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围血管病 编辑
中医病名:周围血管病
外文名: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PVD
常见动脉疾病包括:粥样动脉硬化斑块及血栓造成的动脉狭窄闭塞,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动脉炎症,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动脉扩张性病变,如动脉瘤;末梢动脉功能紊乱,如雷诺氏病(现象)、红斑性肢痛症;外压性病变,如胸出口综合征、腘动脉挤压综合征;糖尿病血管病、动静脉炎等。
静脉病分为浅静脉病和深静脉病,浅静脉病包括静脉曲张和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另外也包括布加氏症、K-T综合征等。
淋巴系统疾病主要为炎症和回流受阻性疾病,如淋巴管炎、丹毒、淋巴肿。
PVD会增加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风险,糖尿病足亦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并发症;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PVD是糖尿病足预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截肢主要的危险因素。
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易发生的并发症,这种症状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动脉壁弹力层及肌层被破坏、管壁弹性下降等,从而使患者管壁更加脆弱或增厚变硬。当患者血糖水平升高时,糖将会血球中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致患者全身组织缺氧,此时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且黏度增大,易形成血栓而危及生命。
现如今临床检查外周血管病变主要方法包括:(1)触诊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2)踝肱指数(ABI)测定:ABI是踝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ABI<0.9提示有动脉闭塞可能;ABI<0.8动脉闭塞可能性高;0.5<ABI<0.8提示有一处存在动脉闭塞;ABI0.3提示存在血管钙化。(3)经皮氧分压(TcPO2)测定,TcPO2其值小于40mmHg,提示有缺血表现。(4)各种血管功能及结构检查,主要包括: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反应(FM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多排螺旋CT3D血管成像(3D-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高频彩色多普勒(HCDU)。
此类疾病具有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常见症状表现有疼痛、酸胀、麻木、水肿、溃疡甚至坏疽等。
踝肱指数(ABI)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断及筛选标准;下肢血流动力学可较好地反映患者下肢血管结构及功能状态。D-二聚体可较好地反映出患者继发性纤维增强,同时也是反映患者凝血及纤溶的指标。
中西药物治疗的适应症为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塞、慢性供血不足及动脉痉挛性疾病,包括溶栓、抗凝、祛聚、扩管、降纤以及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等药物。常用的西药有尿激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配、已酮可可碱、克栓酶、前列腺素E、阿斯匹林、抵克力得等。
手术治疗是周围血管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周围血管损伤需要进行的血管吻合和修补术、血管搭桥手术、静脉瓣膜修补术以及截肢手术等,在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中,可以起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但手术治疗存在着适应症范围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高达30%的再狭窄率等问题。
介入血管治疗是近十多年来开展起来的新型治疗方法,它使得血管外科疾病的诊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手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以及病人恢复快等优点。如经皮经腔球囊导管血管成形术(PTA)、腔内血管支架植放、动脉硬化斑块旋切、激光血管成形术、血管栓塞术等,现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动脉扩张症、动脉阻塞性疾病、动静脉炎及部分静脉疾病的治疗。但是,介入治疗也存在着费用昂贵、术后再狭窄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