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奸 编辑
中文名:强奸
外文名:rape
别名:强制性交、强暴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性与生殖健康
· 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
相关国际文件
一些国际文件也从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保障儿童权利角度对强奸这一话题进行了阐述。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从惩处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角度要求惩处家庭内的配偶强奸等各种强奸行为、《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从保障儿童权利角度强调对于儿童性侵害的惩治,具体内容如下:
联合国大会1994年2月23日第48/104号决议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是联合国大会第四十八届会议通过的对《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补充,其中明确提到在家庭内发生的配偶强奸、在社会上发生的强奸等行为,并要求惩处对妇女施加暴力的行为,为遭受暴力行为的妇女提供运用司法机制的机会等 。
联合国大会1989年11月20日第25号决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公约中提出各国应保护儿童免受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我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 。
学习目标
强奸作为一种基于性和社会性别的暴力行为,对个人安全、健康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预防性暴力和性别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性教育中,关于性别暴力的学习内容同时涉及到关于暴力、许可和身体完整性的知识、自我保护和求助的技能,以及关于性别和权利的观念和态度。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性暴力和性别暴力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4下“暴力与安全保障”的第1个主题“暴力”以及第2个主题“许可、隐私及身体完整性”,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下的第3个主题“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三个主题内容均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 ,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核心概念4:暴力与安全保障
主题1:暴力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能够识别欺凌和暴力,并认识到这是错误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取笑、欺凌和暴力(知识);
►明白来自家庭成员或其他成年人的欺凌和暴力是错误的,且欺凌和暴力并非受害者的过错(态度);
►示范如何安全应对同伴间的欺凌或暴力(技能)。
要点:能够识别儿童虐待,并认识到这是错误行为,这一点十分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儿童虐待,包括性虐待和利用网络对儿童进行的性剥削(知识);
►认同虐待儿童的行径是对儿童权利的侵犯而不是受害者的过错,这包括由相识且信赖的成年人,甚至是家庭成员对儿童的性虐待(态度);
►示范当一个成年人试图对自己进行性虐待时,自己可以采取的行动(例如:说“不”或“走开”,并将遭遇告诉值得信赖的成年人)(技能);
►识别父母/监护人或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示范遭受虐待时如何与这些人沟通(技能)。
要点:能够认识到父母或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是错误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识别可能发生在父母或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类型(例如:身体伤害,恶毒的言语、或强迫做某些事)(知识);
►认识到父母或者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是错误的(态度);
►描述当在家庭中目睹这种暴力时将如何向可信赖的成年人寻求支持(技能) 。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性虐待、性骚扰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是有害的,在这些情况下懂得寻求帮助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描述性虐待(包括强奸、乱伦和网络性剥削)、性骚扰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的例子(知识);
►明白儿童性虐待是违法的,并且有许多权威机构和相关服务能够帮助正在遭受性虐待的儿童(知识);
►认同在遭受性虐待、性骚扰、乱伦或欺凌时,寻求支持的重要性(态度);
►示范在知道有人正在遭受欺凌、性虐待或性骚扰时如何有效应对(技能);
►展示在自己或认识的人受到性虐待、性骚扰、乱伦和欺凌时、如何寻求帮助(技能)。
要点: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是错误的,在目睹这种暴力时,寻求帮助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定义亲密伴侣暴力(知识);
►列举亲密伴侣暴力的例子(知识);
►认识到亲密伴侣暴力是错误的、儿童在目睹这种暴力时主动寻求帮助将对他们有益(态度);
►示范如果在家庭中经历这种暴力,将如何向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寻求支持(技能) 。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性虐待、性侵害、亲密伴侣暴力和欺凌是对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比较和对比欺凌、情感暴力、身体暴力、性虐待、性侵害和亲密伴侣暴力(知识);
►认同遭受由成年人、年轻人或权威者实施的性虐待、性侵害、亲密伴侣暴力和欺凌并非受害者的过错,并认同这些行为是对人权的侵犯(态度);
►示范如何举报性虐待、性侵害、亲密伴侣暴力和欺凌等现象(技能);
►示范如何向可信赖的成年人和机构寻求帮助、以防止性虐待、性侵害、亲密伴侣暴力和欺凌的发生,并为幸存者提供支持(技能) 。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每个人都有责任倡导人人享有健康与福祉并且不受暴力影响
学习者将能够:
►分析有效减少身体暴力、情感暴力和性暴力等暴力行为的成功范例(知识);
►体会到公开反对所有场合下(包括学校、家庭、网络和社区)的暴力和侵犯人权的行为非常重要(态度);
►倡导创建安全环境,以鼓励每个人都能获得尊严和尊重(技能) 。
主题2:许可、隐私与身体完整性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谁能以何种方式触摸他们身体的哪些部位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身体权”的含义(知识);
► 识别身体的隐私部位(知识);
►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身体权”(态度);
► 示范如何应对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身体接触(例如:说“不”、“走开”,告诉可信赖的成年人)(技能);
► 识别并描述当经历不舒服的身体接触时,应如何与父母/监护人或可信赖的成年人沟通(技能) 。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不受欢迎的性关注以及什么是隐私需求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对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来说,身体隐私和私密空间变得更为重要;对女孩来说,厕所和水的使用尤其重要(知识);
► 定义不受欢迎的性关注(知识);
► 认识到无论男孩女孩,不受欢迎的性关注是对他们的隐私和身体权的侵犯(态度);
► 通过果断和自信的沟通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并对抗不受欢迎的性关注(技能) 。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每个人都有保障自身隐私和身体完整性的权利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隐私权和身体完整权的含义(知识);
► 认同每个人都有保护自身隐私和身体完整性的权利(态度);
► 表达对自身的隐私权和身体完整权的看法(技能)。
要点:每个人都有权决定在性方面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并且应该积极地与伴侣沟通,获得对方的许可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什么是许可,并解释其对性决策的影响(知识);
► 认同给予性许可和感知性许可的重要性(态度);
► 根据个人界限对性行为表示许可或拒绝(技能) 。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许可是与伴侣健康、愉快且自愿发生性行为的关键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自己或他人在性行为方面表示许可和拒绝,以及认同他人给予或不给予性许可能带来哪些好处(知识);
► 比较并对比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如何被区别对待,以及可能影响双方自愿性行为的双重标准(知识);
► 认识到基于双方自愿的性行为是健康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态度);
► 展示如何表示许可与拒绝,以及如何解读他人的许可或拒绝(技能)。
要点:了解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人们解读或给予许可的能力
学习者将能够:
► 讨论在决定是否发生性行为时,听取和尊重他人的许可意味着什么(知识);
► 比较和对比在认同或表达性许可方面的成功和失败的事例(知识);
► 分析可能影响表达和认同许可的能力的因素(比如酒精和其他物质、社会性别暴力、贫穷、权力关系)(知识);
► 认识到规避可能损害性许可有效性的因素很重要(态度);
► 展现出表达许可和拒绝的能力(技能);
► 展现出认同别人的许可或拒绝的能力(技能) 。
核心概念3:理解社会性别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了解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和寻求帮助的途径非常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定义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并认识到它在许多场所都可能发生(如学校、家庭或公共场所)(知识);
► 了解社会性别观念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视和暴力(知识);
► 认同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态度);
► 如果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包括在学校内或学校周边发生的暴力,描述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该遭遇(技能) 。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任何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无论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还是权威人士
学习者将能够:
► 了解性虐待和社会性别暴力,包括来自性伴侣的暴力和强奸都是源于权力和支配的犯罪,并非由于性欲控制能力低下(知识);
► 为发现和减少社会性别暴力制定具体策略(知识);
► 认识到暴力行为的旁观者和目击者可以采取安全措施干预暴力行为,并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响(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暴力永远是错误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当权者或青少年(态度);
► 展示如何与预防社会性别暴力和提供社会性别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赖的成年人和服务机构取得联系(技能) 。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所有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都是错误的,是对人权的侵犯
学习者将能够:
► 举例说明什么是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骚扰、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强奸、女性生殖器损毁/切割、童婚、早婚和强迫婚姻、恐同暴力),并说出社会性别暴力可能发生的场所,包括学校、家庭、公共场所或网络(知识);
► 认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态度);
► 如自己或认识的人正在经历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或担心可能会遭遇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展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识别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并向其诉说相关经历(技能)。
要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视的根源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如何导致欺凌、歧视、虐待和性暴力(知识);
► 解释性虐待和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是源于权力和支配欲望的犯罪,并非由于一个人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欲望(知识);
► 认识到社会性别不平等和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导致性暴力(态度);
► 展示如何主张社会性别平等、反抗社会性别歧视或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是有害的,如遇到这种暴力可以寻求相应的帮助
学习者将能够:
► 认识到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在心理层面、身体层面、性层面)(知识);
► 认识到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是错误的,并且可以摆脱这种虐待关系(态度);
► 展示在自己经历此类暴力时如何向一个值得信赖的成年人寻求支持(技能)。
要点:每个人都有责任倡导社会性别平等,并公开反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径和其他形式的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
学习者将能够:
► 分析在倡导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减少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识);
► 意识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间,包括在网络上公开反对侵犯人权和社会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性(态度);
► 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消除基于社会性别的暴力(技能)
初中性教育中与强奸有关的内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不再是概括性地介绍性暴力这一上位概念。在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中,不同的性暴力类型被作为独立的话题进行讨论,其中就包括强奸,青少年会尝试探讨对于强奸的理解和观念,形成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思考。八年级则可以进一步探讨与许可和拒绝相关的内容,帮助青少年识别可能存在强奸的场景,并练习应对方式 。
当前中国性侵害儿童犯罪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未成年性侵害类犯罪态势日益严重。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大数据专题报告之性侵害类犯罪中,2014年至2016年9月全国法院审理的性侵害类案件中,猥亵儿童犯罪总量居第二,未成年人性侵害类犯罪占比为9.46%。其中,性侵害类犯罪被告人年龄分布主要在18岁至35岁之间,占比为52.6%,未成年人犯罪占比9.46% 。
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和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的2019年性侵害儿童案例报告,2019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害儿童(18岁以下)案例301起,受害人数807人,年龄最小的为4岁。2013年至2018年,每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儿童被性侵害的案例分别是125起、503起、340起、433起、378起、317起。
其中在性侵害儿童案例统计部分的301起案例中,熟人作案212起,占比70.43%;陌生人作案82起,占比27.24%。从“女童保护”近几年来发布的报告看,熟人作案比例一直居高,最高比例达87.87%(2014年)。在212起熟人作案的案例中,依次为:教师、教职工(含培训老师)作案76起,占比35.85%;家庭的亲戚朋友作案27起,占比12.74%;邻居(含同村人)作案24起,占比11.32%;家庭成员(父亲、继父等)作案22起,占比10.38%;网友作案21起,占比9.91%;其他生活接触人员作案42起,占比19.81%。
“女童保护”发现,在301起案例中有,有167起是施害人多次作案,占比55.48%,包括对同一受害儿童多次性侵,也包括多次对多名儿童多次性侵。301起案例中,施害人对同一受害人多次实施性侵的有47起,占比15.61%;一人性侵多人的案例84起,占比27.91%。在没有外界力量阻止的情况下,施害人往往多次作案,不会自动终止,持续作案往往达到2~3年,本年度曝光案例中,持续作案最长的时间长达22年。这种现象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熟人作案中 。
2020年6月1日,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全面梳理总结了2014至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2014年至2019年,强奸共有17690例,位列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量第六名。与2014年相比,2019年强奸犯罪人数逐年上升,2019年较2016年分别上升92.22%、77.88%、101.85% 。
全面性教育中涉及同意、强迫和暴力等问题的学习与讨论,能够帮助和鼓励青年一代在遭遇性暴力、性剥削和性虐待时不再保持沉默,能够主动寻求帮助,更好地直面性。然而中国目前性教育中对暴力、性权利等话题的关注仍相对较少,教师对性教育的理解尚存在误区,存在性教育师资力量尚不足等问题 。
强奸行为的危险因子
强奸罪犯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不高
性知识缺乏、性观念淡薄是强奸犯罪的诱因之一,在针对356例强奸案资料的分析表明,强奸的动机不仅在于用武力强迫的方式达到性满足,而且在于用诱骗的方式达到某种权利或优越感的满足。罪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74.6%,农民占54.6%,未婚者占72.1%,小于30岁的占66.5%,其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较为突出,占40.8% 。
酒精
根据上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大数据专题报告,2014年至2016年9月全国法院审理的性侵害类案件中,被告人在实施性侵害犯罪之前多有饮酒行为,占比为66% 。
酒精通过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使得平时被压抑着的某些想法与行为得以释放。它也提供给了犯罪者一个可以利用的借口(“我喝醉了,我不知道我那时在做什么”)。同时,喝酒也会降低受害者的反抗能力,让其不足以反抗施暴者 。
受害人性知识缺乏,性防卫能力差
受害人性知识缺乏、性防卫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是强奸犯罪的另一诱因,在356例强奸案的数据中,受害人小学以下文化占84.3%,农民占50.3%,未婚者63.7%,20岁以下的受害人为57.5%,特别是14岁以下的幼女极易成为受害对象,占32.4%,且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对性的社会意义和后果缺乏理解,以至于被奸后未主动报案 。
影视文学作品中美化强奸行为
部分影视文学作品中通过虚假的女性性反应描写、女性心理描写,把女性界定为普遍渴求被强奸的性别群体,女性被描述为强奸行为的煽动者和自愿参与者。
例如在电影《苹果》中,林东从开始以玩弄女性为已任的强奸犯一跃变成了呵护女人的温情男人,忽视了强奸行为带来的伤害和后果,甚至产生了强奸能够产生感情的迷思,这部影片轻视那些受害者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促使男性想象自己是否也可以侥幸成功地强奸一名女性,从而增加真实犯罪的概率 。
强奸行为的危害
强奸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与心理上长期和严重的影响。研究数据显示,有被强奸史的女性会出现更多的心境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双相障碍,同时惊恐、社会恐怖、进食障碍、强迫障碍等反应以及酒精可卡因、兴奋剂等物质滥用的出现频率也高于控制组,和其他女性相比,在儿童期和成年期遭受性暴力的妇女更易于试图或实施自杀 。
具体而言,与强奸行为相关的心理创伤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伤重现,强奸受害人可能会出现反复闪现强奸事发的场景、重复噩梦等情况;(2)社会性退缩,即强奸受害人可能会在强奸行为发生后出现社会交往减少、孤僻、退缩,与外界接触的频度和程度减退的状况;(3)回避行为,受害者会避免和逃避任何可能触发他们关于强奸相关回忆的情感和想法;(4)持续增长的生理唤醒特征,这一症状主要表现为失眠、更高的警觉性、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
联合国妇女署执行主任努卡(Phumzile Mlambo-Ngcuka)表示,“强奸并非孤立的短暂行为”,它不但造成肉体伤害,更会长期折磨人的精神,甚至引发怀孕或是感染疾病等后果,从而改变受害者的一生。努卡表示,强奸的影响也绝不仅仅限于受害者本人,而是会波及到家⼈、朋友、伴侣和同事。导致女性因“恐惧或羞辱”而被迫离家出走 。
如何预防和应对强奸
目前现有研究中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性侵害防范体系的建议,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预防性侵害教育体系、预防性侵害保护体系、预防性侵害支持体系和预防性侵害法制体系。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推广全面性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对强奸等性侵害形成正确认识,了解如何防范性侵害,搭建保护体系,帮助未成人受侵害后主动披露,形成成人社会的保护与支持,并加强完善法制体系,要求学校、家庭、司法部门等社会各主体明确自身为未成年人提供保护支持的具体责任,在立法上对防范、惩治与救济治疗多维度进行完善,促进未成年人性侵害防治法治体系的建设 。
预防和应对强奸,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学校角度
学校教育中尽量推广全面性教育,全面性教育能够改善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从童年迈向成年过程中所面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挑战。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性行为相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做出明智性决策的能力。此外,应强化学校预防和报告校园性侵害工作的意识和责任,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规定学校开展全面性教育的课程,强化性侵害案件校方责任 。
家庭角度
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关心子女心理成长和行为养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促进其心智健全、人格积极发展,树立全面正确的性观念,帮助其构起一个现代而健康的性别角色平等观,教育孩子如何切实有效地交流感情 。
社会角度
从社会角度来看,教育部门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当联动学校、家长各方,开展多部门合作,积极减少或预防强奸行为的发生,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对于已经发生的性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建立对未成年被害人援助体系,保证对犯罪人的有力追诉,同时保证被害人得到有效的经济或心理援助,使其能够尽快走出阴影,回归社会,减小性侵犯罪对未成年被害人造成的后续影响 。
典型案例一:韦明辉强奸案
案件介绍
2016年2月9日20时许,被告人韦明辉酒后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某县自家新房门外遇到同村的A某(被害人,女,殁年5岁)在玩耍,遂以取鞭炮为由将A某某骗至自家老房门口,双手掐A某颈部致其昏迷后抱到自家责任田内的红薯洞旁,又去老房拿来柴刀、锄头,先对A某实施奸淫,后将其放入红薯洞内,用柴刀切割A某的喉咙并用锄头挖泥土将A某掩埋。经法医鉴定,A某系被他人掐、扼颈部导致窒息死亡,被性侵时为活体,被切割颈部前已死亡。
法律裁判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韦明辉犯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提起公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韦明辉无视国家法律,酒后掐扼被害人颈部,对被害人实施奸淫,并致被害人死亡。韦明辉的行为已构成强奸罪,犯罪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极大,应依法予以严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第(一)项、第(五)项的规定,以强奸罪判处被告人韦明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被告人韦明辉提出上诉。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开庭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依法核准被告人韦明辉死刑。韦明辉已于2019年被执行死刑。
教育意义
人民法院对奸淫幼女犯罪历来坚持零容忍的立场,对罪行极其严重应当判处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本案中,被告人韦明辉强奸5岁幼女并致其死亡,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犯罪性质恶劣,手段残忍,情节、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极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并对韦明辉执行死刑,彰显了司法机关从严打击性侵害儿童犯罪、最大限度保护儿童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决心和态度。
典型案例二:李堉林猥亵儿童案
案件介绍
2018年3月,被告人李堉林(32岁)通过手机同性交友软件结识被害人C某(男,时年13岁),后李堉林通过网络聊天得知C某系未成年的初二学生,后邀约C某到酒店见面与其发生了同性性交行为,四川省某县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李堉林犯猥亵儿童罪提起公诉。
法律裁判
四川省某县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李堉林犯猥亵儿童罪提起公诉。四川省某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李堉林为满足性欲,采用进行同性性行为的方式对不满十四周岁的男性儿童实施猥亵,其行为已构成猥亵儿童罪,应当依法从重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三款的规定,以猥亵儿童罪判处被告人李堉林有期徒刑三年。
宣判后,被告人李堉林提出上诉。四川省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教育意义
本案系性侵害男童的一起典型案例,儿童处于生理发育初期,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欠缺足够的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法律对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应给予特殊、优先保护。本案中,被告人李堉林作为成年男性,引诱男童与其发生性交行为,严重伤害儿童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判决其构成猥亵儿童罪,并依法对其从重处罚,向社会公众传递出依法平等保护男童的明确导向,也希望学校和家庭对男童的性安全教育给予同等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