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编辑

存在于1922-1991年的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苏联”,是存在于1922—1991年的社会主义国家。由其由15个权利平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领土涵盖东欧的大部分。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隔海相望。由苏联共产党执政。十月革命胜利后,苏共领导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苏联于1941年卷入二战,爆发卫国战争,于1945年4月30日占领柏林,同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与美国一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被称为超级大国。1955年,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冷战格局完全形成。1980年代初,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国力逐渐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外文名: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俄语)UnioNOfSovietSocialistRepublics(英语)

简称:苏联

所属洲:欧洲

首都:莫斯科

主要城市: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基辅、明斯克、第比利斯、阿拉木图、莫斯科等

国庆日:11月7日

国歌:《国际歌》(1922~1944)《牢不可破的联盟》(1944~1991)

官方语言:俄语

货币:卢布(SUR)

政治体制:苏维埃制

国家领袖: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

人口数:293047571人(1991年)

人口密度:12.8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哈萨克人等

国土面积:22402200km²(1991年)

域率:0.27%

GDP总计:7575.85亿美元(1991年)

人均GDP:3787美元(1991年)

国际电话区号:+7

国际域名缩写:.su

道路通行:靠右行驶

时间范围:1922年12月30日至1991年12月26日

国家格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执政党:苏联共产党

官方通讯社:塔斯社

缔造者: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捷尔任斯基、布哈林等

立法机构:苏联最高苏维埃

国家结构:联邦制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时区:UTC+2~UTC+12

国名

编辑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苏联自1922年开始实行经济区划。1982年11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苏联经济区为19个,分属西部、东部和西南部3个经济地带。

苏联各经济区

中央经济区

中央黑士带经济区

伏尔加一维亚特经济区

北方经济区

西北经济区

伏尔加河沿岸经济区

北高加索经济区

乌拉尔经济区

西西伯利亚经济区

东西伯利亚经济区

远东经济区

顿涅茨一第聂伯河沿岸经济区

西南经济区

南方经济区

波罗的海沿岸经济区

外高加索经济区

中亚经济区

白俄罗斯经济区

哈萨克经济区

---

农业

苏联是农业大国,其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年,粮食产量为2.114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0.9%,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8331万吨,居世界次席。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首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9.6%,仅次于中国,羊占世界的9.8%,居首位。1988年,其肉类产量为1920万吨,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10595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465.6万吨,居世界第三。

苏联国土辽阔,自然条件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0.86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2.4倍;人均牧草场为1.41公顷,比世界人均数多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2\3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苏联从1975年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激增。1970年净出口350万吨,1974年粮食进出口持平,1975 年进口上千万吨。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达2680万吨。1986-1988年,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在食品生产总额为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 。除大量进口粮食外,1989年进口肉类60万吨,奶油24万吨,植物油120万吨,砂糖550万吨,柑橘50万吨。

商业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

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卢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品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用,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外贸

对外贸易方面,实行商品进出口许可制度,完全由国家实行垄断,国家计划,由国家计委以国家法令形式下达计划进行对外贸易。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主要进口项目是粮食和食品。1990年这两种物资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苏联从西方进口的机械设备包括成套石油开采设备,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29.8%提高到了1990年43.8%。

人口

十月革命后,苏联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都在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87年1月止,城市数量已达到2176个,城市人口达1.8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6%。

1989年人口普查数字表明,总人口为286,731,000人。人口较多的共和国为: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中亚各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和吉尔吉斯) 出生率每年高达2.6%,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为0.4一0.7%。

苏联重要时间人口一览

年份

人口

年份

人口

年份

人口

年份

人口

1917

1.3亿

1926

1.47亿

1939

1.7亿

1940

1.94亿

1946

1.67亿

1979

2.655亿

1988

2.845亿

1991

2.867亿

文化

编辑

语言文字

苏联有约130种原住民族的语言,俄语是苏联的官方语言,约1.375亿人口将俄语视为母语(1979年普查资料),大体有50种语言的使用人数低于3万人,自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各民族许多语言的文字都以俄语(斯拉夫)文字形式为基础。

传统节日

苏联主要有八个公立假日,其他假日与公立假日合计约30个。民族节日按节日的内容可划分为:农事节日、庆贺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和游乐节日。

全民性节日有新年、苏联建军节(2月23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胜利节(5月9日)、六一儿童节、十月革命节(11月7日)等。十月革命节、五一劳动节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的阅兵式。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节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职业性节日有地质工作者日(4月第一个星期一)、渔民节(7月第二个星期日)、海军节(7月最末一个星期日)、矿工节(8月最末一个星期日)、教师节(10月第一个星期日)、苏联警察日(11月10日)等。

日期

名称

附注

1月1日

新年

国际节日

2月23日

红军日

1918年2月苏联红军的建立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国际节日

4月12日

宇航日

1961年尤里·加加林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在5月1日和2日庆祝

5月9日

胜利节

纳粹德国投降,卫国战争结束

10月7日

苏联宪法日

1977年版宪法通过,1936―1977年为12月5日

11月7日

十月革命纪念日

1917年的十月革命

文学艺术

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在避免批评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受到限制和被禁止。

苏联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 苏联时代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取得了伟大成就,例如,作家高尔基,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诗人叶塞宁、阿赫玛托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小说家肖洛霍夫,导演塔可夫斯基,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舞蹈家乌兰诺娃等等,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世界航天第一人 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世界航天第一人 苏联航天员加加林

苏联航天研究起源于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利用火箭进行太空飞行的设想。20世纪20—30年代,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被广泛传播,激发了苏联公众对航天事业的极大兴趣。1924年,苏联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飞行研究组织——星际通讯组。1930—1933年,苏联研制出第一批液体火箭发动机和世界上第一台电热火箭发动机。1933年,苏联军事委员会批准成立世界首个国家级火箭技术研究机构——喷气科学研究所。这标志着苏联火箭研究被纳入国家军工科研体制。但是,随着领导人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在“大清洗”中遇害,苏联火箭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苏联轨道人造地球卫星邮票苏联轨道人造地球卫星邮票

二战结束后,苏联以优厚待遇吸纳了大量出色的德国工程技术人员。经过5年学习和近30亿卢布的研发经费投入,苏联第一次自主设计、研制了V-2火箭的改进版——P-2火箭、世界第一个核弹运载工具P-5M火箭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P-7。但苏联航空领域的主要负责人科罗廖夫更关注和平开发太空。他利用P-7在1957年成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率先开启了人类太空时代。 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II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飞行器。1988年,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顺利发射升空,象征着苏联航空技术水平的巅峰。

苏联的火箭技术与太空飞行研发“经历了一个从专家自觉到政府顶层决策的过程”,是苏联集举国之力对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进行战略选择、集成建构的过程,展示了“政—军—工—科—教”五位一体的国家化科技体制所具有的系统化、信息化、快速化等优越性,是苏联登上科技强国之巅的重要标志。

理论研究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切伦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切伦科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约飞,Α.Ф.是苏联科学史上的领袖型科学家,一生都处于苏联物理学发展的核位置。约飞是苏联第一位从事半导体研究的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约飞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对半导体的性质、光生伏达电池、热电效应做了研究,50年代开始研究微型化,这些对苏联物理学和苏联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还在1918年倡导建立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该所是苏联物理学的摇篮和苏联物理学发展的中心,更是约飞学派的诞生地。约飞学派的主要成员有卡皮查、库尔恰托夫、朗道、鲁金斯基、谢苗诺夫、吉科因、米赫耶夫等许多人。他们中的谢苗诺夫、朗道、卡皮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约飞学派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成绩极具创造性,特别是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一领域的带头人物就是朗道,他对苏联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2年朗道因液态氦的基本理论而获诺贝尔奖。约飞和学派的其他成员也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20世纪20年代,卡皮查在英国时就开始了低温研究,1936—1938年研究了液化空气的新方法;1937年宣布液态氦超液态的发明,1940年发现氦由固态变为液态条件下的温度质变,被称为“卡皮查质变”,1978年因低温物理学领域的发明和创造同样获得诺贝尔奖。 列夫·朗道还提出了著名的“朗道十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多数苏联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原子物理学家都参加了由库尔恰托夫领导的与核武器研制相关的研究。库尔恰托夫是苏联原子武器计划的领导人,他为创建原子核的技术基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年1933开始研究核物理学,并取得重要成果;1934年研究分支核反应,被称作“电子轰炸”;1935年发现同质异能现象。这些工作对研究核反应及动力学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丰富了他的原子核理论,更有助于他对重核裂变所做的一系列研究。1942年,由库尔恰托夫领导的莫斯科第二核武器研究室成立,其中坚力量还有亚历山大罗夫等。1949年苏联第一枚原子弹研制成功,约飞学派的成员都参加了其研制工作;1953年苏联爆炸第一枚热核炸弹,而且在库尔恰托夫的领导下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事业也有所发展。

1975年,由于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作出的贡献,康托罗维奇与美国经济学家佳林·库普曼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前苏联经济学家。

类别

获奖者

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

尼古拉·谢苗诺夫

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列夫·朗道

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

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彼得·卡皮查

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资料来源:

交通

编辑

概述

由于幅员辽阔,人口、资源及工农业的分布很不平衡,因此运输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尤显重要。1984年全国货物总周转量为76821亿吨公里,其中路占47.4%,管道(仅包括原油、油品和天然气管道)占30.8%,海运占12.1%,公路占6.2%,河运占3.5%,航空运输所占比重很小。1984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为14.41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营运里程为4.79万公里。

海运

海运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1982年100万吨以上商船总吨位为2379万吨,占世界商船总吨位的5.6%,居世界第五位。海运中,远洋运输约占其货物周转量的2/3以上。 在黑海、波罗的海、北方、远东和里海5支商船队中,前4支主要承担远洋运输。80年代初,全国年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的大港仅12个,且绝大部分属综合性港口。黑海-亚速海是全国货、客运量最大的海域(70年代末占全国海运货物周转量的69%,客运量的65%)。主要海港有黑海沿岸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图阿普谢、伊利乔夫斯克、巴统;波罗的海沿岸的文茨皮尔斯、列宁格勒、克莱佩达;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东方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等。

河运

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3条。自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对欧洲部分的一些大河进行整治,建成了一系列通航运河及大型水利枢纽,沟通了伏尔加河、卡马河、顿河、第聂伯河、莫斯科河、涅瓦河等6条大河,实现了白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和亚速海五海通航。60年代以来,又建成了总长6600公里、水深3.65米的深水航道,将西部地区各大河连成一个完整的水运网。1984年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3.7万公里。内河运输最繁忙的是伏尔加河水系,70年代后期约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55%,客运量的48%。

铁路

苏联铁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亦是苏联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分布很不平衡,西部地区约占全国铁路总长度的70%,其中以欧洲部分的中部、南部和西部铁路网较稠密。

截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铁路运营里程长达14.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居世界首位,总长5.3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复线铁路区段总长5.38万公里,同样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当年完成货物运输量逾40亿吨,运送旅客43亿人。苏联铁路承担全国55%的货物周转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

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是7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运输方式。1984年全国有干线输油管7.83万公里,干线输气管16.5万公里。管道的基本流向为由东向西,即从西西伯利亚通往西部地区,部分管道进而往西通往东欧和西欧一些国家。此外,还有少量由南往北或由北往南向的管道,如由中亚通往中央区和乌拉尔的输气管等。

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主要承担客运。1984年全国民航线长102万公里,其中国内航线长83.8万公里,客运周转量占全国的18.6%,莫斯科是全国最大的航空港, 其他主要航空港尚有列宁格勒、基辅、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亚、塔什干及伊尔库茨克等。

民族

编辑

苏联有100多个民族:

民族

人口比例

民族

51%

俄罗斯族

15%

乌克兰族

6%

乌兹别克族

4%

白俄罗斯族

约占24%

哈萨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

其他

楚瓦什族、达格斯坦族、巴什基尔族、波兰族、芬兰族、拉普族、蒙古族、库尔德族等

外交

编辑

概论

截至1991年底 ,苏联与152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加入了500多个国际组织。苏联主要影响的地方有东欧及亚洲零星国家。

苏联促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创建于1949年,最初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13个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1950年后被苏联逐出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在1960年和苏联关系恶化,实质上退出了社会主义阵营。后期越南、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最多时达到17个国家。与此相对应,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和军事合作组织也相继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共有包括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10个成员国。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8国在华沙签署了《华沙条约》,在此基础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长期进行军事竞争和对抗。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对外战略思想再次倾向于国际主义,积极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严控卫星国,同时在第三世界扩张势力范围,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新的国家领导人后,开始收缩国际主义对外战略,与美国改善关系 ,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 ,同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

与东欧

苏联在东欧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多数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或多或少的被苏联操纵 。 在冷战时期,东欧受苏联操纵或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及西方资本主义及保持中立的国家之间的界限被称为铁幕,铁幕以东为苏联的势力范围,组成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北约。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国家: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南斯拉夫及阿尔巴尼亚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并不是和苏联同盟。奥地利部分东方领土是苏联的占领区,直至1955年奥地利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为止。

与亚洲

苏联在亚洲有很大的影响力,中亚、东亚、东南亚及中东有与苏联关系非常紧密的国家,尤以东亚及东南亚最为显著。苏联在冷战初期积极发展了与南亚国家的关系。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亚洲国家:蒙古、阿富汗(至1979年)、越南、印度、老挝、南也门。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至1980年废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非洲

苏联在非洲有零星的同盟国,这些同盟国主要集中在南非洲,以及东非洲。在苏联势力范围内或与苏联同盟的非洲国家: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埃塞俄比亚。

美洲

主词条: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在中美洲亦有同盟国,主要为古巴 等国。这些国家大部分都在苏联中后期、共产主义政权结束、苏联瓦解及冷战结束时与苏联脱离关系。

与中国

主词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铁列克提事件

1935年3月23日,苏联与日本、伪满洲国正式签署转售中东铁路给伪满的协议。

1937年8月21日,苏联与中国签署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扩大对华军事援助,以多种军援形式支持中国抗战 。1937年至1939年,苏联与中国签署了3次共计2.5亿美元的贷款协议 。同时派遣军事顾问参与作战指挥 ,组建志愿航空队来华参战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苏联与德国、日本关系恶化。苏联为缓和苏日紧张关系于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日双方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 《苏日中立条约》。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及其外长签订了关于日本问题的秘密协定,亦称“雅尔塔协定” 。1945年4月,苏联宣布废除 《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8月14日,中华民国代表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与斯大林在一起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与斯大林在一起

1949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即宣布承认新中国。次日,中国与苏联正式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朝鲜战争期间,苏方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156项”基础工业设施建设。

19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援助也大大减少直至终止。1962年,中国与印度发生军事冲突(中印战争),苏方支持印度。1969年,中苏在边境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其中包括珍宝岛战役。同年8月,苏军在中苏西部边界铁列克提对中方实行报复性打击,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史称“中苏边界冲突”。两国一度处于核战边缘。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实行较为缓和的外交政策,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双方关系得到进一步恢复。

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亲切握手 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亲切握手

社会

编辑

民生

苏联的主要社会保障制度包含退休养老制度 、补助金制度、医疗保健制度及社会服务制度。

苏联的社会保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人民委员会批准的《劳动者社会保障条例》实行,1927年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于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决定对纺织工人首先实行养老金制度: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6年,苏联宪法以立法形式确定了年老、患病和丧失劳动能力时享受的物质保障。1956年10月1日起,苏联实施了国家保证法。1964年起,苏联对农庄的主要干部实行国家社会保险和国家保证金待遇。1969年起,对农庄庄员实行社会保险。1970年7月15日,苏联颁布《劳动立法原则》。1977年10月7日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确立了统一的苏联公民社会保障制度。

媒体

官方通讯社为塔斯社。苏共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动报、红星报等。

教育

主词条:苏联教育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据统计,1983年苏联教育经费为339亿卢布,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6.3%,1984年苏联共有13.8万个学前教育机构,职业技术学校7624所。

1930年,联共十六大提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任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工作于1934年全面实现。1925年起,在高等学校开始设立研究生部,1934年正式建立学位和学衔制度。根据1984年全苏高校招生手册所列的874所公开招生的高等学校,其中有398所高校归苏联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管理,其余高校归有关部委及社会组织管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直接管理32所高校,其中综合大学3所,经济院校4所,法律院校1所,外语师范学院1所,其余22所为工程技术院校。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

体育

苏联在1980年举办了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运动会类型

金牌数

银牌数

牌数

总奖牌数

排名(欧洲)

排名(世界)

夏季奥运会

395

319

296

1010

1

2

冬季奥运会

78

57

59

194

3

4

夏季大运会

407

329

253

989

1

2

冬季大运会

95

85

63

243

2

2

世界运动会

15

13

8

36

11

18

历任领导

编辑

最高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人物照片

姓名

任期

备注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Ле́нин)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工农国防委员会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1922年4月,在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 。1941年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自1946年起改称部长会议主席) 。民族:格鲁吉亚人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

1953年3月6日―1953年9月6日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后的继任者。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8~1964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1964年10月由于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被迫下台。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66年4月8日改称总书记)。1960~1964年以及1977~1982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民族:乌克兰人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Константи́н Усти́н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3月14日~1991年12月25日任苏联总统。

国家元首

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苏维埃的领导人,最开始为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从1938年起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统。

职务

姓名

任期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1917年11月21日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1919年3月16日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1919年3月30日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1938年7月19日

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1953年3月15日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1964年7月5日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1965年12月9日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1977年6月16日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1983年6月16日

尤里·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1984年2月9日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1984年4月11日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1985年3月5日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7月27日

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1988年8月1日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1991年12月25日

备注:1990年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决定设立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第一任总统。

政府首脑

苏联的政府首脑是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1990年后为苏联总理。

职务

姓名

任期

苏俄、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可夫

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6年3月19日~1953年3月5日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

苏联总理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