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激酶 编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激酶(Streptokinase,SK)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纤维蛋白激活剂,也是最早作为临床药品治疗血栓性疾病溶栓酶。它是由A,C,G群链球菌中口一溶血链球菌分泌的胞外非酶蛋白质,能和纤溶酶原结合,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该酶的性质、在溶栓酶中的地位、研究历史、作用机理。此外,由于它有半衰期短、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治疗后出血和血栓易复发的缺点,所以有必要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进行改造,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链激酶

外文名:Streptokinase

分子:450000-470000DA

概况

编辑

链激酶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合成的蛋白解酶,能够快速有效的启动机体纤溶系统溶解血栓,是机体内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最有效的活化剂之一。上世纪60年代起,SK作为药物用来治疗心肌梗塞,它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蛋白酶

SK在各类溶栓酶中的地位

编辑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溶栓治疗是治疗血栓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大致有三个阶段:

(1)第一代溶栓剂:以链激酶、尿激酶为代表,第一代溶栓剂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使血栓性疾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它们存在着许的缺点,主要是没有溶栓特异性,过多的降解纤维蛋白原,导致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2)第二代溶栓剂:以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单链尿激酶为代表,两者均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蛋白特异性,但它们依然存在半衰期短等缺点。

(3)第三代溶栓剂:为了克服现有溶栓剂的不足,人们想方设法对现有的溶栓药物进行改造。例如用基因突变的方法对现有溶栓剂进行改建;将两种溶栓剂分子的能区连接起来形成嵌合分子;还有一条新途径就是把纤维蛋白或者血小板抗体和溶栓药物融合起来使其具有导向性,以加快血栓的溶解速度,争取时间抢救患者。但是这些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口。

内外已正式批准临床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treptokinase,sK)、尿激酶(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重组组织型溶栓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对一甲苯甲酰溶栓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nisoylated plasminogen strep-tokinase activator complex,APsAC)和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r-SK) 。由此可见,链激酶在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造,以达到更好的溶栓效果。

SK的研究历史

编辑

1933年Tillett等发现口一溶血性链球菌的培养滤液能产生一种可以溶解人血凝块物质。1945年Christensen等发现该物质能激活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酶,因而命名为链激酶。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所制得的链激酶制品不纯而只能用作清疮消炎用。1952年约翰逊等首次利用动物进行了链激酶的体内溶血栓实验。1959年约翰逊等又利用链激酶进行了人体实验,证实了它有促进血栓溶解的作用 。1972年Reddy阐明了SK的作用机理。1984年,Malke等从c.S.equisimiliS中克隆得到了skc的基因 。1995年Young等发现切除sK分子N端的15个氨基酸后比整个长链的sK分子更容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1997年si Hyoungke等利用基因重组法得到有许多生物优点的链激酶,通过PcR技术去掉N端13个氨基酸也有利于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提高链激酶的产量和活性,用该法所得的链激酶的产量要比用野生菌高两倍 。2003年Lakshmi V等对SK的氨基末端的1-59残基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SK在无纤维蛋白作用下通过非蛋白质水解来激活底物Pg 。2005年Ronald R Bean等研究了sK的a区域的作用,它能激活Pg中的Glu,Lys及Pm的Lys荧光素标记。

SK的性质

编辑

sK是由A,c,G群链球菌中口一溶血性链球菌分泌的一类胞外蛋白,它是由414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蛋白质,其耐热性强,在100℃下处理10 min仍然能保持活性。SK分子中含有Asp、Glu,不含cys,其活性中分别是Asp和His,没有ser残基位点。它的氨基端为异亮氨酸(11e),羧基端为赖氨酸(Lys),等电点为5.0,螺旋型占10%~12%。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很强的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其分子量为47kDa。链激酶含有三个主要的区域分别为α(1-150残基),β(151-287残基),y(288-414残基),必须三个区域同时和纤溶酶原(plasminogen,Pg)连接才能激活Pg旧1。SK被广泛的用于心肌梗塞、栓塞、静脉血栓症等的治疗。

另外,sK还有种属特异性,即利用基因杂交的技术可得到多样性的链激酶。SKA和SKC的基因型ska、skc有90%的同源性,氨基酸序列有80%的同源性。而两者的非同源区分别位于170-244和270-290两个区段的氨基酸残基上。聚乙二醇和sK偶联可以延长SK的半衰期,降低抗原免疫原性。

SK的作用机理

编辑

链激酶的作用原理是激酶能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纤溶酶能降解构成血栓骨架的纤维蛋白,从而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链激酶不能直接使纤溶酶原激活,而是和Pg形成l:l的等分子复合物,使纤溶酶原发生构象改变,从而暴露出活性部位,该活性部位催化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纤溶酶有两个作用:一是迅速降解纤维蛋白原成小分子产物,这些降解产物不能参与血纤维网的形成从而阻碍血栓的形成;二是纤溶酶可以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引起血栓溶解,SK起作用时间快、半衰期短,而血栓与试管内的血凝块不同,在人体内形成的血栓发展为结缔组织。溶栓药对血栓的作用效果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血栓的大小;血栓与周围血管接触的面积;纤维蛋白交联的程度;血栓的新旧程度以及胶原与成纤维细胞渗入程度;血栓所在部位和血管性质;局部血流速度等。故应该进一步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来延长sK的半衰期,从而增强其药用性。

SK新技术进展

编辑

虽然天然的sK价格低廉,但是由于该酶是从病原性溶血链球菌发酵而得,所以有一定的抗原性,对人体具有副作用——易于引起全身纤溶从而增加出血的危险,此外制备中残存的细菌溶血素对心肌和脏都有损害。基因

重组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r—SK)的抗原性弱于天然的链激酶(由C型卢一溶血性链球菌提取),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E.coli中表达链激酶(r—sK)避免了使用致病性溶血链球菌可能带来的危害,而且能大大降低成本,具有安全、高产的优点。而重组的链激酶分子中有4个甲硫氨酸,经cNBr裂解后,可产生5个片断,分子量分别为16250Da,13250Da,89500Da,5180Da和2570Da推测该MeAb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位于sK分子的第7l残基至第237残基间的氨基酸顺序中。

而酰化的纤溶酶原一链激酶复合物(APsAc)是近年来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的高效溶栓药物,其分子量为130,000KD,在体外没有生物活性。具有专一性强、与纤维蛋白亲和力高、副作用小、半衰期长、高效溶栓等特点¨5|。能促进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力,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致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该药物对于深静脉血栓、周围动脉血栓或血栓栓塞、血管外科手术后的血栓、肺栓塞、新鲜心肌梗死、中央视网膜动静脉血栓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004年荣贵等利用基因删除及定点突变技术获得了链激酶基因的三种突变体,它们分别是:删除了c2末端42个氨基酸残基编码区的突变链激酶因ska△c42;第59位Lys残基突变为Glu的突变链激酶基因skal<59E以及删除c2末端42个氨基酸且第59位Lys残基突变为Glu的突变链激酶基因ska△c42I(59E。然后原核表达了三种突变体以及野生型的链激酶并比较了这些突变体和重组链激酶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活性均没有明显差别。下一步的研究还将通过比较sK及其突变体的体外稳定性、体内的免疫原性,为寻找高稳定性、低免疫原性的改构链激酶提供了可能。这一研究为提升链激酶的品质作了重要而且初步的探烈。

总之,SK的研究及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也在不断的被完善,但是SK被作为药用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努力去钻研,采取更好的办法,生产出品质优良的链激酶产品。

链激酶药品说明

编辑

药理作用

1摩尔比结合成复合物,然后把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纤溶酶催化血栓主要基质纤维蛋白水解,从而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同时链激酶的溶栓作用因纤维蛋白的存在而增强,因此链激酶能有效特异地溶解血栓或血块,能治疗以血栓形成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

药代动力学

静脉给药,链激酶进入体内后迅速分布于全身,15min后分布在肝(34%)、(12%)和肠(7.3%),在血浆中的浓度呈指数衰减。从血浆中的消除有快慢两个时相,半衰期分别为5~30min和83min,主要从肝脏经胆道排出,仍保留生物活性。

适应证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 可用于防治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深部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还适用防治动脉栓塞、血液透析(溶解血凝块)、分流梗阻和胸膜粘连;可以使心、肺功能保持正常,神经系统后遗症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

禁忌证

1.两周内有出血、手术、外伤史、心肺复苏或不能实施迫止血的血管穿刺等患者禁用。

2.近两周内有溃疡出血病史、食管静脉曲张、溃疡性结肠炎或出血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禁用。

3.未控制高血压血压>180mmHg/110mmHg以上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动脉瘤患者禁用。

4.凝血障碍及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5.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禁用。

6.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伴左房血栓者(溶栓后可能发生脑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禁用。

7.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8.对重组链激酶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及儿童慎用。

2.链激酶应严格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应尽早开始,争取在发病12h内开始治疗。

4.使用前用5%葡萄糖溶液溶解,溶解液应在4~6h内使用。

5.用重组链激酶后5天至12个月内不能用链激酶。

6.用链激酶治疗血管再通后,发生再梗死,可用其他溶栓药。

7.使用药物过量,易发生出血,如出血量过大时,可用6-氨基己酸止血,输新鲜血浆或全血。

8.2~8℃保存。

不良反应

链激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常见不良反应如下。

1.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肩背痛、过敏性皮疹;链激酶静滴时可发生低血压,如血压下降应减慢滴注速度;过敏性休克罕见。

2.出血,穿刺部位出血,皮肤淤斑,胃肠道、泌尿道呼吸道出血;链激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脑卒中的发生率为0.1%~0.3%。

3.其他反应,链激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可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偶见缓慢心律失失常、加速性室性自搏性心律、室性早搏或室颤等;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黄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溶栓后可发生继发性栓塞,如肺栓塞、栓塞或胆固醇栓塞等。

用法用量

一般推荐链激酶150万单位溶解于5%葡萄液l00ml,静滴1h。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应尽早开始,争取在发病12h内开始治疗。对于特殊患者(如体重过低或明显超重),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剂量(按2万单位/kg体重计)。

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链激酶与阿司匹林同时使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事先使用抗凝剂或右旋糖酐,可增加出血危险。

链激酶中毒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出血,可有静脉穿刺部位、伤口及出血、血尿,有时皮肤或黏膜出血,严重者内脏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可有过敏反应,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面部潮红、眼睑水肿荨麻疹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冠状动脉灌注时可有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频繁室性期前收缩

实验室检查

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等凝血时间指标延长。

诊断要点

1.病史,有明确用药史。

2.具备出血等中毒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支持。

4.4治疗要点

1.发生出血反应者,应立即停药。

2.局部出血可在出血局部压迫止血。

3.严重全身性出血,可应用6-氨基己酸或氨甲苯酸等抗纤溶药物治疗

4.必要时输新鲜血浆、冷沉淀物、纤维蛋白原和新鲜血。

5.抗过敏治疗。

6.其他,抗休克、抗心律失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