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菟丝子 编辑
菟丝子(学名:Cuscuta chinensis Lam.),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其茎细缠绕,黄色;无叶;苞片小,鳞片状;花多簇生,花梗粗壮,花萼杯状,裂片卵圆形或矩圆形,花冠白色,壶状或钟状;蒴果近球形;种子卵形淡褐色,表面粗糙;花期7~8月,果期8~9月。菟丝子其实是“吐丝子”的意思,吐丝儿,就是它的种子加水煎煮以后种皮破裂,可以露出黄白色的小胚芽,形如吐丝之状,所以叫吐丝子。
菟丝子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在中国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喜高温、湿润气候,多生长于海拔200~3000米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菟丝子主要以种子进行繁殖和传播。
菟丝子干燥成熟的种子入药,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久服明目,轻身延年。”其药食同源,还可治小便过多或失禁,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现代研究表明,菟丝子具有增强免疫,改善血液等功效。菟丝子为大豆产区的有害杂草,它具有非常广的寄主忍受性,单株可寄生在多株寄主上,若其中有被病毒感染的寄主,此病毒可能经由菟丝子传播到其他寄主上,所以对胡麻、苎麻、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也会产生危害。
中文名:菟丝子
拉丁学名:CuscutachinensisLam.
别名:豆寄生、豆阎王、无根草、禅真、黄丝、黄丝藤、金丝藤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茄目
科:旋花科
属:菟丝子属
种:菟丝子
分布区域:中国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各省,伊朗、阿富汗、日本等
命名者及年代:Lam,1979
菟丝子其实是“吐丝子”的意思,吐丝儿,就是它的种子加水煎煮以后种皮破裂,可以露出黄白色的小胚芽,形如吐丝之状,所以叫吐丝子。
菟丝子人工栽培与豆科植物混种,育期约100天左右。其种植技术是,采种与种子处理于6月中下旬,先播大豆,后播菟丝子,与大豆混播。
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先开沟条播大豆。用豆种量180~225千克/公顷(比常规大豆播种量约多1倍)。大豆出苗后要精心管理,确保全苗、齐苗,这是栽培菟丝子寄主植物的关键。首先要使大豆生长旺盛,才能为菟丝子提供良好的寄主植物。待大豆株高20~25厘米时,约15天左右,即可播种菟丝子,切勿早播,否则菟丝子出苗后,找不到寄主植物就要枯死。菟丝子播种在大豆豆棵株旁,越靠近豆棵越好,播时在大豆苗株旁顺畦开沟,将菟丝子种子与细沙混拌均匀,然后均匀撒入沟内,覆盖细肥土,以不见种子为宜,播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7天左右即可出苗,用种量为22.5千克/公顷。
菟丝子干燥成熟的种子入药,记载始于《神农本草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久服明目,轻身延年。”其药食同源,还可治小便过多或失禁,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现代研究表明,菟丝子具有增强免疫,改善血液等功效。
菟丝子是一味平补肾、肝、脾之良药,临床主要应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肾阴阳虚证。菟丝子甘、温,归肾、肝、脾经,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之功效,始载《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甘味一般具有滋补作用,甘辛微温,禀气中和,既可补阳,又可益阴,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固精安胎与性激素样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与元阳,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