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编辑

心理学概念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理学中,感觉(sensation)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同时,感觉是知觉、记忆、思维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感觉

外文名:sensation

拼音:ɡǎnjué

笔画:22

学科:心理学

定义:最初级的认识活动

定义

编辑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感受器接受刺激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 。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例如一个红苹果,我们用眼睛看,知道它的颜色是红色,形状是圆形;用嘴咬,知道它的味道是甜的。这里的红、圆、甜就是苹果这一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红是苹果表面反射一定波长/频率的光波/电磁波作用于眼睛引起的,圆是由苹果的外部轮廓作用于眼睛引起的,甜是苹果内部的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舌头引起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这些属性,进而认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感觉的特点主要有三点:1.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2.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整体;3.感觉的内容和对象是客观的,感觉的形式和表现则是主观的。

重要性

编辑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信息。通过感觉,人能够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等,从而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通过感觉,人还能够认识到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比如饥饿、寒冷等,从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比如饥则食。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生活,必须保持和环境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信息过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平衡。比如有人认为大城市由于信息过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也有研究发现由“感觉剥夺”造成的信息不足,也会使人产生无法忍受的不安和痛苦。

(3)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一切较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材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

种类

编辑

刺激来源划分

内部感觉:是指由有机体内部刺激引起,反映内脏器官、身体平衡及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也称内脏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由外部刺激引起,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主要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感受器位置划分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运动觉、平衡觉等。

人类主要的感觉 人类主要的感觉

刺激能量性质划分

接受电磁能的感觉、接受机械能的感觉、接受化学能的感觉、接受热能的感觉。如:视觉是对光波/电磁波(电磁能)的反映,听觉是对声波/机械波(机械能)的反映,味觉和嗅觉是对滋味、气味(化学能)的反映。皮肤感觉是对触(机械能)和温度(热能)的反映。

临床划分

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

编辑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

首先是个体内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由刺激引起感受器产生相应变化的整个过程,叫刺激过程。刺激过程的实质是感受器把刺激的能(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转化为神经冲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叫做感觉编码。

传入神经的活动

在感觉编码后,是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递到中枢。在这一环节中,感觉信息在单个神经元上用全或无的动作电位来编码,在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是借助神经介质进行。因此,在传入通路中,感觉信息加工既有电编码也有化学编码。

中枢系统的活动

最后,大脑皮质的活动产生感觉。感觉信息在到达大脑皮质之前要经过皮下中枢的各中继核。中继核可以对感觉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感觉传导系统中较低平上的简单信息加工为复杂的皮质水平上的信息加工准备好适当的输入。最后皮质的感觉代表区接受丘脑传来的信息,然后又从该区域将信息在输送到联络区进行更高级的加工,这样就产生了感觉经验。

感觉的测量

编辑

感觉主要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在心理物理学中,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就用感受性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人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而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并且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例关系,感觉阈限愈高,感受性愈弱;感觉阈限愈低,感受性愈强。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

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

1.费希纳定律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发展了韦伯定律,提出可用该定律理解人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并用最小可觉差(JND)解释。费希纳发现当刺激量越大,人产生一个JND需要的变化量越大。但是,当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却有所降低。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为感觉,

为刺激,

为常数)。即感觉经验和刺激强度之间在数量上是一种对数关系。

2.史蒂文斯定律

史蒂文斯幂定律史蒂文斯幂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幂函数定律。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为感觉强度;

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会因不同的感觉而异;

为刺激的物理量)

3.信号检测论

个体对于刺激的感受不仅仅依赖自身的感受性,还依赖自身设定的反应标准。即使某一感官感受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面对相同的刺激强度时,也可能由于反应标准不同而出现不一样的感觉。信号检测论就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传统感觉测量法

1.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系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感觉等距法,其基本特点是刺激按强度的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交替呈现,各序列的刺激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以最小梯级逐渐变化,探索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2.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又称常定法、次数法或正误法。其特点是通过预备实验,选用4~7个恒定的、从被试“感觉不到”至“感觉到”的等距刺激,在整个实验中始终应用这几个恒定刺激量,并以随机顺序多次(如50-200次)反复呈现这些刺激来测定感觉阈限值。

3.平均差异法

平均差异法又称再造法,调整法或均等法,其特点是让被试自己来调整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然后根据被试多次调整好的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误差的平均值来确定感觉阈限的大小。

感觉现象

编辑

感觉后象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电影就是运用了感觉后像的心理学原理。

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统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由于刺激在时间上持续作用于某个感受器,导致对后来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因此,感觉适应既会表现为感受性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降低。但是人对痛觉的适应极难产生,正因如此,痛觉成为伤害性刺激的预警信号而颇具生物学意义。

感觉对比

感觉的明暗对比感觉的明暗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广泛存在于视觉、温觉、味觉等各种感觉通道中。感觉对比增强了人的感觉差别,从而使人能够更好地辨别事物。

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一般把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例如,吃之后接着吃柠檬,会觉得柠檬更酸。

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常见的有颜色与温度联觉、色听联觉和视听联觉。例如,红、橙、黄等颜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往往会引起人的温暖感觉,称为暖色调,绿、蓝、紫色则会使人平静,产生清冷的感觉,称为冷色调,这属于颜色与温度的联觉。如果把声波和光波进行类比,则有视听联觉现象,比如低音波长长,听起来使人感觉火热,所以对应波长长的暖色红光,高音波长短,听起来使人感觉冰冷,所以对应波长短的冷色蓝光。

感觉补偿作用

感觉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的听觉和触觉能力,可以通过脚步声或拐杖击地的回响来辨别附近障碍物、房屋、河流、马路等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

感觉的影响因素

编辑

1.刺激的属性。比如对视觉来说,主要有光源的特性,如电磁波(光波)的波长、强度(分别对应色调和亮度),以及具有反射作用的物体表面的特性等;对听觉来说,主要有机械波(声波)的波长、强度(分别对应音调和响度)等等。

2.刺激背景。比如明暗对比,亮度掩蔽等等。

3.个体的感受性的差异。比如有机体的状态、适应等等。

4.个体的反应标准。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编辑

感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两者的相同点

1.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条件,没有客观事物,感觉与知觉不可能凭空产生,也就无所谓人的感觉和知觉的心理活动过程。

2.两者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直接、具体的反映,只有当感觉和知觉对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使之产生某种活动,感觉和知觉才能产生。如果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范围内消失,那么感觉和知觉活动就会随之停止。

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脑的活动。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的处理过程,没有人脑对刺激信息的接受,加工与处理,仅凭感觉器官是不会也不能产生感觉的,更不可能形成知觉。

两者的区别

(1)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活动过程,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和刺激信息的物理特性,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人的知识经验,因此,相同的刺激信息会引起相似的感觉。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来自感觉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各种届性的整合和解释以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参与,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信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知觉。

(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两者反映的内容在层次上存在差异。

(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两者的联系

由于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两者联系紧密。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感觉和知觉,就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感觉和知觉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

上一篇 呼吸道疾病

下一篇 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