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精 编辑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定义
3
发生原理
4
发生年龄
5
频率
6
病理性遗精
7
注意事项
8
中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9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10
遗精介绍
11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12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13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14
水平五(高中阶段)
15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16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17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18
水平五(高中阶段)
19
性与生殖健康
20
核心信息七
21
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22
12~15岁儿童的家庭指导教育
23
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24
15~18岁儿童的家庭指导教育
25
提高儿童交往合作能力
26
小学阶段
27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28
初中阶段
29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30
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31
高中阶段
32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33
心理健康
34
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35
小学
36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37
初中
38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39
核心概念6:人体与发育
40
主题1: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
41
主题3:青春发育期
42
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
43
主题5:寻求帮助与支持
44
遗精是一种病吗?
45
已经过了青春期还会梦遗,这正常吗?
46
怎样的梦遗频率才算正常?
47
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48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49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遗精是指无性交活动、自慰时的射精现象 。如果遗精发生在梦中,则称之为梦遗;若发生在无梦状态,甚至是清醒状态时,则称为滑精 。
未有性生活的成年男性若每月遗精1~2次,而且不伴有不适感,则称为生理性遗精,生理性遗精在中医中常称为溢精 ;若频率达到了每周2次以上或在有正常性生活的情况下仍然经常遗精,且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疲倦等不适症状,则称为病理性遗精 。中医认为,遗精是指精液不因性生活而自行遗泄的一种病证,对应西医学中的因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或者包皮过长引起的遗精,是不健康的状态,即病理性遗精 。
日常生活中所指的遗精通常为生理性遗精。
男性进入青春期后,下丘脑增量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腺垂体,促进腺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这一过程在青春期前很弱,三种激素的分泌处于很低的水平 。在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作用下,睾丸迅速发育,生精小管(曲细精管)的长度和曲度增加,管腔增粗,精原细胞不断增殖、分化,最终形成精子贮藏于附睾中 。伴随着睾丸的发育,附睾、精囊腺、前列腺等附属性器官也迅速发育,并分泌液体汇成精浆,与精子混合后形成精液。睾丸等器官的容量是有限的,随着精子和精浆每天源源不断地产生,最终超过睾丸、附睾、精囊腺的储存限度而溢出,发生遗精 。
一些因素可能促使遗精的发生,如不良的饮食、消化系统虚弱或身体虚弱、服用与睾丸激素增加有关的药物等。男性睾丸的温度应低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当睾丸受到过热的影响时,比如在温水中洗澡后,夜晚就可能发生遗精。此外,与床垫或毯子或过紧的衣物接触而产生的刺激也可能引发遗精 。
男性首次遗精通常发生在11~18岁。近年来,男性首次遗精的年龄呈现出提前的趋势。有学者对1980~2013年中国青少年的首次遗精年龄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年龄由1980年的15.09岁提前到了2013年的13.87岁,1980~1994、1955~2004、2005~2013三个时间分层的平均首次遗精年龄分别为(14.63±0.62)、(14.44±0.63)和(14.07±0.49)岁 。
首次遗精的年龄可能和内分泌机制、遗传、营养状况、地理环境、民族、睡眠时间、身体形态等因素相关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根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发现,在中国的18个少数民族中,首次遗精的年龄有较大差异,与同省的汉族男生相比,壮族、朝鲜族、纳西族、傣族的首次遗精平均年龄更小 。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彭林丽等人发现,在遗精年龄较晚的男生中,平均每周进行5~7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者的比例低于遗精年龄适龄组;而且遗精年龄较晚的男生中,每天睡眠时间为9~11小时者的比例也低于适龄组 。男生的首次遗精与睡眠情况有密切联系,睡眠时间越长,发生遗精的概率越低,睡眠不足会增加遗精发生的概率。因此,睡眠时间与首次遗精之间的关系需要引起重视 。首次遗精的提前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春期发育的提前启动。城乡之间男性的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也呈现出一些差别,银川市的一项调查中,市区男生首次遗精年龄较农村推迟0.37岁 ;而针对北京市城区和乡区的调查发现,城区的男孩遗精年龄比乡区的早0.53岁 。北京大学研究者根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11~15岁男生遗精发生与身体形态发育存在相关性,且遗精男生与未遗精男生各身体形态发育指标差异具有明显、一致的随年龄变化呈抛物线形变化的趋势,表现为:11~12岁升高,12岁达到最高,12岁以后逐渐下降,15岁达到最低 。
男性初次梦遗之后,平均每隔10天至半个月会发生一次遗精,具体的时间间隔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其时间间隔也会因状态不同而有所波动 。通常来说,男孩每月遗精1~2次或稍多几次都是正常的 。
遗精频率过高可能是病理性遗精,必要时应就医。遗精次数偏少,如几个月遗精一次,不一定是病理状态,有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如高三阶段,部分男性遗精次数可能明显减少,甚至消失;②精液可以多次少量随尿液排出而不被发现;③有自慰习惯,精液随自慰排出,以至于遗精次数减少甚至不遗精。另外,青春期男性约有80%会遗精,20%则不会,这并不代表不正常,可能与其较少思考性相关话题,以致大脑皮层性刺激不足有关。也有一部分男性自慰较为频繁,可能也不会遗精 。
如果出现遗精次数偏多、偏少、不遗精的现象,又不能确定是否健康,应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
病理性遗精可见于性神经症、前列腺炎、阴茎包皮炎、精囊炎、精阜炎以及某些慢性疾病,通常只将病理性遗精视为疾病的临床症状,而非一种疾病 。当以下症状与遗精同时发生,且经常出现时,则应咨询医生,以免延误治疗引发其他疾病。相关症状如下:头晕、夜间发冷或出汗、食欲不振、生殖器官周围有瘙痒和灼烧感、心率异常加快、严重的背痛、睾丸或会阴疼痛 。
家庭、学校
在性教育问题上,如果采取封闭、保守的态度,不对孩子的疑问做出正面回答,性对于孩子就越神秘,也就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转而寻求其他信息渠道解决自己的疑问。在信息时代,各种各样混杂的性信息充斥在孩子周围,加上孩子识别正确信息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现对性问题的认识错误,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父母和老师有责任教会孩子正确对待遗精,可大方地与孩子交流和讨论。在首次遗精发生之前,父母和老师就应当告知孩子关于遗精的科学知识,使其做好心理准备。根据首次遗精的年龄特点,相关教育应在小学阶段进行。可以告诉孩子,精液从尿道口流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告知孩子精液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正常的生理性遗精,什么是病理性遗精,帮助孩子科学认识遗精,消除紧张情绪。另外,应当让男孩和女孩同时了解男女两性的性知识,而不是把男女生分开教育。对于遗精、月经等知识,男孩和女孩都应当了解。
青少年
①遗精后需用纸巾擦去精液并及时清洁局部皮肤、更换内裤;
②换下的内裤及时清洗,并在阳光下晾晒 ;
③为避免频繁遗精对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可以选择穿着宽松的裤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
④睡前用温水清洗外阴,清除包皮垢,以减少刺激,避免频繁遗精;
⑤当存在遗精过于频繁、遗精次数较少、不遗精等情况时,可以和父母沟通,或者去医院检查,这是很自然的问题,青少年不必感到难以启齿 ;
⑥要意识到遗精是自发的、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青少年不应误认为遗精是思想不纯洁、道德败坏的表现,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思想压力 。
遗精是男性常见的生理活动之一,在教育中会作为“身体发育”的一部分进行呈现,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多有关于认识身体和身体保健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要求集中在“健康教育”相关的指导文件中,主要涉及《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和《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4份文件,具体内容如下: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 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 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
• 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 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 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
• 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 。
水平五(高中阶段)
•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 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 。
《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 初步了解生命孕育常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 了解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
• 认识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 。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 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 了解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 了解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
• 注意青春期的个人卫生 。
水平五(高中阶段)
•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 了解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 。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性与生殖健康
• 性与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 。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
核心信息七
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 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12~15岁儿童的家庭指导教育
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 指导家长充分了解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开展适时、适度的性教育,让儿童了解必要的青春期知识,认识并适应身体的生理变化 。
15~18岁儿童的家庭指导教育
提高儿童交往合作能力
• 指导家长根据该年龄段儿童个性特点,引导儿童积极开展社交活动和正常的异性交往;
• 以性道德、性责任、性健康、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为重点,开展性教育 。
《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该指南全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教材课程指南”)
小学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了解生命与生长发育知识;
• 初步学习青春期发育、心理健康及相关保健知识与技能;
• 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
初中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理解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和影响因素,正确评估生长发育状况;
• 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
• 积极应对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
• 知道常见传染病及防控措施,了解疫苗接种和免疫规划的意义,掌握个人防疫防护技能;
•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意识和防护能力 。
高中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深入理解健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生长速度的变化规律,认同体态以健康自然为美;
• 理解性、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了解婚姻和生育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性骚扰与性侵害 。
心理健康
• 了解社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高健康的异性交往能力;
• 正确认识和对待童年期不良经历,健康成长;
• 能够识别并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 了解传染病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能够识别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行为,提高防范能力,能够分析传染病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 。
《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议》
(该建议全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
小学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了解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
• 理解青春期、性别、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等概念;
• 欣赏男孩、女孩各自的特点,认同男女平等以及自己的性别 。
初中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了解并接受青春期身体的各种变化;
• 注重个人卫生,提高对自己身体负责的健康决策能力 。
学习目标
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遗精”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6“人体与发育”与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中,涵盖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内容如下 :
核心概念6:人体与发育
主题1: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知道包括性与生殖器官在内的人体器官的名称和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明白对此好奇是很自然的。
学习者将能够:
► 认识到对身体,包括对生殖器官产生好奇,是完全正常的(态度);
► 练习对自己感到好奇的身体部位进行提问或回答别人的回题(技能)。
要点:包括残障人在内,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被尊重
学习者将能够:
► 识别出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知识);
► 对自己的身体表达喜爱(技能) 。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跟性健康和生殖有关的部位,儿童对于这些部位有疑问是很正常的。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与性健康和生殖有关的身体部位(知识);
► 知道对于自己的身体和性功能产生好奇和疑问是正常的(态度);
► 认同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存在身高、体型、机能和外貌特征方面的差异(态度);
► 找出一位可以向其咨询的可信赖的成年人,并展示如何询问关于性与生殖解剖和生理的问题(技能)。
要点:女性月经周期中的排卵和男性精子的产生与射精,是生殖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生殖所需的关键身体机能(例如:月经周期、精子的产生和射精)(知识);► 解释在生殖过程中男性和女性的身体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态度) 。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在青春发育期和怀孕过程中,激素在成熟和生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激素在生殖器官和性功能的形成、发展和调节方面发挥的作用(知识);
► 认识到激素在青春发育期和怀孕期间的重要作用(态度) 。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男性和女性的身体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变化,包括他们的生殖和性能力及功能。
学习者将能够:
► 总结男性和女性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性与生殖能力(知识);
► 认同性伴随着人的各个生命周期(态度);
► 表达对于生命周期各阶段生殖能力变化的个人感受(技能) 。
主题3:青春发育期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青春发育期会随着儿童的成长和成熟而来临,在这段时间里,身体和情感都会发生变化
学习者将能够:
► 理解生长发育会带来身体和情感的变化(知识);
► 认同青春发育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正常、健康的一部分(态度) 。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青春发育期标志着一个人生殖能力的变化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青春发育期和性与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的过程(知识);
► 列举青春发育期出现的身体和情感上的主要变化(知识);
► 展示如何获取与青春发育期相关的可靠信息(技能)。
要点:在青春发育期中,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保持性与生殖器官清洁和健康尤为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保持个人卫生的方法(知识);
► 深刻体会到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态度);
► 应用保持卫生的相关知识制定个人计划,从而在生长发育阶段保持健康(技能)
要点:在青春发育期,青少年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反应(例如:阴茎勃起和梦遗)
学习者将能够:
► 理解年轻的男性因为性唤起或没有特定原因而发生阴茎勃起是一种正常现象(知识);
► 回忆一些青少年会在夜晚发生性唤起并分泌体液,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梦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知识);
► 认同不论勃起、梦遗还是其他性反应都是青春发育期的正常现象(态度) 。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青春发育期是一个性成熟时期,青少年在身体、情感、社会交往和认知方面会发生较大变化,容易感到兴奋,并伴随压力
学习者将能够:
► 比较男孩和女孩在青春发育期变化中表现出哪些异同(知识) 。
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
主题5:寻求帮助与支持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对服务机构和媒体等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进行评估非常重要,这有助于获取优质的信息和服务。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提供性与生殖健康及权利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的个人或机构(知识);
► 理解人们可以从一些机构获取有关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知识) 。
全面性教育中与遗精相关的常见疑问
遗精是一种病吗?
日常生活中,人们提到的遗精多指生理性遗精,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男性青春期到来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一些广告上、书本上阅读到的“治疗遗精”,是中医的概念,实际上是指病理性遗精,而不是生理性遗精。所以,对于一般生理性的遗精,大可不必担心。同时应当注意,遗精的年龄、频率有个体差异,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频率也不一,没有很精确的发生时间。比如某一个人由于饮食营养、生活环境的变化,或者工作、学校压力等等不同,遗精次数的多少每个月也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某个月根本就没有遗精,而另一个月又可能遗精多次,这也是正常的。如果对于自身是否患有相关疾病持有怀疑态度,可以前往正规医院检查 。
已经过了青春期还会梦遗,这正常吗?
这是正常的,梦遗并不是青春期特有的现象。梦遗是遗精的一种,也称为夜间遗精,成年男性会梦遗,只不过青春期的男孩梦遗更加普遍。成年男性若无性生活,精子的排出减少,也有可能会发生梦遗 。
怎样的梦遗频率才算正常?
并无通用、固定的“正常”频率标准,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青春期的男性,通常十几天可发生一次梦遗,即每月发生2次左右。不过有时每月稍多几次也是正常的 。与较少自慰或不自慰的男性相比,自慰规律男性的梦遗次数会更少。另外,不是所有的男孩在青春期都会梦遗 。若自己青春期没有出现梦遗,不一定意味着身体有疾病,但最好前去医院检查确认,以确保身体健康。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幼儿阶段的性教育会帮助幼儿了解生殖器官及其基本功能,并教授幼儿卫生保健知识与生殖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主要在《我们的身体》和《新生命的诞生》两册中涉及相关的教育内容 。
《我们的身体》一册通过介绍男性和女性身体器官,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使幼儿对不同身体器官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引导幼儿正确清洁身体,树立良好的卫生保健意识 。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新生命的诞生》介绍了生命诞生的过程,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生命形成的过程,形成对生命的认识、尊重和悦纳 。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在幼儿园性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而具体的介绍,主要从“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和“青春期发育”两个角度进行教学。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初中阶段关于遗精等身体发育以及性与生殖健康的教育是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通过“性的生命周期”“性与生殖功能”等主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阴茎的生理结构和基本功能,并学习射精、遗精的相关知识,了解个人应如何应对遗精。学生不仅仅需要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保健方法,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隐私保护意识,维持身心健康 。
0 有用+1 已投票
遗精是指无性交活动、无自慰时的射精现象 。如果遗精发生在梦中,则称之为梦遗;若发生在无梦状态,甚至是清醒状态时,则称为滑精 。男性首次遗精一般发生在11~18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标志 ,但是如果频率过高(如连续几周每周2次以上 ),且更重要的是伴有萎靡不振、头昏乏力等现象,则需要就医 。
未成年人需要了解青春期身体发生的变化,了解自己的身体器官与其生理功能,爱护自己的身体,培养积极的性价值观。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2021)指出,学校要树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提及“性教育”,在“儿童与健康”部分提出“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儿童性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一条主要目标,并提出“将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效果”的策略措施 。
遗精是指无性交活动、自慰时的射精现象 。如果遗精发生在梦中,则称之为梦遗;若发生在无梦状态,甚至是清醒状态时,则称为滑精 。
未有性生活的成年男性若每月遗精1~2次,而且不伴有不适感,则称为生理性遗精,生理性遗精在中医中常称为溢精 ;若频率达到了每周2次以上或在有正常性生活的情况下仍然经常遗精,且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疲倦等不适症状,则称为病理性遗精 。中医认为,遗精是指精液不因性生活而自行遗泄的一种病证,对应西医学中的因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或者包皮过长引起的遗精,是不健康的状态,即病理性遗精 。
日常生活中所指的遗精通常为生理性遗精。
男性进入青春期后,下丘脑增量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腺垂体,促进腺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这一过程在青春期前很弱,三种激素的分泌处于很低的水平 。在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作用下,睾丸迅速发育,生精小管(曲细精管)的长度和曲度增加,管腔增粗,精原细胞不断增殖、分化,最终形成精子贮藏于附睾中 。伴随着睾丸的发育,附睾、精囊腺、前列腺等附属性器官也迅速发育,并分泌液体汇成精浆,与精子混合后形成精液。睾丸等器官的容量是有限的,随着精子和精浆每天源源不断地产生,最终超过睾丸、附睾、精囊腺的储存限度而溢出,发生遗精 。
一些因素可能促使遗精的发生,如不良的饮食、消化系统虚弱或身体虚弱、服用与睾丸激素增加有关的药物等。男性睾丸的温度应低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当睾丸受到过热的影响时,比如在温水中洗澡后,夜晚就可能发生遗精。此外,与床垫或毯子或过紧的衣物接触而产生的刺激也可能引发遗精 。
男性首次遗精通常发生在11~18岁。近年来,男性首次遗精的年龄呈现出提前的趋势。有学者对1980~2013年中国青少年的首次遗精年龄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年龄由1980年的15.09岁提前到了2013年的13.87岁,1980~1994、1955~2004、2005~2013三个时间分层的平均首次遗精年龄分别为(14.63±0.62)、(14.44±0.63)和(14.07±0.49)岁 。
首次遗精的年龄可能和内分泌机制、遗传、营养状况、地理环境、民族、睡眠时间、身体形态等因素相关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根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发现,在中国的18个少数民族中,首次遗精的年龄有较大差异,与同省的汉族男生相比,壮族、朝鲜族、纳西族、傣族的首次遗精平均年龄更小 。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彭林丽等人发现,在遗精年龄较晚的男生中,平均每周进行5~7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者的比例低于遗精年龄适龄组;而且遗精年龄较晚的男生中,每天睡眠时间为9~11小时者的比例也低于适龄组 。男生的首次遗精与睡眠情况有密切联系,睡眠时间越长,发生遗精的概率越低,睡眠不足会增加遗精发生的概率。因此,睡眠时间与首次遗精之间的关系需要引起重视 。首次遗精的提前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春期发育的提前启动。城乡之间男性的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也呈现出一些差别,银川市的一项调查中,市区男生首次遗精年龄较农村推迟0.37岁 ;而针对北京市城区和乡区的调查发现,城区的男孩遗精年龄比乡区的早0.53岁 。北京大学研究者根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11~15岁男生遗精发生与身体形态发育存在相关性,且遗精男生与未遗精男生各身体形态发育指标差异具有明显、一致的随年龄变化呈抛物线形变化的趋势,表现为:11~12岁升高,12岁达到最高,12岁以后逐渐下降,15岁达到最低 。
男性初次梦遗之后,平均每隔10天至半个月会发生一次遗精,具体的时间间隔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其时间间隔也会因状态不同而有所波动 。通常来说,男孩每月遗精1~2次或稍多几次都是正常的 。
遗精频率过高可能是病理性遗精,必要时应就医。遗精次数偏少,如几个月遗精一次,不一定是病理状态,有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如高三阶段,部分男性遗精次数可能明显减少,甚至消失;②精液可以多次少量随尿液排出而不被发现;③有自慰习惯,精液随自慰排出,以至于遗精次数减少甚至不遗精。另外,青春期男性约有80%会遗精,20%则不会,这并不代表不正常,可能与其较少思考性相关话题,以致大脑皮层性刺激不足有关。也有一部分男性自慰较为频繁,可能也不会遗精 。
如果出现遗精次数偏多、偏少、不遗精的现象,又不能确定是否健康,应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
病理性遗精可见于性神经症、前列腺炎、阴茎包皮炎、精囊炎、精阜炎以及某些慢性疾病,通常只将病理性遗精视为疾病的临床症状,而非一种疾病 。当以下症状与遗精同时发生,且经常出现时,则应咨询医生,以免延误治疗引发其他疾病。相关症状如下:头晕、夜间发冷或出汗、食欲不振、生殖器官周围有瘙痒和灼烧感、心率异常加快、严重的背痛、睾丸或会阴疼痛 。
在性教育问题上,如果采取封闭、保守的态度,不对孩子的疑问做出正面回答,性对于孩子就越神秘,也就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转而寻求其他信息渠道解决自己的疑问。在信息时代,各种各样混杂的性信息充斥在孩子周围,加上孩子识别正确信息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现对性问题的认识错误,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父母和老师有责任教会孩子正确对待遗精,可大方地与孩子交流和讨论。在首次遗精发生之前,父母和老师就应当告知孩子关于遗精的科学知识,使其做好心理准备。根据首次遗精的年龄特点,相关教育应在小学阶段进行。可以告诉孩子,精液从尿道口流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告知孩子精液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正常的生理性遗精,什么是病理性遗精,帮助孩子科学认识遗精,消除紧张情绪。另外,应当让男孩和女孩同时了解男女两性的性知识,而不是把男女生分开教育。对于遗精、月经等知识,男孩和女孩都应当了解。
①遗精后需用纸巾擦去精液并及时清洁局部皮肤、更换内裤;
②换下的内裤及时清洗,并在阳光下晾晒 ;
③为避免频繁遗精对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可以选择穿着宽松的裤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
④睡前用温水清洗外阴,清除包皮垢,以减少刺激,避免频繁遗精;
⑤当存在遗精过于频繁、遗精次数较少、不遗精等情况时,可以和父母沟通,或者去医院检查,这是很自然的问题,青少年不必感到难以启齿 ;
⑥要意识到遗精是自发的、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青少年不应误认为遗精是思想不纯洁、道德败坏的表现,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思想压力 。
遗精是男性常见的生理活动之一,在教育中会作为“身体发育”的一部分进行呈现,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多有关于认识身体和身体保健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要求集中在“健康教育”相关的指导文件中,主要涉及《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和《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4份文件,具体内容如下:
• 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
• 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
• 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
•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 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 。
•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 初步了解生命孕育常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
• 了解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
• 认识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 。
• 了解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 了解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 了解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
• 注意青春期的个人卫生 。
•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 了解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 。
• 性与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 。
• 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
• 指导家长充分了解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开展适时、适度的性教育,让儿童了解必要的青春期知识,认识并适应身体的生理变化 。
• 指导家长根据该年龄段儿童个性特点,引导儿童积极开展社交活动和正常的异性交往;
• 以性道德、性责任、性健康、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为重点,开展性教育 。
(该指南全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教材课程指南”)
• 了解生命与生长发育知识;
• 初步学习青春期发育、心理健康及相关保健知识与技能;
• 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
• 理解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和影响因素,正确评估生长发育状况;
• 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
• 积极应对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
• 知道常见传染病及防控措施,了解疫苗接种和免疫规划的意义,掌握个人防疫防护技能;
•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意识和防护能力 。
• 深入理解健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生长速度的变化规律,认同体态以健康自然为美;
• 理解性、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了解婚姻和生育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性骚扰与性侵害 。
• 了解社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高健康的异性交往能力;
• 正确认识和对待童年期不良经历,健康成长;
• 能够识别并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 了解传染病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能够识别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行为,提高防范能力,能够分析传染病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 。
(该建议全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
• 了解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
• 理解青春期、性别、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等概念;
• 欣赏男孩、女孩各自的特点,认同男女平等以及自己的性别 。
• 了解并接受青春期身体的各种变化;
• 注重个人卫生,提高对自己身体负责的健康决策能力 。
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遗精”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6“人体与发育”与核心概念5“健康与福祉技能”中,涵盖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内容如下 :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知道包括性与生殖器官在内的人体器官的名称和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明白对此好奇是很自然的。
学习者将能够:
► 认识关键的内外生殖器官,并描述它们的基本功能(知识);
► 认识到对身体,包括对生殖器官产生好奇,是完全正常的(态度);
► 练习对自己感到好奇的身体部位进行提问或回答别人的回题(技能)。
要点:包括残障人在内,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被尊重
学习者将能够:
► 识别出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知识);
► 对自己的身体表达喜爱(技能) 。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跟性健康和生殖有关的部位,儿童对于这些部位有疑问是很正常的。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与性健康和生殖有关的身体部位(知识);
► 知道对于自己的身体和性功能产生好奇和疑问是正常的(态度);
► 认同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可能存在身高、体型、机能和外貌特征方面的差异(态度);
► 找出一位可以向其咨询的可信赖的成年人,并展示如何询问关于性与生殖解剖和生理的问题(技能)。
要点:女性月经周期中的排卵和男性精子的产生与射精,是生殖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学习者将能够:
► 解释生殖所需的关键身体机能(例如:月经周期、精子的产生和射精)(知识);► 解释在生殖过程中男性和女性的身体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态度) 。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在青春发育期和怀孕过程中,激素在成熟和生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激素在生殖器官和性功能的形成、发展和调节方面发挥的作用(知识);
► 认识到激素在青春发育期和怀孕期间的重要作用(态度) 。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男性和女性的身体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变化,包括他们的生殖和性能力及功能。
学习者将能够:
► 总结男性和女性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性与生殖能力(知识);
► 认同性伴随着人的各个生命周期(态度);
► 表达对于生命周期各阶段生殖能力变化的个人感受(技能) 。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青春发育期会随着儿童的成长和成熟而来临,在这段时间里,身体和情感都会发生变化
学习者将能够:
► 理解生长发育会带来身体和情感的变化(知识);
► 认同青春发育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正常、健康的一部分(态度) 。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青春发育期标志着一个人生殖能力的变化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青春发育期和性与生殖系统发育成熟的过程(知识);
► 列举青春发育期出现的身体和情感上的主要变化(知识);
► 展示如何获取与青春发育期相关的可靠信息(技能)。
要点:在青春发育期中,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保持性与生殖器官清洁和健康尤为重要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保持个人卫生的方法(知识);
► 深刻体会到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态度);
► 应用保持卫生的相关知识制定个人计划,从而在生长发育阶段保持健康(技能)
要点:在青春发育期,青少年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反应(例如:阴茎勃起和梦遗)
学习者将能够:
► 理解年轻的男性因为性唤起或没有特定原因而发生阴茎勃起是一种正常现象(知识);
► 回忆一些青少年会在夜晚发生性唤起并分泌体液,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梦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知识);
► 认同不论勃起、梦遗还是其他性反应都是青春发育期的正常现象(态度) 。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青春发育期是一个性成熟时期,青少年在身体、情感、社会交往和认知方面会发生较大变化,容易感到兴奋,并伴随压力
学习者将能够:
► 比较男孩和女孩在青春发育期变化中表现出哪些异同(知识) 。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对服务机构和媒体等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进行评估非常重要,这有助于获取优质的信息和服务。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提供性与生殖健康及权利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的个人或机构(知识);
► 理解人们可以从一些机构获取有关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知识) 。
日常生活中,人们提到的遗精多指生理性遗精,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男性青春期到来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一些广告上、书本上阅读到的“治疗遗精”,是中医的概念,实际上是指病理性遗精,而不是生理性遗精。所以,对于一般生理性的遗精,大可不必担心。同时应当注意,遗精的年龄、频率有个体差异,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频率也不一,没有很精确的发生时间。比如某一个人由于饮食营养、生活环境的变化,或者工作、学校压力等等不同,遗精次数的多少每个月也可以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某个月根本就没有遗精,而另一个月又可能遗精多次,这也是正常的。如果对于自身是否患有相关疾病持有怀疑态度,可以前往正规医院检查 。
这是正常的,梦遗并不是青春期特有的现象。梦遗是遗精的一种,也称为夜间遗精,成年男性会梦遗,只不过青春期的男孩梦遗更加普遍。成年男性若无性生活,精子的排出减少,也有可能会发生梦遗 。
并无通用、固定的“正常”频率标准,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青春期的男性,通常十几天可发生一次梦遗,即每月发生2次左右。不过有时每月稍多几次也是正常的 。与较少自慰或不自慰的男性相比,自慰规律男性的梦遗次数会更少。另外,不是所有的男孩在青春期都会梦遗 。若自己青春期没有出现梦遗,不一定意味着身体有疾病,但最好前去医院检查确认,以确保身体健康。
幼儿阶段的性教育会帮助幼儿了解生殖器官及其基本功能,并教授幼儿卫生保健知识与生殖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主要在《我们的身体》和《新生命的诞生》两册中涉及相关的教育内容 。
《我们的身体》一册通过介绍男性和女性身体器官,包括生殖器官的不同,使幼儿对不同身体器官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引导幼儿正确清洁身体,树立良好的卫生保健意识 。
《新生命的诞生》介绍了生命诞生的过程,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生命形成的过程,形成对生命的认识、尊重和悦纳 。
小学的性教育在幼儿园性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而具体的介绍,主要从“性与生殖解剖及生理”和“青春期发育”两个角度进行教学。
初中阶段关于遗精等身体发育以及性与生殖健康的教育是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通过“性的生命周期”“性与生殖功能”等主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阴茎的生理结构和基本功能,并学习射精、遗精的相关知识,了解个人应如何应对遗精。学生不仅仅需要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保健方法,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隐私保护意识,维持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