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丹毒 编辑

皮肤病症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丹毒”是一皮肤病症,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疾病。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头痛。有可能是丝虫病引起,可参见百度百科丝虫病。

基本信息

编辑

外文名:erysipelas

别名:流火 丝虫病

常见发病部位:腿部,手部,阴囊

常见病因:丝虫,链球菌

常见症状红肿,发烧

传染性: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子叮咬

西医学名:丹毒

中医学名:丹毒

是否纳入医保:否

定义

编辑

什么是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链球菌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丝虫病引起的丹毒样皮炎等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

简介

编辑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

丹毒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磺胺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症状

编辑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

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

下肢丹毒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Fig1。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编辑

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癣菌疹

预防治疗

编辑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

六、丝虫病导致的丹毒样皮炎的病原治疗:海群生(又名乙胺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