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痹 编辑
脉痹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大凡外因多与严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湿地或负重远行等,致风寒湿热毒邪入侵有关;内因则主要为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与嗜食肥甘厚味和辛辣炙煿、饮酒、吸烟等也关系密切。术后、产后、外伤等长期卧床,以及输血、输液致药毒伤脉等常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上述病因致血脉痹阻,影响营卫、气血、津液运行则成脉痹。血泣则瘀,津停痰生,故瘀血、痰浊又是贯穿本病始终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互结常是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
脉痹是以正气不足,六淫杂至,侵袭血脉,致血液凝涩,脉道闭阻,而引起的以肢体疼痛、皮肤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因于湿热者多发于夏季,由于寒湿或阳虚而致者则好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老年次之,幼小一般不发病。
1.发病可缓可急,但以缓慢发病居多。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老年次之,男女均可发病.发病季节不一,困于湿热者多夏季发病,由于阳虚、寒湿者冬季好发。
2.自觉肢体疼痛、麻木、倦乏、发冷、发热或蚁行感,甚至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昏厥等。
3.皮肤苍白,或紫红,或潮红,或青紫,肢体肿胀,后期萎缩。
4.舌色暗红或紫瘀,或有瘀点、瘀斑。
5.趺阳脉(足背动脉)、太溪脉(胫后动脉)搏动微弱或无脉。寸口脉(桡动脉)涩、微弱或无脉(可辅以示波测量法检测)。
6.皮肤测温多有皮温降低,电阻降低,电阻抗血流测定多有肢体血流量减少、血液流出阻力增加,多普勒超声波检查可见动脉搏动波形幅度降低,动脉造影可见受累段动脉脉管狭窄或闭塞等有关征象。具备第2、第3两条,再参照其他各条,即可确立脉痹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