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产科 编辑
中文名:妇产科
外文名:ObstetricsandGynecologyDepartment
分类:妇科、产科
研究对象:女性
培养目标:博士、硕士
业务范围:肿瘤、普通妇科、围产医学、女性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妇女保健
妇产科学不仅与外科、内科、儿科学等临床学有密切联系,需要现代诊疗技术(内镜技术、影像学、放射介入等)、临床药理学、病理学胚胎学、解剖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门具有自己特点并需有综合临床、基础知识的学科。
博士学位
应具备坚实宽广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一定的系统妇产科学专业知识,通过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和科研课题研究,应掌握本学科相关基础理论及完整的系统专业知识,具有独立诊治妇产科常见疾病及一般疑难疾病的能力。分别在妇科学、围产医学或生殖内分泌学领域内有较深的研究,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现代诊治技术和研究进展。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作风,有独立从事妇产科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胜任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及对住院医师、进修医师的指导。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完成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位论文。达到主治医师或助理研究员水平。硕士学位
应系统掌握妇产科专业知识和有关临床科研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独立进行妇产科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求分别在产科学、妇科学或生殖内分泌学方面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完成有一定新见解的学位论文。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或高年实习研究员水平。
学科研究范围
学科研究范围主要分为六个方面:
(l)普通妇科学:研究女性生殖器官感染、创伤、脱垂、发育畸形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诊断与防治。
(2)妇科肿瘤学:以研究女性生殖道肿瘤,尤其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主。应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病毒病因学、肿瘤病理、免疫学等知识对妇科恶性肿瘤的病因、发病相关因素及机制进行探索;对各种肿瘤标记物和临床应用价值,化学药物敏感性试验的各种方法及在肿瘤化疗的应用等进行研究;对各种辅助诊断技术,妇科肿瘤病理,以及手术、放射、化疗、生物免疫制剂等各种治疗方案应用及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研究。(3)围产医学:胎儿及其成熟度的监护(胎儿宫内监护、胎盘功能及胎儿成熟度检查);胎儿先天性畸形及遗传病的宫内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病因、病理及诊治;高危妊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妊娠胆汁淤积综合征、妊娠合并症诊断、胎盘功能不全);产时生物物理监护;难产诊治。
(4)女性生殖内分泌学: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病因、病理诊治的研究;不孕症及助孕技术的研究。
(5)计划生育研究;女性计划生育中避孕药具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6)妇女保健学:研究妇女一生中各时期的生理变化及保健措施,包括青春期、围产期、更年期及老年期备期保健及疾病预防措施。
课程设置
(1)妇科肿瘤:
基础理论课:妇产科学(自学),妇科肿瘤学,医用统计学,分子生物学。
专业课:妇产科病理学,免疫学,临床科研设计,实验动物学,遗传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计算机应用。
(2)围产医学、生殖内分泌学、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学:
基础理论课:妇产科学(自学),围产医学或生殖内分泌学,医学统计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
专业课:遗传,免疫学,临床科研设计,临床试验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计算机应用。
妇产科学主要相关学科:外科学,病理学,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儿科学,内科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简介
产后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病症之一,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多发生在生产后的1个月至1年内。它不仅影响产妇及婴儿健康,而且影响到婚姻、家庭和社会。目前我国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7%。现将初产妇产后抑郁症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以及干预措施分析如下。
临床表现
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抑郁症相同,其显著特征是产妇情绪低落,呈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的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其主要表现为:
②自我评价较低,自暴自弃、自责、自罪,或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戒心,与家人关系不协调;
③创造性思维受损;
④对生活时常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表现为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倾向,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状态。
发病原因
2.1 生物因素
2.1.1 内分泌因素
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产后24 h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病人表现情绪愉快;分娩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病人表现抑郁。而且,产后孕激素下降,增加了产妇产后抑郁的可能性。
2.1.2 遗传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2.2 心理因素
2.2.1 妊娠期因素
研究表明,孕期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产妇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失业、生病、先兆流产等,是促发抑郁的重要诱因。另有报道显示,产前情绪不稳定、有经前紧张综合征者发生产后抑郁症者较多。
2.2.2 分娩期因素
我国的初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认识,过分担心分娩过程的疼痛,对分娩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有研究显示,分娩过程中的心理紧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机体变化,可致子宫收缩乏力、疼痛敏感、产程延长,导致难产、出血增多,进一步加重产妇的焦虑、不安情绪,使产后抑郁症的危险性增加。
2.2.3 畏惧母亲角色
大多数产妇都是第一次做母亲,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无法克服做母亲的压力。
2.3 社会因素
2.3.1 分娩结局的影响
孕妇对不同的分娩方式存在不同的担忧,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相比较,剖宫产对心理影响较大。同时不良的分娩结局,如死胎、死产、畸形儿及产妇家庭对婴儿性别的反感等,是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在我国广大农村,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对生女孩的产妇来说,心理压力更大,这也是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2.3.2 传统习惯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习惯是在分娩后要在家中休养1个月,这1个月内不允许看书、看报、看电视,不允许出门,甚至不允许下床。这样产妇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生活范围一下子缩小,犹如被禁闭一样,这将使产妇产生厌烦、烦躁、易激惹的不良情绪反应,也易诱发产后抑郁。
2.3.3 家庭氛围的影响
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来自丈夫和长辈的帮助,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从伴侣、父母及同事得到较少的行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分娩后遇到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易患产后抑郁症。
护理措施
3.1 加强孕产期的健康保健,使其安全渡过围生期
研究表明,产妇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认识及分娩知识的了解与产后抑郁症发生有关。在妊娠早期,护理人员可以向孕妇提供现阶段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和相应保健措施;在妊娠晚期,可以向产妇提供与分娩有关的知识,帮助产妇了解分娩过程,同时教给产妇一些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以减轻其对分娩过程的紧张、恐惧心理;在分娩期,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积极处理异常情况,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设法减轻分娩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
3.2 适时实施心理护理,保证良好的家庭、社会氛围
积极开展孕产妇的心理卫生保健,了解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既往病史,尤其是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对于有不良心理个性的孕妇,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对既往有精神异常病史或抑郁症家族史的孕妇,定期请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进行观察,指导其充分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和长时间的心理负担;对有焦虑症状、易紧张且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提供更多的帮助,运用放松疗法,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态度,提高心理素质;对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观念较严重家庭,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意义,使宣传教育深入家庭。同时,运用语言交流技巧,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可以运用暗示、引导、制造温馨气氛等技巧,增进夫妻、婆媳关系,促使家人尤其是丈夫经常关心安抚孕产妇,让孕产妇时刻感到家庭的温暖,消除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3.3 关注产褥早期产妇身心变化,及时处理先兆症状
产后1周是产后忧郁的高发期,产后6周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发期。所以,应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而又温馨的产后休养环境。针对产妇产后心理脆弱、易受暗示影响和依赖性强的特点,医护人员要尊重产妇,态度和蔼热情,细心关怀,提高产妇喂养和照顾婴儿的自信心,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在产妇出院前,掌握产妇的机体、生理等恢复情况,了解产妇的心理变化.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帮助。同时做好必要的健康教育工作,如让其了解生殖器官恢复状况的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产后母儿检查的时间和地点、婴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求助的方法和对策等,尽可能地减轻照顾孩子的压力,避免诱发产后忧郁发生的因素,保障产妇的身心健康。
总结
总之,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婴儿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产妇产后抑郁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干预,全员动员关注孕产妇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以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