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兜铃 编辑
马兜铃,中药名。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Bunge.和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eib.et Zucc.的果实。北马兜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西、湖北等地;马兜铃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泄大肠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痰壅气促,肺虚久咳,肠热痔血,痔疮肿痛,水肿。
中文学名:马兜铃
别名:兜铃、马兜零、马兜苓、水马香果、葫芦罐、臭铃铛、蛇参果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马兜铃目
科:马兜铃科
属:马兜铃属
种:北马兜铃、马兜铃
采收时间:9-10月采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毒性:无毒《开宝本草》
果实。
味苦、微辛,性寒。
归肺、大肠经。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泄大肠。
肺热咳嗽,痰壅气促,肺虚久咳,肠热痔血,痔疮肿痛,水肿。
1.治伤寒后肺气喘促:马兜铃一分,木通(锉)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紫苏茎叶一分。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灯芯十五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圣济总录》马兜铃汤)
2.治肺脏虚实不调,痰滞咳嗽,面目浮肿,颊赤虚烦:马兜铃、麻黄(去节)、五味子(炒)、甘草(炙)各一两。上捣筛,每服三钱,水盏,入砂糖少许,同煎至六分,食后临卧去滓温服。(《普济方》马兜铃汤)
3.治肺热咳嗽,气急喘促:马兜铃七枚,桑根白皮(锉)三两,甘草(炙)二两,升麻一两,灯芯一小束。上五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一日三次。(《圣济总录》)
4.治久嗽不愈:用马兜铃五钱,蒌仁霜二钱,北五味一钱。俱炒共为末,每服一钱,早晚食后白汤调送。(《本草汇言》)
5.治血痔诸瘘疮:用马兜铃一两,甘草五钱,怀生地,于白术各二两。作五剂,水煎服。(《本草汇言》)
6.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马兜铃服之。(《千金要方》)
7.治肺气热闭,下为癃闭或为淋涩:用马兜铃、怀生地各三钱,生甘草一钱,茯苓、木通、灯芯草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8.治心痛: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摘玄方》)
9.治瘰疬久不消:用马兜铃三钱,当归、生地各二钱,牡丹皮一钱。日饮一剂,渐消。(《本草汇言》)
10.治鼻渊:马兜铃五钱,麻黄三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一钟。加黑砂糖少许。卧时温服即愈。(《外科大成》马兜铃散)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止咳清热多灸用,外用熏洗宜生用。
一、采集加工
9-10月采摘,晒干。
二、炮制方法
马兜铃:《雷公炮炙论》载:“凡使,采得后,去叶并蔓了……劈作片,取向里子,去隔膜并令净,用子并皮,勿令去革膜不尽。”《圣惠方》:“细锉和皮子。”《扁鹊心书》:“去丝蒂。”《活幼心书》:“去老梗。”《纲目》:“为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搓碎。
炒马兜铃:《博济方》载:“微炒用。”《本草蒙筌》:“去革膜,取向里匾子,入药剂微炒燥为良。”《得配本草》:“去膈膜,取净子炒用。”现行,取净马兜铃碎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色变棕黄色,偶有焦斑,取出放凉。
蜜马兜铃:炼蜜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马兜铃碎片内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每马兜铃100kg,用炼蜜25kg。蜜马兜铃偏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虚咳嗽。
北马兜铃,又名臭瓜蒌、茶叶包、臭罐罐、吊挂篮子《中国植物志》。草质藤本。叶纸质;叶柄柔弱,长2-7cm;叶片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长3-13cm,宽3-10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扩展,边全缘;基出脉5-7条。总状花序有花2-8朵生于叶腋;花序梗和花序轴极短或近无;花梗长1-2cm,小苞片卵形,具长柄;花被长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呈一长管,内面具腺体状毛,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有时边缘下翻或稍2裂,另一侧渐扩大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具延伸成1-3cm线形而弯扭的尾尖,黄绿色,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朔果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6.5cm,先端圆形而微凹,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梗下垂,随果开裂。种子三角状心形,扁平,有小疣点,具浅褐色膜质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马兜铃:草质藤本。根圆柱形。茎柔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l-2cm,柔弱;叶片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长3-6cm,基部宽1.5-3.5cm,先端钝圆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稍扩展;基出脉5-7条,各级叶脉在两面均明显。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梗长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脱落;花被长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成漏斗状,黄绿色,口部有紫斑,内面有腺体状毛;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顶端钝;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于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头状凸起,裂片先端钝,向下延伸形成波状圆环。蒴果近球形,先端圆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沿空间6瓣开裂;果梗长2.5-5cm,常撕裂成6条。种子扁平,钝三角形,边线具白色膜质宽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北马兜铃:生于山野林缘,溪流两岸,路旁及山坡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西、湖北等地。
马兜铃:生于山谷、沟边阴湿处或山坡灌丛中。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一、药材性状:
北马兜铃:蒴果卵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5cm,直径2-4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残痕;果柄细,长2-6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果实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宽6-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殊,味微苦。
马兜铃:蒴果球形或长圆形,基部钝圆,背缝线纵棱较平直。种子宽略大于长,心形。以个大、黄绿色、不破裂者为佳。
二、饮片性状:马兜铃为不规则的小碎片,表面灰黄色有波状棱线。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中央棕色,周边淡棕色;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苦。炒马兜铃形如马兜铃碎片,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蜜马兜铃,形如炒马兜铃碎片,表面棕红色,略有光泽,带有粘性,味微甜。
治疗高血压
《纲目》:“马兜铃体轻而虚,熟则悬而四开,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气寒,味苦,微辛,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故崔氏方用以吐蛊。其不能补肺,又可推矣。”
《本草汇言》:“马兜铃清肺热定喘嗽之药也。究其味苦而兼辛气寒,性速而且轻扬,苦善下泄,辛善横散,寒善去热,轻扬而速颇能开达。故《开宝》方主肺热痰嗽不清,甚致喘胀而气促者,屡获奇功。此药寒平和缓,不滑不燥,不烈不泄,厥状类肺,故能入肺除热,气降热除,痰嗽喘促自是平矣。”
《本草经疏》:“血痔瘘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
《本草从新》:“《千金方》单服治水肿,以能泻肺行水也。”
《本草正义》:“宣肺之药,紫菀微温,兜铃微清,皆能疏通壅滞,止嗽化痰。似此二者,有一温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热嗽,寒喘热喘主治。究竟紫菀本非大温,兜铃亦非大寒,而能抉壅疏通,皆有捷效,洵乎同为肺金窒塞之良药矣。”
《得配本草》:“得甘草,治肺气喘急。”
《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
《日华子》:“治痔痿疮。”
《开宝本草》:“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痿疮。”
《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热,安(一作清)肺气,补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