清而声亮矣。譬如钟焉,实则不鸣,破亦不鸣,肺被或烁,是邪实其中,即形破于外,声何由而出乎,是知宜补水以降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