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编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遗传性果不耐受症,又称果糖-1,6-二磷酸醛缩缺陷病,是婴儿饮食中开始含有果糖时出现的一种严重疾病,它是由于小肠中醛缩酶B活性缺乏所致。果糖-1,6-二酸醛缩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解生成磷酸丙糖和磷酸甘油醛。此酶活性缺乏导致患者吸收果糖后,体内果糖-1-磷酸迅速聚集,引起严重的毒性症状。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被收录其中。

基本信息

编辑

西医学名: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

所属科室:妇儿科-

常见症状:黄疸肝大

常见病因:遗传代谢病

发群体:儿童

传染性: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和遗传学

编辑

遗传性果糖不耐症确切的发病率不清,可能高于1/23 000。编码醛缩酶B的基因定位于9q22.3,引起该病的几种突变已被发现。北欧最常见的一种突变是错意突变,外显子5上的G转化为C,导致149位的丙氨酸脯氨酸替代。在欧洲美国这种突变和其它的两种突变占整个突变等位基因的80-85%。可通过直接的DNA分析诊断遗传性果糖不耐症,通过羊水和绒毛膜的DNA突变分析或连锁分析可进行产前诊断

临床表现

编辑

遗传性果糖不耐症患者在吸收果糖或者蔗糖通常从水果、果汁或者糖化谷类摄取)前无任何临床症状。若新生儿出生后即服用含这些糖类的食物或者配方奶粉,患儿会很快出现症状。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半乳糖血症,包括黄疸、肝大、呕吐、萎靡、易激惹和惊厥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时间延长、低白蛋白血症、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和近端肾小管能障碍。急性果糖摄入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长期摄入果糖,患者会出现生长迟缓和肝脏病变。若持续摄入果糖,低血糖症状反复发作,肝肾功能衰竭进展,最终患者死亡。

疾病诊断

编辑

尿液中出现还原性物质时,要高度怀疑遗传性果糖不耐症。静脉注射果糖若首先引起血清磷酸盐快速下降,接着血糖快速下降,随后血尿酸和血镁升高支持果糖不耐症诊断。由于口服果糖时患者可能急性发病,不应该对疑似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切的诊断依赖肝组织醛缩酶B活性检测。

疾病治疗

编辑

患者饮食中要完全去除蔗糖、果糖、和山梨糖醇。由于这些糖类经常作为添加剂,甚至大部分药物也存在,可能很难做到完全去除。开始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好转,出现追赶生长。智发育一般不受影响。进入成年期,即使患者摄入了果糖,症状也较轻微。患者的长期预后是好的。由于饮食中避免了蔗糖,患者几乎没有龋齿。

上一篇 半乳糖血症

下一篇 苯丙酮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