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癔症 编辑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
分离症状的主要表现
(1) 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不能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内容广泛,一般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这一遗忘的表现不能用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病变或其他医学问题所致生理结果来解释。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回忆。
(2) 分离性漫游:伴有个体身份的遗忘,表现为突然的、非计划内的旅行。分离性漫游的发生与创伤性或无法抗拒的生活事件有关。
(3) 情感暴发:很多见。表现为情感分发泄,时哭时笑,吵闹,对自己的情况以夸张性来表现。发作时意识范围可狭窄。冲动毁物,伤人,自伤和自杀行为。
(4) 假性痴呆:给人傻呆幼稚的感觉。
(5) 双重和多重人格:表现为忽然间身份改变。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说的“鬼怪附体”。
(6) 精神病状态:发病时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与分裂症的区别主要在于幻觉和妄想的内容不太固定,多变化,并且很易受暗示。
(7) 分离性木僵:精神创伤之后或为创伤体验所触发,出现较深的意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定的姿势,仰卧或坐着,没有言语和随意动作,对光线,声音和疼痛刺激没有反应,此时患者肌张力,姿势和呼吸可无明显异常。
转换症状的主要表现
(1)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动作减少,增多或异常运动。瘫痪:可表现单瘫,截瘫或偏瘫,检查不能发现神经系统损害证据;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起立不能,步行不能;缄默症、失音症。
(2)痉挛障碍:常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缓慢倒地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全身僵直,肢体抖动等,无大小便失禁,大多历时数十分钟。
(3)抽搐大发作:发作前常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抽搐发作无规律性,没有强直及阵挛期,常为腕关节,掌指关节屈曲,指骨间关节伸直,拇指内收,下肢伸直或全身僵硬,呼吸阵发性加快,脸色略潮红,无尿失禁,不咬舌,发作时瞳孔大小正常;角膜反射存在,甚至反而敏感,意识虽似不清,但可受暗示使抽搐暂停,发作后期肢体不松弛,一般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之久。
(4)各种奇特的肌张力紊乱、肌无力、舞蹈样动作,但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改变。
(5)听觉障碍:多表现为突然听力丧失,电测听和听诱发电位检查正常,失声,失语,但没有声带,舌、喉部肌肉麻痹,咳嗽时发音正常,还能轻声耳语。
(6)视觉障碍:可表现为弱视、失明、管视、同心性视野缩小、单眼复视,常突然发生,也可经过治疗突然恢复正常。
(7)感觉障碍:可表现为躯体感觉缺失,过敏或异常,或特殊感觉障碍。感觉缺失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感觉过敏表现为皮肤局部对触摸过于敏感。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1. 流行性癔症 即癔症的集体发作,多发于共同生活且经历、观念基本相似的集体中。起初有一人发病,周围人目睹受到感应,通过暗示,短期内呈爆发性流行。
2. 赔偿性神经症 在工伤、交通事故或医疗纠纷中,受害者有时会故意显示、保留或夸大症状,如处理不当,这些症状往往可持续很久。有人认为,这属于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
3. 职业性神经症 是一类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运动协调障碍,如舞蹈演员临演时下肢运动不能,教师走上讲台时失音等。
癔症性精神病 在精神刺激后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意识朦胧、漫游症、幼稚与紊乱行为及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可有片段的幻觉、妄想。自知力不充分,对疾病泰然漠视。此病一般急起急止,病程可持续数周,其间可有短暂间歇期。缓解后无后遗症状,但可再发。
1. 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 有下述表现之一者:
(1) 癔症性遗忘
(2) 癔症性漫游
(3) 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
(4) 癔症性精神病
(5) 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6) 其他癔症形式
3.症状妨碍社会功能
4.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
1.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和精神刺激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患者在强烈应激事件后立刻发病,病程短暂,无反复发作史,预后良好 。
2.精神分裂症:分离性障碍的情感爆发和幼稚动作等表现易于急性发作的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相混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变化莫测、忽哭忽笑,与周围环境无相应联系,行为荒诞离奇、愚蠢可笑、不可理解。同时依据病程的纵向观察资料也有助于鉴别。
3.神经系统疾病:分离转换性障碍如出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或抽搐发作时,与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相似。但分离转换性障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神经系统查体不会出现相应阳性体征,辅助检查也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诈病:诈病是指毫无病情,为了某种目的而装扮成疾病;或是虽有一定病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故意扩大病情的情况。诈病的“症状”发作完全由主观愿望决定、随意控制,目的一旦达到,“症状”就会不治自愈。而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识无法控制的。
心理治疗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治疗中,注意以下几点: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适当的保证,忌讳过多讨论发病原因。②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尽快完成,只需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使医生确信无器质性损害为度。③以消除症状为主。主要采用个别心理治疗、暗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等。
个别心理治疗:首先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发展史、个性特点、社会环境状况、家庭关系、重大生活事件,以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表达、疏泄内心的痛苦、积怨和愤懑。医生要耐心、严肃的听取,稍加诱导,和患者共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暗示治疗是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经典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暗示治疗的包括觉醒时暗示、催眠治疗、诱导疗法等。
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是行为疗法之一。通过系统脱敏的方法,使那些原能诱使此病的精神因素逐渐失去诱发的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甚至预防复发的目的。
分析性心理治疗:医生可采用精神分析技术或领悟疗法,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到无意识动机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主要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分离性多重人格、分离性感觉和分离性运动障碍。
家庭治疗:当患者的家庭关系因疾病受到影响,或治疗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时,可采用此方法,用以改善患者的治疗环境。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特效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癔症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脑衰弱、疼痛、失眠等症状和身体不适感。这些症状往往的诱使患者发作的自我暗示基础,使用相应药物控制症状十分必要。药物治疗需针对症状进行合理选择。患者如伴有情绪问题或睡眠问题,可分别采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及镇静催眠类药物;如果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药物的剂量应以中、小剂量为宜,疗程也不应过长。
癔症的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大多急性发作的患者经过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治疗症状可缓解。但慢性患者预后通常不佳,少数患者若病程很长,或经常反复发作,则治疗比较困难。具有明显癔症性格特征的患者治疗也较困难,且易复发。极个别表现为瘫痪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病程迁延,可能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 。
护理上加强心理疏导,采用支持心理治疗方法,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多给予关心、同情、安慰,给予患者生活上必要的帮助,多做细致的思想开导,辅以热情的关怀。随时疏导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富于幻想,急躁,任性,易被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所影响。疾病发作时,如果亲属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不当,会形成新的不良暗示因素,造成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因而患者服药期间要求亲属应保持镇静,避免过分关注和过分热情,避免惊慌失措,要正确对待该病的发生。为改善患者的不愉快情绪,亲属可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兴趣的事物或让患者暂时离开当时环境。注意到这些问题本身就可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对药物治疗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