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型血 编辑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抗原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糖类、糖蛋白或者糖脂。通常一些抗原来自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或密切连锁的几个基因的编码产物,这些抗原就组成一个血型系统。在人类,目前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其中又以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恒河猴因子)最为重要。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致死亡。新生儿溶血症也和血型密切相关。
血型界定为A、B、O、AB四种血型的理由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带不同的抗原物质和血浆中所具有的不同抗体而言。
A型:红细胞上含有A抗原,血浆中含有抗B抗体;
B型:红细胞上含有B抗原,血浆中含有抗A抗体;
AB型:红细胞上同时含有A和B两种抗原,血浆中无抗A抗B抗体;
O型:红细胞上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血浆中有抗A抗体又有抗B抗体。
1921年世界卫生组织才统一为我命名:A、B、O、AB四种血型家族。
1940年人们又把A、B、O、AB四种血型划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血型,人们把Rh阴性血型称之为稀有血型,所谓Rh血型是指:红细胞上含有Rh抗原,称之为Rh阳性血型;红细胞上无Rh抗原,称之为Rh阴性血型。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中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中外一些民族中占为85%,欧美白种人Rh阴性血型占15%。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血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血型存在千差万别,1995年又发现23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不同血型抗原400多种;1958年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1995年公布HLA表型特异112种,HLA等位基因已达503个,白细胞8个系统,120余种血型抗原,白细胞血型配型(HLA)在干细胞移植术中是成功与否的关键。1957年后陆续发现血小板抗原。血小板有特异性抗原7个系统,系统中又有10多种抗原;其它组织细胞抗原148种;另外有20多种血清蛋白、血清酶以及30多种抗原,共计在600种以上;如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进行排列组合,那么人类血型就有数十亿种之多。
人类最早认识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健康人的血清对不同人类个体的红细胞有凝聚作用。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成对混合,可以分为A、B、C(后改称O)三个组。后来,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发现了第四组,即AB组。
数年后,兰德施泰纳等人又发现了其他独立的血型系统,如MNS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1930年,兰德施泰纳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几十年来,新的血型系统不断被报道,由1935年成立的国际输血协会专门负责认定与命名工作。得到承认的30种人类血型系统包括超过600种抗原,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见。
血型的发现开创了免疫血液学、免疫遗传学等新兴学科,对临床输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血型系统也曾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以及亲子鉴定中,但目前已经逐渐被更为精确的基因学方法所取代。
血型的遗传一般遵守孟德尔定律。
一般来说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单基因决定的。ABO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的长臂上(9q34),有三个主要的等位基因i(A)、i(B)和i(O)。i和i的产物是具有活性的酶(酵素),分别催化A抗原和B抗原的合成,而等位基因i的产物不具有酶活性,无法催化A、B抗原合成。由于人类染色体是双倍体,一个人通常只能拥有三个等位基因中的两个,分别来自父母双方。这两个等位基因的类型,即血型的基因型(geNOtype),决定了人类血型的表型(phenotype)。
I(A)和I(B)对i(O)均为显性,故而只有基因型是ii的人才有O型血,基因型是I(A)I(A)或I(A)i(O)的人是A血型,基因型是I(B)I(B)或I(B)i(O)的人是B血型。而I(A)和I(B)是共显性,因此基因型是I(A)I(B)的人具有A、B两种抗原,即AB血型。
在少数情况,I基因有时会因上游基因的抑制而不表现,成为O型。
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双方均为O型血,子女必然是O型;如果父母有一方是AB型血,子女不可能是O型;A型和O型血的父母不可能生育B型或AB型血的子女,B型和O型血的父母不可能生育A型或AB型血的子女;如果父母有一方是O型,子女不可能是AB型。
德国哥廷根大学数理统计学著名的血型研究者F.贝尔斯泰教授说:“原始时期的类人猿都是O型血,后来突然相继变异为A和B两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仅有的O型血分裂出A型和B型”。A型和B型的结合产生出新的O型、A型、B型和AB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