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公藤 编辑
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是旋花科旋花族植物。株长达20米;幼枝具棱;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体或圆,基部楔形,两面无毛;腋生花序少花或多花,顶生花序总状,花序轴被淡褐色短柔手,花药顶端渐尖,与花丝近等长;浆果红或黄色,卵状椭圆形;花期6-8月。因项羽手下的将领丁公用后很有效,因而得名“丁公藤”。
丁公藤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地。性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较耐寒、耐干旱瘠薄,不耐涝。以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较好。多生长在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一般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丁公藤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VU)。
据《本草纲日》中记载丁公藤:“煮汁服,治上气咳嗽。治诸风尤捷。”其味辛,性温。归肝、脾、胃经。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跌仆肿痛等症状。还可用于治青光眼。另外,广东的“冯了性”药酒,就是以丁公藤等为主要原料浸制而成。此药治病之功最初为岭南丁姓老者发现并推广应用。
中文名:丁公藤
拉丁学名:ErycibeobtusifoliaBenth.
别名:斑鱼烈、麻辣仔藤、麻辣天、麻辣子藤、包公藤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茄目
科:旋花科
属:丁公藤属
种:丁公藤
族:旋花族
命名者及年代:Benth.,1861
保护级别:易危(IUCN标准)
丁公藤
旋花科丁公藤属的大木质藤本植物,株长达20米;幼枝干后黄褐色,明显有棱,不被毛;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5-9厘米,宽2.5-4厘米,先端体或圆,基部楔形,两面无毛,侧脉4-5对,在叶面不明显,在背面微突起,至边缘以内网结上举;叶柄长0.8-1.2厘米,无毛; 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腋生花序少花或多花,顶生花序总状,长度均不超过叶长的一半,花序轴、花序梗被淡褐色柔毛;花梗长4-6毫米;花萼球形,萼片近圆形,长3毫米,外面被淡褐色柔毛和有缘毛,毛不分叉;花冠白色,长1厘米,小裂片长圆形,全缘或浅波状,无齿;雄蕊不等长,花丝长可至1.5毫米,花药顶端渐尖,与花丝近等长,花丝之间有鳞片,子房圆柱形,柱头圆锥状贴着子房,两者近相等长;浆果红或黄色,椭圆形,长约1.4厘米; 花期6-8月。 因项羽手下的将领丁公用后很有效,因而得名“丁公藤”。
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地及沿海岛屿。 多生长在山谷湿润密林中或路旁灌丛。
丁公藤性喜凉爽湿润的气候,较耐寒、耐干旱瘠薄,不耐涝。以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较好。
丁公藤一般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
播种繁殖
播种前种子或植株的处理尤其关键,直接关系发芽率或成活率。丁公藤种株的处理宜放入含25×10-6;2,4-二氯苯氧乙酸的水中浸2小时,有效促进生根。
田间管理主要考察在大田种植过程中,追肥时施肥类别及频率对药材产量或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除施肥指标外,其它因素相同。按每株硫酸氨0.15千克,氮磷钾复合肥0.15千克,粪水25千克,粪水2千克加氮磷钾复合肥0.05千克的用量施肥,每年分别在4月、7-8月、10-11月施肥3次。
扦插繁殖
选择半木质化,健壮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枝条用于扦插。修剪枝条,每技保留1/2或1片叶子,枝条切口呈斜面。用清水将生根粉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生根液,将枝条切面处2-3厘米浸于生根液中约3分钟,取出晾于,扦插至已消毒的培养土中。扦插后置于室内(温度20-25℃,光照度1000勒克斯)培养,前3天浇灌稀释后的生根液,3天后浇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