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蟊 编辑
斑蟊是鞘翅目芫菁科昆虫,又名花斑蟊、花壳虫。头略呈圆三角形,黑色;复眼大;鞭状触角分11节,末端数节膨大呈棒状;鞘翅具棕黄或黄色斑纹及横带,端部宽于基部,底部黑色;每翅基部各有两个大黄斑;翅鞘下面有二片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腹面黑色有绒毛,胸部突起,足3对;腹部分节呈环纹状。
斑蟊在中国广泛分布,以安微、河南、广西等地产量为大。多集群取食大豆、花生、棉花、茄子、芝麻、瓜类等植物。喜居留在豆科植物上,夏季6—7月,于清晨太阳尚未升起,露水未干,空气潮湿时,最易捕捉。
斑蟊有逐瘀破积的作用,外用攻毒蚀疮,治疗顽癣恶疮,刺激皮肤引赤发疱,通过诱导作用,可缓解肌肉、关节风湿痹痛;内服须慎之又慎,用治瘰疬、症瘕积聚,迁延性慢性肝炎,以及试用于癌症。
别名:斑蟊
中文学名:豆芫青
拉丁学名:EpicautagorhamiMarseul
目:鞘翅目
科:莞菁科
分布区域:辽宁、河南、广西、江苏
斑蟊学名为豆芫青EpicautagorhamiMarseul,属鞘翅目芫菁科昆虫。当地危害的斑蟊主要是中华豆芫菁EpicautachinensisLap,它不仅危害草木樨、苜蓿、柠条、甜菜,而且危害马铃薯,尤其今年乌盟地区马铃薯被害较为严重 。
源于《本经》
《本经》:“主寒热,鬼疰蛊毒、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
《别录》:“主疥癣,血积,堕胎。”
《本草纲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轻粉毒。”“专主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当。”
为芜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cichorii Linnaeusr 全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辽宁、河南、广西、江苏。夏、秋二季捕捉,闷死或烫死,去头、足、翅,晒干或生用或与糯米同炒到黄黑色,去米,研末用。
【性味归经】
破血逐瘀消症,攻毒散结 。
用于痈疽恶疮,顽癣,瘰疬等。本品为辛散有毒之品,能以毒攻毒,消肿散结。
本品含斑蝥素、脂肪及树脂、蚁酸,色素等。斑蝥素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斑蝥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斑蝥粉与蜂蜜调涂,对甲醛兔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小鼠注射给药的LD50为1.25mg/kg。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对心、肝、脾、肺、肾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尤以心、肝为明显。
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斑蝥、红娘子、樟脑各6g,全蝎,蜈蚣各6条。上药混合,以60%酒精或白酒浸泡,以浸淹为度,两周后取浸液密封备用,涂患处。(《陕西中医》1985;(8):366)
治疗肺结核:斑蝥3g,全蝎、蜈蚣各1g,冰片0.5g。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糊状。取火柴头大小置胶布上,贴天突和曲池穴,3天后取下。(《中药新用手册》1992年)
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斑蝥20g(米炒,去头、足、翅,研末),雄黄20g(研末),猪胆汁60g,蜂蜜100g,麝香2g制成膏。取1g摊在伤湿止痛膏粘面正中约2×2cm大小,再贴在穴位上。(《四川中医》1985;(6):35)
治疗银屑病:斑蝥2g,半枝莲、甘草各10g,三棱、红花各15g,重楼20g,加50%乙醇适量配成100ml复方斑蝥酊,涂患处,每日1次。(《中药通报》1988;(12):51)
治疗肝癌:白术30g,法半夏30g,血竭、木香各9g,雄黄6g,瓦楞子30g。研为细末,分成30包,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并同时服斑蝥烧鸡蛋1个,每日3次。(《福建中医药》1987;(1):33)
治疗胃癌:取鸡蛋1个,上方凿一小口,再将斑蝥一个去翅,装入鸡蛋内,用纸封口,蒸熟或煨熟,每日服1个。(《 四川中医》198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