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 编辑
中文名:微生物
外文名:Microorganism
适用领域: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
分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分有害和有益两类
发现者:安东尼·列文虎克
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线,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存在单一细胞器核糖体,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结构体系,如间体和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种类
原核;
真核:真菌、藻类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重要的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
放线菌
(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3)形态构造: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 。
(4)繁殖: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
(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
病毒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殖。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以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
化学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营养物质
1,水和无机盐
来源: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常用的有糖类、油脂、有机酸及有机酸酯和小分子醇。
作用:碳源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提供细胞的碳架,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提供合成产物的碳架。
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周围环境中得有机无机含氮物质。
4,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病源微生物
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等。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分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中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
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应用潜力极大。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微生物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科学》杂志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显微
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要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没有适当工具是不可能的。前面所说的列文虎克用显微镜揭示微小的生命世界之前80多年,有个叫杨森的荷兰人已经制造出显微镜,而且在列文虎克之前,英国人虎克已经描绘过显微镜下长在皮革上的兰色霉菌的形态(图1),不过,看到细菌、原生动物等活的微生物,并把它们的运动记录下来的第一人是列文虎克(图2)。随着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显微镜经过300多年的改进,2013年已经是林林总总,形式多样了。但从功能上说,无非是从器具和观察对象两方面着手提高放大倍数和增加分辨细微结构能力。在器具上,包括选择投射于物体上的波束的性质及为便于观察而不断改善操纵装置;在观察对象上,则是如何突显待观察的部分。波束有光波和电磁波,用光波的叫做光学显微镜,用电磁波的叫电子显微镜。
光波只能对大于其波长的物体造象,可见光的波长大约是0.4—0.8微米,所以光学显微镜不可能观察到小于200纳米(0.2微米)的物体,2013年的光学显微镜放大和分辨效率已经越来越接近其极限,大约可以将对象放大2000倍。电磁波的波长是光波波长的十万分之一,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以达到百万,可以分辨十分之一纳米。这样,不仅可以看到细胞中许多细微结构,还能观察分子的形态。
无菌操作
显微镜技术问世而使人类开始认识了微生物,然而在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有所知晓之前,微生物学并没有诞生。促使微生物学迅速诞生的,是无菌操作技术和纯种培养技术。在1861年,伟大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对于微生物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巴斯德用一个有长颈的圆底烧瓶装上肉汤,如果就这么放着,几天后肉汤便浑浊发臭了,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里面长了许多细菌。如果把长长的瓶颈用火焰烧成弯曲状,虽然瓶口还是和外界相通,氧气可以自由出入,可是肉汤放置很长时间也不会变浑浊。如果把里面的肉汤从弯曲处往瓶口倾折,让液体接触瓶口,再让液体流回瓶中,几天后,液体又变浑发臭了。巴斯德这个实验充分说明,肉汤之所以变浑发臭,是肉汤里面的细菌繁殖造成的,如果加热杀死了肉汤里面的细菌,又不让外面的细菌进去,肉汤就不会有细菌生长。液体和瓶口接触后,因为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沾在瓶口,通过肉汤进入瓶内,所以几天后会变浑发臭。而且,烧瓶尽管有弯长的颈,可是瓶口是和外界相通的,空气可以自由进入,所以可以保证里面有氧气,所以不是没有氧气而使细菌不能生长。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伦敦的一个研究所中,还一直保存着19世纪后期为否定自然发生论所用的的一些陈年肉汤,它们在70年后依然清亮如故。巴斯德这个简单但是具有说服力的著名实验,证实了微生物只能从微生物产生而不能自然地从没有生命的物质发生。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灭过菌的物质在适当保护下将保持无菌状态,除非有人去感染它。巴斯德奠定了这个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纯种培养
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之间并不是离群素居,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的。在任何天然环境中,都有多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1克普通的菜园土中就有数百种微生物,个体数量可能超过上亿。连人的口腔中也有几十种细菌。由于巴斯德对葡萄酒变质的研究,人们认识到某种微生物和物质的某种化学变化有直接关系,酵母菌可以把葡萄酒里的葡萄糖变成酒精,醋酸细菌可以使葡萄酒变酸。
巴斯德和其他一些学者的工作又证明传染病是由某些微生物感染所致。既然每种微生物有不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它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和对人类的影响也必然有差异。要了解某种微生物对于人类有害还是有益,或者暂时与人类还没有什么特别密切的关系,就必须单独把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研究。这就是在无菌技术的基础上微生物学的另一项基本技术——纯种分离技术。
生物化学技术
PCR技术PCR技术采用体外酶促反应合成特异性DNA片段,再通过扩增产物来识别细菌。由于PCR灵敏度高,理论上可以检出一个细菌的拷贝基因,因此在细菌的检测中只需短时间增菌甚至不增菌,即可通过PCR进行筛选,节约了大量时间,但PCR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食物成分、增菌培养基成分和其他微生物DNA对Taq酶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假阴性;操作过程要求严格,微量的外源性DNA进入PCR后可以引起无限放大产生假阳性结果,扩增过程中有一定的装配误差,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由于以上原因,PCR技术对操作者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对于基层单位而言难以做到。短时间内也不会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影响了这项技术在基层的应用。
基因探针技术基因探针技术利用具有同源性序列的核酸单链在适当条件下互补形成稳定的DNA?RNA或DNADNA链的原理,采用高度特异性基因片段制备基因探针来识别细菌。基因探针的优点是减少了基因片段长度多态性所需要分析的条带数。如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GEN?PROBE基因探针检测系统,对于分离到的单个菌落,30 min完成微生物的确证试验,基因探针的缺点是不能鉴定目标菌以外的其他菌。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通过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免疫方法的优点是样品在进行选择性增菌后,不需分离,即可采用免疫技术进行筛选。由于免疫法有较高灵敏度,样品经增菌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检出度,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反应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此技术对操作者要求也不高,是(截至2005年)基层单位应用时间最长最为广泛的一项快速检测技术。如采用免疫磁珠法可有效地收集、浓缩神奈川现象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可显著提高环境样品及食品中病原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能快速、灵敏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ATP生物发光法是发展较快的一种用于食品生产加工设备洁净度检测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ATP生物发光分析技术和体细胞清除技术,测量细菌ATP和体细胞ATP, 细菌ATP的量与细菌数成正比,用ATP生物发光分析技术检测肉类食品细菌污染状况或食品器具的现场卫生学检测,都能够达到快速适时的目标。微型自动荧光酶标分析法(mini VIDAS)是利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通过抗原-抗体特异反应,分离出目标菌,由特殊仪器根据荧光的强弱自动判断样品的阳性或阴性。VIDAS法检测冻肉中沙门菌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用于进出口冻肉的检测,可大大缩短检验时间,加快通关速度,检测冻肉中李斯特氏菌亦如此。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AMS)
AMS是一种由传统生化反应及微生物检测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运用概率最大近似值模型法进行自动微生物检测的技术,可鉴定由环境、原料及产品中分离的微生物。AMS仅需4~18 h即可报告结果,以常规法鉴定细菌,只能得到是或不是某种菌,要想知到是哪种菌还要做大量、烦琐的生化试验,而AMS则可以直接报告是什么菌。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呈混杂状态存在,要获得所需菌种,必需从中把它们分离出来。在保存菌种时不慎受到到污染也需予以分纯。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很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似的,即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并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以分散状态存在,然后使其长成一个个纯种单菌落。然而上述工作又离不开接种,即将一种微生物移到另一灭过菌的培养基上的过程。
微生物接种分类材料工具
1.恒温培养箱
3.培养基
方法步骤
接种操作方法
斜面接种(接金黄葡萄球菌)
(1)操作前,先用75%酒精擦手,待酒精挥发后点燃酒精灯。
(2)将菌种管和斜面握在左手大拇指和其它四指之间,使斜面和有菌种的一面向上,并处于水平位置。
(3)先将菌种和斜面的棉塞旋转一下,以便接种时便于拔出。
(4)左手拿接种环(如握钢笔一样),以火焰上先将环端烧红灭菌,然后将有可能伸入试管其余部位也过火灭菌。
(5)用右手的无名指、小指和手掌将菌种管和待接斜面试管的棉花塞或试管帽同时拔出,然后让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过烫)。
(6)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接种环在试管内壁或未长菌苔的培养基上接触一下,让其充分冷却,然后轻轻刮取少许菌苔,再从菌种管内抽出接种环。
(7)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另一支待接斜面试管。从斜面底部向上作“Z”形来回密集划线。有时也可用接种针仅在培养基的中央拉一条线来作斜面接种,以便观察菌种的生长特点。
(8)接种完毕后抽出接种环灼烧管口,塞上棉塞。
(9)将接种环烧红灭菌。放下接种环,再将棉花塞旋紧。
液体接种
(1)由斜面培养基接入液体培养基,此法用于观察细菌的生长特性和生化反应的测定,操作方法与前相同,但使试管口向上斜,以免培养液流出接入菌体后,使接种环和管内壁磨擦几下以利洗下环上菌体。接种后塞好棉塞将试管在手掌中轻轻敲打,使菌体充分分散。
(2)由液体培养基接种液体培养基,菌种是液体时,接处除用接种环外尚用无菌吸管或滴管。接种时只需在火焰旁拔出棉塞,将管口通过火焰,用无菌吸管吸取菌液注入培养液内,摇匀即可。
平板接种
将菌在平板上划线和涂布。
(1)划线接种 见分离划线法。
(2)涂布接种 用无菌吸管吸取菌液注入平板后,用灭菌的玻棒在平板表面作均匀涂布。
穿刺接种
把菌种接种到固体深层培养基中,此法用于嫌气性细菌接种或为鉴定细菌时观察生理性能用。
(1)操作方法与上述相同,但所用的接种针应挺直。
(2)将接种针自培养基中心刺入,直刺到接近管底,但勿穿透,然后尚原穿刺途径慢慢拔出。
分离操作方法
稀释分离法
通过不断稀释使被分离的样品分散到最低限度,然后吸取一定量注入平板与温度适合溶化了的琼脂培养基混合,这样分散的细菌被固定在原处而形成单菌落。
(1)将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用无菌水制作菌悬液。
(2)取若干支无菌试管,每支内盛9ml无菌水。
(3)吸取1ml制备好的菌悬液,置于第一支含有9ml无菌水的试管内,这样就稀释了10倍,也就是10-2。
(4)从第一支试管内(10-2)吸取1ml注入第二支含有无菌水的试管内,这样就稀释了100倍,也就是10-2。
(5)用同样方法操作,直至稀释至10-5-10-6。
(6)分别精确吸取10-5-10-6各稀释度菌液0.2ml加入编好号的空无菌平皿中,同一稀释度重复做三个平皿。
(7)将已溶化并冷却至45℃的琼脂培养基倒入上述各平皿内,轻轻旋转使培养基与菌悬液充分混匀,凝固后倒置于37℃或38℃度恒温箱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平板上菌落生长和分布情况。
平板划线分离法
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而达到分离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
(1)倒平板 溶化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倒平板,水平静置待凝。
(2)在酒精灯光焰上灼烧接种环,待冷,取一接种环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混合菌液。
(3)左手握琼脂平板稍抬起皿盖,同时靠近火焰周围,右手持接种环伸入皿内,在平板上一个区域作之形回划线,划线时例接种环与平板表面成30-40°角度轻轻接触,以腕力在表面作轻快的滑动,勿使平板表面划破或嵌进增基内。
(4)灼烧接种杯,以杀灭接种环上尚残余的菌液,待冷却后,再将接种环伸入皿内,在第一区域划过线的地方稍接触一下后,转动90°,在第二区域继续划线。
(5)划毕后再灼烧接种杯,冷却后用同样方法在其他区域划线。
(6)全部划线完毕后,在平皿底用特种蜡笔注明菌种、日期、组别、姓名。将整个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
(7)37℃经过24-48小时培养后取出观察。注意菌落的开关、大小、颜色、边缘、表面结构、透明度等性状。
注意事项
(1)接种室应保持清洁,用煤粉酚皂液擦洗台面及墙壁,定期用乳酸或甲醛熏蒸。每次使用前,均应用紫外灯灭菌。定期对接种室作无菌程度的检查。
(2)进入接种室前,应先做好个人卫生工作,在缓冲间内要更换工作鞋帽、工作衣、戴口罩。工作衣、工作鞋、口罩只准在接种室内使用。不准穿到其它地方去,并要定期更换、消毒。
(3)接种的试管、三角并瓶等应做好标记,注明培养基、菌种的名称、日期。移入接种室内的所有物品,均须在缓冲室用70%酒精擦试干净。
(4)接种前,双手用70%酒精或新洁尔消毒,操作过程不离开酒精灯火焰;棉塞不乱放;接种工具使用前后均需火焰灭菌。
(5)培养箱应经常清洁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