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社会 编辑
中文名:人类社会
释义:人类活动范围
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自然界发展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
人类社会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组织与机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人类的直接祖先曾经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活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
恩格斯曾把过着群居生活的古猿称之为"社会化的动物",把它们的群体关系称为"社会本能"。他指出:"我们的猿类祖先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显然不可能从一种非社会化的最近的祖先发展而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0页)。人类祖先的群体关系的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同劳动的发展相适应,这种群体关系越来越广泛和密切,终于随着人类的出现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关系。
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猿类的群体关系、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存在着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在活动方式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
生存方式不同
包括从昆虫到猿类的许多动物的群居习性,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现象,是在动物有机体适应个体生存和物种延续需要的过程中长期进化的自然结果。人类所结成的社会则以新的谋生方式,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即以劳动为基础。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直接或间接适应劳动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是使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也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社会"的根本标志。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决定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容、形式、性质、特点都与"动物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
延续方式不同
动物的世代延续,是通过种性遗传实现的。在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很少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的世代延续,是通过积累起的遗传,即社会性继承实现的。人类的每一代人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一代人的活动,而是在继承前一代人的劳动成果,继承现实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继承以语言文字等形式存在的文化知识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活动,从而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运动规律不同
某些动物群体在觅食、防御、栖息和迁徙中具有的"分工"和"协作"等社会行为,都是受适应环境、生存竞争等自然规律支配的纯粹生物现象。人类社会是本质上不同于生物有机体和生物群体的社会有机体,它除遵循自然规律外,还有它自身特有的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如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等等。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虽然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们的内容不同,其实现的形式也不同。自然规律表现于无意识的自然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来实现。
社会和人不仅在起源上是同步的,而且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仍然并且永远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前提,没有一个个现实的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人是无所不在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存在,体现在人的活动之中。离开人去认识和研究社会,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总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是一种合群的动物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87页)。
人类社会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和环境,它规定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和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
因而,人类社会不是抽象的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由处于现实活动中、现实关系中的社会的人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人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是从总体上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观点。离开这一基本观点既无法理解人,也无法理解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具有复杂的结构。主要包含着: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不同层次。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这就是:
①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实现着社会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构成为生产力系统;
②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联系,使生产力获得具体的社会形式,构成生产关系体系;
③以生产关系为社会的基础而派生出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政治法律观点、各门社会科学、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组成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系统。г.В.普列汉诺夫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对人类社会的结构作了具体的划分,提出了如下 5个层次:
①生产力的状况;
②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③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⑤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把社会结构分解为3个或5个基本系统,是对社会结构的最基本的划分。每个基本系统中都包括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更具体的组织和系统。同时,还有由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共同体,如氏族、部落、家庭、民族等等。
这些人群共同体,不能简单划入生产力、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中的任何一领域。象家庭和民族这类人群共同体,既体现一定的物质的、经济的关系,又体现一定的心理的、思想的关系。此外,社会中还有与各基本领域相联系的各种社会现象,如教育、语言等。
把统一的社会机体分解为不同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只是对社会结构的一般考察,而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联系越来越广泛和密切,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丰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只有把它摆在社会体系的整体联系中,才能确切把握它。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农业发明以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自然界的威胁;农业发明后,以土地为根据的竞争关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轮廓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人们的实践能力及其所达到的结果,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及其社会形式。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不以阶级矛盾的方式体现。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历史。 也是一部不断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并逐步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是推动社会进步活跃、革命的要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 生产力的不断变革,推动着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 生产力发展永无止境,社会基本矛盾永无终结,社会主要矛盾不会始终停止在同一种状态、同一个水平。 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着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初级阶段)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轮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不会出现的。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有不同的价值标准。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而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历史规律。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统一的过程,又实现于复杂多样的形式和过程之中。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表现在:
①依次更替的五种典型的社会形态并不排斥具体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历史上前后相续的两种社会形态之间,例如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之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间,就存在过家庭奴隶制、隶农制这类兼有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特征的过渡形态。此外,由于各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条件,还有一些不同于五种典型社会的特殊形态,象近代中国那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属于这一类。
②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途径,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些地区和民族可以越过这一发展序列中的一个甚至几个阶段。例如,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兴起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下,欧洲原来的一些原始部落就跨过奴隶制阶段直接建立封建国家。中国未经过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中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分别从封建制、奴隶制甚至原始部落的社会状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事实正象列宁所说的那样: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 690页)。
③属于同一类社会形态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它们之间既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具体特点。同样是资本主义社会,都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但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等国之间就有许多不同之处。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有时还会出现历史的倒退。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的封建势力复辟,就是一种倒退。但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不可阻挡的。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是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以母系社会为前提,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部落组织是某些原始社会的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一特征。根据文化进化论者的学说,有些原始社会保持著平均主义的性质,但另一些则已经逐步变成等级制度的社会,并进而发展成为酋长领地,其组织形式更为复杂。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食物的匮乏,人们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劳动,彼此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氏族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出现公共事务,为治理的发端准备温床。面对着要解决的公共事务,氏族组织采取全民议论、大家参与、集体决定的治理方式程序,既没有强制性的权力使用,也没有不合理的特权存在。 公共事务都是需要由大家共同参与的,氏族的议事会议,是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 一切的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可以把一切调整好,这样的习俗是公正的、正义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所发生一切争端和纠纷,也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作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威胁手段。
奴隶社会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奴隶社会产生。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中国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家庭领域逐渐被阶级矛盾所侵害,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 男性更多占有家庭财产,剥夺女性社会性发展的可能性。 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阶级压迫同构着性别压迫。所以在家庭空间中,以生理为划分标准的劳动分工异化为社会性的性别劳动分工,男性掌握社会生产资料,女性成为自然生产的附庸。家庭劳动被异化,妇女被否定而无法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物质生产领域,大部分劳动者是奴隶,他们辛勤劳动,在得到只维持自身温饱和人类再生产的需要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财产和报酬,也没有对自己身体和生命的自由支配权利。而在政治领域,奴隶主阶级则靠剥削收入,组织的军队机构,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并逐步通过战争不断向外扩张。在这种政治形态下,许多奴隶基本上被剥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特权,包括对所属奴隶的人身所有权和支配权。 为了控制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工具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历史上最早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出现的国家,都是奴隶制国家。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奴隶主阶级被推翻后,新兴地主阶级上台专政后的一种历史政治形态。 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生产资料掌握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或封建领主)手中,形成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科学技术在文化、生活领域的基础地位,以对象化、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科学理性成为人类思想基石,导致人类文化史上世俗化的来临。伴随科学理性而起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予以祛魅,解构凡圣等二元结构,形而上学与宗教神秘思想被边缘化,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尘世,从而发现自然,也发现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国家政教分离(包括教育、司法同宗教分离)、现代化价值取向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宗教回归社会伦理本位。 接受国家的宗教事务管理机构的全面管理。 宗教信仰从此成为纯粹私人的事务, 一切宗教活动仅止于宗教场所,不带进社会生活,不影响公共秩序。 社会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这样一个社会阶段,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交通的发展和便利促进社会的互相交往、交流,促进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愿望和行动,这就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资本与市场的力量,不断破坏和摧毁那些阻碍商品流通、货币交换、市场扩张的限制,超越一切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的界限。 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 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普遍化,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劳动采取雇佣劳动(合同劳动)的形式,劳动者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 可以出于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营利(资本增殖)。 国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和以按资分配为核心的按要素所有权分配,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基于用人偏好、工作性质等因素进行自由选择。 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体现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其产权落实到个人头上的即人人有份、人人有责的联合起来的个人之所有制,即社会所有制。 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 兼具资本主义的效率和小生产无剥削的公平之双重优势。 之所以能超越资本主义以前的个人私有制,在于它是基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之大生产上,是协作劳动,因而是效率的; 之所以能超越资本主义所有制,在于它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其劳动是自主劳动,因而,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及劳动的异化。 消灭物对人的控制,消灭商品本身及由此派生的货币、资本关系,消灭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代之以产品经济,从而使生产关系简单明了。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 ,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不存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劳动的交换不需要通过市场,不需要采取商品、货币形式,人们在其社会生产中的关系不表现为物的价值,货币资本所引起的交易上的伪装消失。那时,各种拜物教及观念成为历史,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随之消除。 消耗劳动的生产目的不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而是生产使用价值, 为生产而进行生产的利润动机已经不复存在,物质生产不再盲目膨胀, 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更加合理化,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作为完成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使人类社会、大自然和宇宙在实现双赢中得到发展。 表明共产主义社会既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社会,还是一个理性尊崇自然、敬畏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及人的身心关系之间高度和谐的社会, 此时,人们已经远离人对人、人对物的高度依赖而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产生社会不平等的经济根源, 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彻底消灭, 军队、警察、监狱等失去作用。随着国家的消亡,法也消亡。 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国家的社会服务和发展职能由社会彻底收回,社会的人民大众掌握社会的公共权利并平等参与社会的管理,管理社会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失去其阶级性质。私有制的消失使性别分工不具有任何社会意义,公私领域不复存在,妇女获得私有制所禁锢着的人的本质。两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男女之间的敌对状态被和谐状态所取代, 社会实现高度和谐。 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与传统私有观念彻底决裂,形成与共产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 人的本真状态回归,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合、叙谈都是充分的,兄弟姐妹之情, 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作为社会的个人,在联合体中处于发挥独特个性、潜能的自由状态,获得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人们的思想已经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界限,人人都习惯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人们习惯于履行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构,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完全摆脱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彻底摒弃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具有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 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进行的不计报酬的劳动。 每个人都以忠诚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服务和贡献为荣,以自私和贪婪为耻,真正体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彻底摆脱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教育是以内在兴趣为学习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可以按照能者为师的原则就地找到师资, 让人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来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自我满足,并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生产是直接交换劳动的产品生产, 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生产者会得到凭证,以此从社会的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相当的量。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 社会的发展不是以牺牲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代价,反而是以其为条件。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且作为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有效形式,超越仅仅为生存、为外在目的而进行活动的不自由状态, 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关系不再制约生产力发展; 在劳动性质方面,由于消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强制性质,劳动实现与享受的有机统一。 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自由从事活动, 交换工作 ,不再受分工,性别歧视, 狭隘职业的限制,不必局限在特殊的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单一的工作; 不会被局限在特定的劳动分工领域内,不必担心失业,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在任何部门内自由发展。可以随自己的兴趣干这事,干那事, 担任任何职业 ,轮流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 消除把一个人变成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投机者的现象。 全体社会成员,不会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工程师、 科学家、 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 自然形成的、僵化的、不自觉的旧式分工得以消除,人们摆脱服从于分工的情形。虽然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会有分工,但这是自觉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从而实现没有单纯的画家 、科学家 ,只有把绘画 ,科学研究, 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 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 丰富的物质生活让人们摆脱私有制社会对物质生活为第一追求的境界, 有开放式的社会资源的保障下,人们不再追求物质生活,探索世界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 个人会在艺术、 哲学、 教育 、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 消除个性的模式化、同步化、标准化,打破个性的单调化、定型化,增加和丰富个人的独特性,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这种自由的活动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劳动者能力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 世界各国, 共同使用,机器翻译 ,进而实现不同语言的无缝沟通, 生态文明高度发达 ,人们不断掌握自然界的奥秘和自己的命运,科学证明宗教里的结论, 对客观世界、生命的意义、 生命运动和宗教本质的认识不断趋于科学和理性,科学文化素质 、思想觉悟 ,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远离并逐步消灭掠夺、侵略、欺压、 欺凌 、暴力 、犯罪 、恐怖和一切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而追求和树立真善美,和平、包容、和谐、互助、共赢和一切公正、公平、合理的美好高尚的东西。 消除宗教产生和传播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宗教的历史使命结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科技的极大进步,教育的极大发展, 由知识记忆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注重培养人机合作的能力。 考试取消, 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标准化培养模式的束缚 ,人类从非创造性劳动领域退出、非创造性劳动由机器全面代劳、创造性劳动成为人类社会劳动的主旋律和人类提供无限创造力的社会态势。维持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劳动时间制度同时具有休闲时间制度的性质,社会逐步由劳动社会转变为休闲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得到彻底解决 ,形成共产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结构,客观上依赖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并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都是发自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呼声,都是为了实现公平、民主、自由、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