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杆菌 编辑

一类细长略弯曲的的菌类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是一类细长略弯曲的,有时有分枝或出现丝状体。在分类学上已将分枝杆菌属归纳于放线菌种。对人致病的放线菌可分含和不含分枝菌酸两类。分枝杆菌属于含分枝菌酸类。本属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这和其染色性、生长特性、致病性抵抗力密切相关。一般不易着色,若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抵抗强脱色盐酸乙醇的脱色,故又称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该菌属无鞭毛、无芽胞、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和菌体成分有关。引起的疾病都呈慢性,并伴有肉芽肿。分枝杆菌种类较,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基本信息

编辑

拉丁学名:MycobaCTerium

别名:抗酸杆菌

界:细菌界

属:分枝杆菌属

中文学名:分枝杆菌

主要特点: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

分类:结核分枝杆菌复合

形态特征

编辑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略弯曲、可呈分枝状生长的杆菌。

显著特性

编辑

分枝杆菌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属( Mycobacterium)是一类细长略弯曲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得名。本菌属的显著特性为:

①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

②无鞭毛、无芽胞,也不产生内、外毒素;

③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④所致感染多为慢性过程,长期迁延并有破坏性的组织病变。

分布范围

编辑

非结核分枝杆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人及动物机体。人类是麻风杆菌的唯一宿主

分类

编辑

分枝杆菌种类较多,可分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非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三类。非结核分枝杆菌根据生长速度和产色等不同又分为4组。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或结核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因为喜性)。结核病为传染病

结核分枝杆菌为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大小1-4μmX0.4 μm。牛分枝杆菌则比较粗短。分枝杆菌属的细菌细胞壁脂质含量较高,约占干重的60%,特别是有大量分枝菌酸(mycolic acid)包围在层的外面,可影响染料的穿入。分枝杆菌一般用萋-尼(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法,以5% 石酸复红加温染色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用美蓝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而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近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壁外尚有一层荚膜。一般因制片时遭受破坏而不易看到。若在制备电镜标本固定前用明胶处理,可防止荚膜脱收缩。在电镜下可看到菌体外有一层较厚的透明区,即荚膜,荚膜对结核分枝杆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专性需氧。最适温度为37℃,低于30℃不生长。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脂质含量较高,影响营养物质吸收,故生长缓慢。在一般培养基中每分裂1代需时18-24h,营养丰富时只需5h。

初次分离需要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常用的有罗氏(Lowenstein-Jensen)固体培养基,内含蛋黄、甘油、马铃薯、无机盐和孔雀绿等。孔雀绿可抑制杂菌生长,便于分离和长期培养。蛋黄含脂质生长因子,能刺激生长。根据接种菌多少,一般2-4周可见菌落生长。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在液体培养基中可能由于接触营养面大,细菌生长较为迅速。一般1-2周即可生长。临床标本检查液体培养比固体培养的阳性率高数倍。

结核分枝杆菌不发酵糖类。与牛分枝杆菌的区别在于结核分枝杆菌可合成烟酸和还原硝酸盐,而牛分枝杆菌不能。热触试验对区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有重要意义。结核分枝杆菌大多数触酶试验阳性,而热触酶试验阴性; 非结核分枝杆菌则大多数两种试验均阳性。

结核分枝杆菌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免疫原性和耐药性变异介苗(BCG)就是Calmette和Guerin 2人(1908)将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预防接种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可能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和代谢物质的毒性以及机体对菌体成分产生的免疫损伤有关。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损伤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结核为最多。因肠道中有大量正常菌群寄居,结核分枝杆菌必须通过竞争才能生存并和易感细胞粘附肺泡中无正常菌群,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飞沫微滴或含菌尘埃的吸入,故肺结核较为多见。

部分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内、外播散,如结核,痰菌被嚥入消化道也可引起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

免疫机制: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T细胞不能直接和胞内菌作用,必须先与感染细胞反应,导致细胞崩溃,释放出结核分枝杆菌。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虽能产生抗体,但抗体只能与释出的细菌接触起辅助作用。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呼吸道后,由于肺泡中80%-90% 是巨噬细胞,10% 是淋巴细胞(T细胞占多数);原肺泡中未活化的巨噬细胞抗菌活性弱,不能防止所吞噬的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反可将结核分枝杆菌带到他处。但可递呈抗原,使周围T淋巴细胞致敏致敏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IL-2、IL-6、INF- γ,他们与TNF-α的共同作用可杀死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控制结核病主要方法有:①发现和治疗痰菌阳性者;②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非结核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是指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原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atypical mycobacteria),其特性有别于结核分枝杆菌,如对酸、碱比较敏感;对常用的抗结核菌药物较耐受;生长温度不如结核分枝杆菌严格;多存在于环境中;为条件致病菌。可因引起结核样病变而受到关注。抗原与结核分枝杆菌有交叉。

Runyon根据菌落色素与生长速度将非结核分枝杆菌分为4组。

第Ⅰ组

光产色菌(photochromogen)

本组细菌在暗处为奶油色,曝光1小时后再培养即成橘黄色。生长缓慢,菌落光滑。对人致病的有堪萨斯分枝杆菌(M. kansas),引起人类肺结核样病变,常有空洞形成; 海分枝杆菌(M. marinum),在水中可通过皮肤擦伤处侵入,引起皮肤丘疹、结节与溃疡,病理检查见有抗酸菌,易被误认为麻风分枝杆菌。

第Ⅱ组

暗产色菌(scotochromogen)

类细菌在暗处培养时菌落呈橘红色。在37℃生长缓慢,菌落光滑。对人致病的有瘰疠分枝杆菌(M. scrofulaceum),引起儿童淋巴结炎。

第Ⅲ组

不产色菌(nonphotochromogen)

通常不产生色素。40-42℃下生长慢。菌落光滑。鸟-胞内分枝杆菌(M. avium-intraCELLulare)可引起结核样病变,多见于肺与肾。

第Ⅳ组

迅速生长菌(rapid grower)

在25-45℃生长。生长快,培养5-7d即可见到菌落,菌落粗糙,有的并能产色。对人致病的有偶发分枝杆菌 (M. fortuitum)、龟分枝杆菌(M. chelonei)和溃疡分枝杆菌(M. ulcerans),引起皮肤病。耻垢分枝杆菌(M. smegmatis)不致病,但经常在外阴部皮脂中存在,检查粪、尿中结核分枝杆菌时应予注意

非结核分枝杆菌是否有致病性可用抗煮沸试验加以区别。非致病株煮沸1min即失去抗酸性,而致病株能耐10min,甚至高灭菌亦不失去抗酸性。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别,除热触酶试检外,可将菌苔置含盐水小滴的玻片上研磨,前者不易乳化而后者容易乳化。

由于许多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对常用的异烟肼链霉素等耐药,但对利福平有一定敏感性;现多主张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异烟肼联合使用。溃疡分枝杆菌则仅对卡那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结核菌药物敏感。但鸟-胞内分枝杆菌耐药性强;有报道分出的23株全部对上述药物耐药;而通过结构改造的新型红霉素,如克拉红霉素在体内外有很好的抗结核菌活性,可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对鸟-胞内分枝杆菌血培养清除率达62%-98%。

非结核分枝杆菌经治疗后也常出现L型,耐药性增高,有的经多年治疗不愈。且L型往往因细胞壁脂质缺失不易致敏淋巴细胞,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诊治时应多加注意。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M. laprae),俗称麻风杆菌,引起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全世界约有病例1200万,主要分布在亚、非和拉丁美洲。我国建国前流行较严重。

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细长、略带弯曲,常呈束状排列。革兰和抗酸染色均为阳性。经治疗后可呈短杆状、颗粒状或念珠状多形性,可能是L型变异。未经彻底治愈可导致复发。

麻风分枝杆菌是一种典型胞内菌,病人渗出物标本涂片中可见大量麻风分枝杆菌存在于细胞内。这种细胞的胞浆呈泡沫状,称麻风细胞。这与结核分枝杆菌区别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麻风分枝杆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近年来发现未经治疗的瘤型麻风患者早期粘膜分泌物含有大量麻风分枝杆菌,因此通过呼吸道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他如痰、汗、泪、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均可有麻风分枝杆菌,故也可通过接触传播。人对麻风分枝杆菌的抵抗力较大,主要靠细胞免疫。

麻风病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由于麻风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有共同抗原,曾试用卡介苗来预防麻风取得一定效果。该病防治特别要对密切接触者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药物主要有砜类、利福平、氯苯吩嗪及丙异烟胺。多采用二三种药联合治疗,以防止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