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 编辑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变化及其机制。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当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病变部位有深浅,阴阳平衡状态有别,邪气性质与盛衰亦有差异,在疾病过程中的病机也是随着正邪消长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疾病发生的机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区分为病机总纲、基本病机、和具体病机等不同的层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病机

外文名:pathogenesis

释义: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结局机理

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

学说:病机学说

病机总纲

编辑

病机,是指能够涵盖各类疾病的病机变化,包括阴阳失调和邪正盛衰两方面。阴阳协调平衡则人体无病,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过程中都必然存在的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故寒热可以别阴阳属性。各类致病因素统名曰邪,因邪伤正,正邪交争以致邪正盛衰变化,则是从正邪交争的角度探讨疾病病机虚实变化的纲领。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分析探求阴阳失调和邪正盛衰的具体情况,进而掌握疾病的寒热虚实,从而作出准确的辨证,成为论治的基础和指导。

基本病机

编辑

主要指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人之所有惟气与血,人体内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以气机活动和气化过程为基础的,因此,任何具体的生理活动都是气机运动和气化活动的一部分,都可以用气机运动和气化过程加以概括。所以说,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任何病机变化不论是产生于局部,还是发生于全身,都必然要引起气机运动的失调和气化活动的失常,从这一意义上讲,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是疾病的基本病机。

分类法

编辑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具体的病变部位、致病因素,都会表现为具体的病证,都存在具体的病机变化。只有对此进行细致分析研究,才能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① 按病变部位分类:

脏腑病机: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完成以脏腑为核。疾病不出外感、内伤两大类,在疾病发生之后,无论何种病因,也不论邪气从何处侵入,都必然要影响到脏腑。外邪致病,邪气由表入里,波及脏腑;内伤发病,则邪气直损脏腑。此外,临床辨证、处方用药、将养调摄,也无不以脏腑生理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由此可知,脏腑病机在具体病机中据首要的、主导的地位。

气血津液髓精病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主藏精气,精气不外气血津液精髓之属,凡此之类,充于脏腑,行于经髓,达于全身。成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精髓由脏腑气化活动而产生,同时也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疾病过程中,或邪气直伤气血津液精髓,或影响其谧藏与循行,即导致其功能活动失常。因而,气血津液髓精病病机主要可以概括为形质亏损和功能逆乱。这一病机变化具有普遍性,即他不但体现出各种病机变化基本规律,而且可以单独存在,因而,又具有特殊性。

经络病机: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行气血、通行阴阳、联络脏腑组织、四肢百骸的重要作用。因此,脏腑的协调,阴阳贯通,气血流行畅达,皆以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为基础。在疾病过程中,可以出现单纯的经络受病,或脏腑气血受病,累及经络等不同的情况。临证循经辨证、循经用药、循经取穴,皆以经络病机为基础,如对头痛的辨证论治,就强调辨头痛部位,以明病变所在脏腑、经络,进而分经选药,可以增强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

② 按疾病病因分类

六气病病机:六淫邪气是引发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气病机主要是研究六淫邪气引发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这是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以及临床各科都要涉及的主要内容。

七情病病机:情志变化本是生命过程中的正常情志活动,但七情变化过与不及也能引发疾病。七情致病,各有特点与变化规律,其损伤脏腑与产生的证候各有特征,而探讨七情致病的病机特点与规律性,对认识情志病、精神病以及其他疾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内生五气病病机:风、寒、湿、燥、火五邪自内而生,常责之五脏功能失常,故此五邪即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所以,内生五气病病机,一方面要分析五邪产生的病机过程,同时又要研究五气产生后导致新的疾病发生的病机变化。因此,内生五气病病机与上述六气、七情病机,与脏腑、气血津液精髓、经络病机等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分析内生五气病机的基础与指导。

痰饮、瘀血病病机:痰饮、瘀血作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其致病的机理是极其复杂变的,这是由于其本身产生机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其致病特点也不同于六淫、七情。因此,痰饮、瘀血病病机常常单独讨论。但由于痰饮、瘀血的形成,其病因离不开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病变也不出脏腑气化失常,气机失调,气血津液亏虚,因而,讨论痰饮、瘀血病病机,又必须联系六淫、七情、脏腑病机、气血津液病机等。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辨明疾病的本质。

③ 按疾病类别、病、证、症的病机分类

外感病病机:主要包括六经病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分别用于阐述外感热病的病机变化规律。六经病病机本是专门研究伤寒为主外感病的病机变化规律;卫气营血病机与三焦病机专门研究外感温热病的病机规律,但前者主要用于阐述温热病机制,后者则主要研究湿热病病机规律。

临证病机:研究分析临床各科具体病证之病机规律。临床各科诸多疾病,因其发生、发展都有独特的规律性,因此,分别予以详细研究,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内科病中常见的失眠病,病因不出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病机则有邪气内扰,心神不宁,或阴阳亏虚,心神失养的不同。再如,郁证病起于七情内伤,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病位在。但气郁日久,可以导致血郁、火郁、湿郁、痰郁等,诸郁化火,复能伤阴,因此,郁证病机具有以肝郁为首,气郁为先,久郁致虚的特点。临证把握具体病证的病机特点,对辨证论治、辨证施护都具有指导意义。

证候病机:证候亦称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这一病理变化就是证候病机。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就包含了对证候产生机理的分析与判断,因此,辨证的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探求证候病机。证候病机代表的证候群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如《伤寒论》中所述的桂枝证、柴胡证,都是赋予特殊含义的证候,它代表着营卫失和,少阳被郁等不同病机变化。不同疾病,可具有相同的证候病机,如郁证、胁痛、痛、腹痛、淋证等都可见肝气郁结的证候病机,这是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证候本身就说明病机变化。如内伤头痛中,常见痰浊头痛与瘀血头痛二证,一经辨证为痰浊头痛,则其头痛的病机必然是痰浊中阻,清阳被蒙;瘀血头痛则必然是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同时也就成为立法、处方、用药的基础。故证候病机,是辨证论治这一过程中所要探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症状病机:症状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变化,或为医生通过各种诊察手段而获得的客观异常所见,简称症。它是构成疾病临床表现的最基本单位。同一症状,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其发生机理也不尽相同,因此,症状产生的机理,称为症状病机。症状可以说明证候病机,典型的症状,常常是疾病病机的外在征象。如《伤寒论》说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一症不是无原则的,它必须能说明证候病机,因而是典型症状,也称主症。同一症状,产生的原因不同,病机有别。如食欲不振一症,或因胃中积滞,胃失和降不能受纳;或因虚不运,以致胃不能纳;或因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肝胃不和;或因胃阴不足,胃失润降等等。同一患者所述不同症状,其发生机理也不同。如血虚患者,失眠、心悸、健忘由心失血养;头晕为清窍失荣;面色萎黄由肌肤失养;大便燥结则为肠道失润;脉细为血虚不能充盈之故。分析症状病机是准确辨证的前提,也是临床加减用药的重要依据。因此,也就成为临床医生的基本功。

理论

编辑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别归属于心、、脾、肝、之疾患,风、寒、湿、热、火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须指出:《内经》之论述病机,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邪正和阴阳之盛衰,气血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证(如疼痛、痿、痹、厥、痈疽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机理分析

编辑

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它的制约因素一是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二是与致病因素的性质有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但从总体来说不外以下几个方面:①邪正斗争。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现虚实的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一般多见于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痰涎涌盛,食积不化,瘀血内阻湿泛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等,均为实证。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如大病久病后的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均为虚证。邪正斗争还可以概括疾病转归,正胜邪衰则病退,正虚邪实则病进。②阴阳失调。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体内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 、发展的内在依据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离决等几个方面。③升降失常。人体气的运动可概括为升降出入 ,是脏腑经络 ,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因此升降失常,可导致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发生各种病理变化。如肺失宣降的胸闷咳喘,胃失和降的呃逆呕恶等。在升降失常中,尤以脾胃升降失调至为重要,因为脾胃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影响着整体机能活动,所以治脾胃注意调升降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内容概括

编辑

病机学说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制约因素

编辑

它的制约因素一是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二是与致病因素的性质有关。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但从总体来说不外以下几个方面:①邪正斗争。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现虚实的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一般多见于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痰涎涌盛,食积不化,瘀血内阻,水湿泛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均为实证。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如大病久病后的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均为虚证。邪正斗争还可以概括疾病转归,正胜邪衰则病退,正虚邪实则病进。②阴阳失调。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体内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 、发展的内在依据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离决等几个方面。③升降失常。人体气的运动可概括为升降出入 ,是脏腑经络 ,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因此升降失常,可导致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发生各种病理变化。如肺失宣降的胸闷咳喘,胃失和降的呃逆呕恶等。在升降失常中,尤以脾胃升降失调至为重要,因为脾胃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影响着整体机能活动,所以治脾胃注意调升降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医书记载

编辑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学说均非常重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内经》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证的病机进行了阐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证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中医理论

编辑

医学的病机理论,是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的。《内经》对病机作了系统的阐述,《素问·至真要大论》列病机十九条,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心、肝、脾、肺、肾五脏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加以概括,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内经》十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隋代《诸病源候论》较全面地论述了多种疾病的病机,例如指出各种淋证共同的病机是"肾虚膀胱热",十分精当,至今对临床有指导意义。晋代《脉经》和宋代《中藏经》以脏腑为中心,以虚、实为纲,归纳脏腑的病机。唐代《千金要方》提出较为完整的脏腑虚实寒热辨证,金代刘河间认为"六气皆能化火",对病机理论都颇有发挥。金代张元素丰富、发展了从脏腑寒热虚实探求病机的学说,并把药物的使用直接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体现了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此外,很多医家从临床着手,对病机有专题发挥,如李东垣著《脾胃论》,治病侧重升补脾胃之阳,叶天士阐发养胃阴的机理,李时珍、赵献可、张景岳、李梴等对命门的论述等,都不断丰富了病机的内容。

病机分类

编辑

人体禀赋有强弱之分,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异,发病部位有脏腑、经络、诸窍之别,病机又可分为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诸窍病机等。尽管病机分类繁多,阴阳失调则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人体的一切皆可分阴阳。如脏腑,脏为阴,腑为阳;如气血,血为阴,气为阳;如水火,水为阴,火为阳;如寒热,寒为阴,热为阳;如动静,静为阴,动为阳;如升降,降为阴,升为阳;如表里,里为阴,表为阳等。阳偏盛则热,阴偏盛则寒,阳偏衰则寒,阴偏衰则热,所以阴阳的偏盛偏衰就会出现寒热的病变,寒与热是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也是辨别一切疾病属性的两大纲领。病邪入侵,正气奋起抗邪,就形成了邪正的相争,或正盛而邪退,或邪去正亦衰,或邪盛而正衰......邪正相争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主要出现虚与实的病理变化。凡邪正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凡正气不足,抗邪能力低下,出现一系列虚弱、无力和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载:"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谓邪盛,主要指外感热病的初期和中期,或食积、痰饮、虫积、瘀血停聚的病证;所谓正虚,主要表现在气、血、津液的亏损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减弱,多见于素体虚弱,或大病后期,或长期慢性病气血耗伤的病人,可见虚与实是邪正盛衰的病机反映。因此,病性具体表现在寒热虚实的不同属性上。在归纳疾病的病机时,明辨寒热虚实至关重要。

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可结合人体的脏腑、经络、诸窍、形体等部位进行分析,以找出病证的具体病机。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掌握脏腑病机十分重要,要了解脏腑病机,必须了解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特点,了解病变过程中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了解脏腑与经络、诸窍、形体的关系,以便综合分析、探本求源。气血是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阴阳失调是脏腑功能失调的集中体现,故分析脏腑病机,应当围绕气血阴阳,明辨寒热虚实,这样才能得其要领。例如,肝的病机颇为复杂,但绳之以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结合肝主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肝与脾胃、肾等脏腑相关的情况,自不难作出分析。肝疏泄不足,胸胁闷痛,精神抑郁,疲乏无力,病机为肝气虚;畏寒肢冷,神疲胆怯,巅顶头痛等,病机为肝阳虚;面唇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目眩,肢麻筋挛,病机为肝血虚;面红,烦热,干,两目干涩,或见拘挛、震颤,病机为肝阴虚;伴见腰酸,下肢无力,病机为肝肾阴虚;肝气失于宣通,脘胁阻闷,得嗳气稍舒,两胁、少腹胀痛,病机为肝气郁结;伴见纳呆、食少,食后腹胀,或腹痛作泄,乃肝失疏泄,影响脾之运化,病机为木(肝)不疏土(脾);嗳气频作,脘胁疼痛,呕逆,泛酸,乃肝气横逆,影响胃的通降功能,病机为肝气犯胃;面红目赤,头痛头胀,急躁易怒,舌红脉弦数,病机为肝火上炎;头晕目眩,手足蠕动,或抽搐,或肢体痉挛,病机为肝风内动等。

研究价值

编辑

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即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后,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病机是医者透过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经过仔细的分析,把握阴阳的消长、病邪的进退、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失调的具体情况而归纳出来的,它反映了病证变化的机理,是决定治疗法则和处方用药的前提。故中医治病,历来十分注意审察病机。

病机随着疾病的不断变化而演变。如虚实,邪气侵袭,伤害正气,病机由实转虚;正虚不运,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病机又由虚转化为虚实夹杂,称之为因虚致实。又如寒热,感受寒邪,初起可表现为寒证,但寒邪久郁会生热,病机也随之演变为寒郁化热;而热病过程中,因正气受损,或过用寒凉之药等因素,亦可转化为寒证。了解这些病理演变,对临床合理使用温凉补泻等法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