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 编辑

有花植物雄性器官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花粉(pollen)是种子植物的微小孢子堆,成熟的花粉粒实为其小配子体,能产生雄性配子。花粉由雄蕊中的花药产生,由各种方法到达雌蕊,使胚珠授粉。中国是食用花粉最早的文明古国。众所周知的松花团子,以各种制品遍及全国。《神农本草经》将蒲黄列为上品,称为保健剂,说:久服轻身、益气、延年。《元和纪用经》中载“松花酒”可治风眩、头旋肿痹、皮肤顽急症。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花粉

外文名:Pollen

别名:植物的“精子

分类依据:形状大小,萌发孔的数目、结构

形态特征

编辑

各类植物的花粉各不相同。根据花粉形状大小,对称性极性萌发孔的数目、结构和位置,壁的结

花粉花粉

构以及表面雕纹等,往往可以鉴定到科和属,甚至可以鉴定到植物的种。花粉形态的研究可为分类鉴定和花粉分析中鉴化石花粉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数花粉成熟时分散,成为单粒花粉。但也有两粒以上花粉粘合在一起的,称为复合花粉粒。许多花粉结合在一起,在一个药室中至少有两块以上的,称为花粉小块。在一个或几个药室中全部花粉粒粘合在一起的,称为花粉块。花粉小块和花粉块主要见于兰科和萝藦科植物。

花粉粒在四分体中朝内的部分,称为近极面。朝外的部分称为远极面。连接花粉近极面中点与远极面中心的假想中的一条线,称为极轴,与极轴成直角相交的一条线称为赤道轴,沿花粉两极之间表面的中线为赤道。在有极性的花粉中,可以分为等极的,亚等极的和异极的3个类型。花粉通常是对称的,有两种不同的对称性:辐射对称和左右对称。

花粉多为球形,赤道轴长于极轴的称为扁球形;特别扁的称为超扁球形;相反地,极轴长于赤道轴的称为长球形,特别长的称为超长球形。花粉在极面观所见赤道轮廓,可呈圆形,具角状,具裂片状等等。在赤道面观,花粉轮廓可呈圆形、椭圆形、菱形、方形等等。

花粉大小因种而不同,变化很大。最小的花粉见于紫草科的勿忘草,约(4~8)微米×(2~4)微米。大型花粉直径为100~200微米〔属〕,120~150微米〔锦葵科的许多属种,以及牵牛,芭蕉属等〕。大多数花粉最大直径约为20~50微米。生植物大叶藻花粉细长,约为(1200~2900)微米×(3.5~9.5)微米。

萌发孔为花粉壁上变薄的区域,花粉萌发时花粉管往往由萌发孔伸出。萌发孔按其长和宽的比例,通常分为沟、孔两类。凡长与宽之比大于2的为沟,不到2的为孔。有时短沟和长孔之间不易区分。只具沟或孔的为简单萌发孔,沟和孔共同组成的为复合萌发孔。萌发孔分布在极面,赤道面或散布于球面。分布于远极面上的单沟,又称为槽。萌发孔有许多变异,也有没有萌发孔的花粉。

花粉壁通常分为两层,即外壁和内壁。内壁的成分主要是果胶纤维素,抗性较差、在地表容易腐烂,经酸碱处理则分解;而外壁主要成分是孢粉素,抗腐蚀及抗酸碱性能强,在地层中经千百万年仍保持完好,所以研究花粉形态,主要依据外壁的结构。外壁又可分两层,即外层和内层。外层一般由3层组成,最外层为覆盖层,其上或具穿孔,发育不完全时,为具半覆盖层的或无覆盖层的花粉。下面一层为柱状层,具有柱状(或棒状)结构。再下面一层为基层。

花粉表面光滑或具各种各样的纹饰(雕纹)。纹饰的类型因种属而不同。主要的雕纹有颗粒状、瘤状、棍棒状、刺状、条纹状、皱波状、网状、皱状等等。

生长过程

编辑

成熟花粉成熟花粉

成熟花粉的生活力因不同种类而变化很大。许多果树花粉的生活,在实验室可以保持几个月。禾本科和菊科花粉,往往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失去生活力,其他大多数植物花粉的生活力介乎这两个极端之间。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与湿度,对花粉的生活力有很大影响。

花粉可以方便地储藏于胶囊中或小玻璃管内,容器一般置于干燥器中,以控制湿度(氯化酸钾或浓酸)。最适温度和湿度因植物种类而不同。禾本科的花粉寿命很短,储藏比较困难。困难之一是由于它们在水合条件下散粉,而干燥对它们有害。也不能在冰点下的温度保存,因为冰冻对花粉生存有害。采集花粉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对花粉的生活力也很有关系。

萌发在自然界柱头为花粉萌发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花粉粒落在柱头上后,即发生吸涨水合,大吸水,并由于营养核中mRNA的大量形成而产生专一性蛋白质,使花粉萌发,长出花粉管。这些专一性蛋白质与柱头表膜的专一性蛋白质起识别作用,双方是否亲和,决定于花粉外壁和柱头表膜上的抗体的特性。如果是亲和的,花粉可以萌发,并长进花柱组织和胚囊。许多植物的花粉可以在培养基上萌发,长出花粉管。

花粉萌发一般要求有一种碳水化合物,最常用的是蔗。糖在培养基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保持渗透压,二是作为花粉代谢底物对花粉管生长有促进作用,钙对花粉管生长也有明显作用。

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吸涨、停滞、花粉管发端及花粉管迅速伸长阶段。各个阶段所需时间因种而不同,并决定于花粉本身所储存食物及外界因子。花粉管的生长区只限于末端几个微米。区内富含RNA,蛋白质以及PAS-正反应物质。生长区有许多小泡,可能从高尔基体膜末端形成。生长区后面的细胞质含细胞器和淀粉体。萌发的特征是静止的高尔基器转变为一个活动的器官,产生小泡,在细胞质中形成液泡

花粉按传播方式可分为风媒花粉和虫媒花粉:

风媒花粉指借助风力传播授粉的花粉,一般花粉粒小、质轻、量多,不容易含有动物激素,一般不易致敏,松花粉是松树的花粉,是典型的风媒花粉。松花粉又名松黄,松树抗病虫害的能力非常强,因此不易产生病虫害,所以不需要打农药,没有农药残留;松树也不需要施肥,叶子就是它最好的肥料,所以不用担心化肥对花粉的污染。

虫媒花粉是指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花粉,一般花粉粒大,质重,虫媒花粉由于昆虫本身含有动物激素,昆虫在采蜜时会把自身的动物激素带到花粉上,人食用之后容易致敏,蜂花粉是典型的虫媒花粉。另外虫媒粉有一个特点,花粉的种类多,因为昆虫会采集各种花的蜂蜜,所以花粉不纯正,不单一,并且蜜蜂在到处采蜜时,花粉上会被沾上各种杂质,杂质被蜂蜜粘上很难去除,另外还要注意防止蜜蜂采到带有农药残留的花粉,因为有些植物避免不了喷洒农药。

1860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引用拉丁文Pollen(原意为“强大的、元气充沛的”)为花粉命名,这一命名体现了花粉的本质。

古代应用

编辑

我国是食用花粉较早的文明古国,二千二百多年前,战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里所指的落英即落花,凋谢的落花自然有花粉;宋朝《图经本草》记载:“蒲黄即花中雄蕊粉,细若金丝,当欲开之时便取之,以蜜搜之作果品食之甚佳”。“花粉蜂蜜浆”是我国古代传统食品,1502年苏州出版的农家日用手册《便民图纂》中的“干蜜法”就是制作花粉蜂蜜浆的好方法:每5千克蜂蜜中加0.5千克花粉,先将蜂蜜在砂锅中炼沸,等滴水不散时将花粉加入即成。《便民图纂》是明代弘治年间吴县知县根据前人未署名作品《便民纂》改编而成的,可见我国食品花粉蜜制剂早于宋代,到了明朝已成为民间食品了。清代王士雄著《随息居饮食谱》记述松花粉糕点制作法:将白砂糖加水熬炼好后加人松花粉;清代《市京岁时记胜》和《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松花粉做糕饼的有:榆钱糕、玫瑰糕、藤萝花粉饼、九花饼,也有不提花种名,统称“花糕”、“春饼”者。这些说明自明清以来花粉糕点在我国食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花粉酒是千百年来我国广大人民深爱的养生美酒。唐朝诗人郭元振《秋歌》中有“延年菊花酒”之句;苏轼还专门写过《蜜酒歌》。诗中描写了用花粉采制酒的过程。《便民图纂》记载了菊花酒的做法是:

“酒酷将熟时,每缸取菊花花粉二斤入酷内搅匀,次早榨则味香美,一切有香无毒之花粉,仿此用之,皆可”。元代宋伯仁著《酒小史》和清代《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了多种花粉酒,例如:“蔡他棣花粉酒”、“玫瑰花粉酒”、“桂花酒”等。酒泡花粉是我国古代加工花粉的有效方法,从现代生物学角度看,花粉如果未经破壁,花粉中的营养成分是很难被吸收的,因为花粉外壁可以抗强酸强碱。那么花粉经酒曲发酵处理后,不仅能增加花粉营养成分生物利用,而且也对除去花粉中致敏原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才有了花粉经酒曲发酵后再制成糕、饼、晶、饮料及糖果

《新修本草》是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官方颁布的我国第一部药典,“酒服松黄”把花粉与酒联系在一起,花粉可作为上等酒曲,也可以将花粉加入酿酒原料中,或将花粉浸酒后饮用。唐朝诗人戎昱有“松醒能醉客”的诗句;宋朝诗人苏轼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花粉酿酒作《松醪赋》。《元和纪用经》载“松花酒”饮法是取松花粉二升,用绢囊裹之,入酒五升,浸五日,每次空服饮三盒,可治风眩头旋肿痹、皮肤顽疾等症。古代用花粉调粥、调汤的记载也屡见不鲜,如《本草纲目》和《泉州本草》中的“月季花粉汤”,元代的《饮膳正要》中有“松花汤”。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 花粉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51 千
蛋白质 9.6 g
脂肪 7.7 g
碳水化合物 72.5 g
不溶性膳食纤维 36.7 g
55 mg
99 mg
253 mg
980 mg
81 mg
11.74 mg
41.7 mg
0.39 mg
2.94 mg
5.6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 0.1 mg
维生素B2(核黄素 0.47 mg
烟酸(烟酰胺) 7.5 mg
维生素C(抗坏血酸) 21 mg
展开

地质学应用

编辑

化石孢子和花粉(孢粉)属或种及其组合可以用来绘制年龄分布图用于确定孢粉的地层时代。分散孢粉可以与母体植物相关联。利用植物生态组合可以用来衡量环境的干湿度 (EPH) 同时也可以用来衡量环境的温度 (EPT). 这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古气候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