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黄菊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山黄菊,中药材“山黄菊”。别名:金菊花、旱山菊、旋覆花[广西]。生境分布: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性味:苦,凉。能主治:清热化痰。主治感冒头痛,慢性气管炎。用法用量:2~3钱,煎服。别名:旋伏花、金菊花。出处:始载于《广州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402100m的干燥山坡、沙地、荒地、草地及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地。……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菊

编辑

别名

编辑

金菊花、旱山菊、旋覆花[广西]

来源

编辑

菊科山黄菊Anisopappus chinensis (L.) Hook. et Arn.,以入药。

生境分布

编辑

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

编辑

苦,凉。

功能主治

编辑

清热化痰。主治感冒头痛,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

编辑

2~3钱,水煎服。

摘录

编辑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山黄菊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Shān Huánɡ Jú

别名

编辑

旋伏花、金菊花

英文名

编辑
flower of Chinese Anisopappus

出处

编辑

始载于《广州植物志》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山黄菊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isopappus chinensis (L.) Hook.et Ar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40-2100m的干燥山坡、沙地、荒地、草地及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编辑

山共菊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粗壮,径5-12mm。茎直立,单生,稀簇生,有细条纹,密被锈色柔毛。中部茎叶卵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3-6cm,宽1-2cm,两面被柔毛,沿脉毛较密,基部截形或宽楔形,边缘有钝锯齿,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向上叶渐小。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排列成顶生伞房状;总花梗被锈色必柔毛;总苞半球形;总工包片3层,披针形或宽条形,外面密被伏柔毛;托片龙骨状,膜质,长5mm;雌花舌状,黄色,舌片倒长三角形,先端3齿裂;两性花筒状,先端5齿裂。瘦果圆柱形,疏被柔毛,雌花瘦果长2mm,两性花瘦果稍扁,有4纵肋;冠毛污白色,膜片状,4-5个,先端有伸长1m的细荒。花、果期8-11月。

性状

编辑

性状鉴别 本品容易散碎,完整的头状花序呈半球形,直径0.8-1.5cm。总苞片由2-3列条状披针形的苞片组成,苞片外面密被茸毛。舌状花一列,黄色,长矩圆形,先端3-4齿裂,其管状花密集在凸起的花托上,长约4mm,冠毛4-6枚,荒刺状,每一管状花基部伴生一草质托片,约与管状花等长,宿存。气微香,味微苦。

性味

编辑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编辑

清热;化痰。主感冒发热咳嗽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5-10g。

各家论述

编辑

《新华本草纲要》:花:味苦,性凉。有清热化痰、消炎的功能。用于感冒头痛、气管炎。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

上一篇 山黄皮

下一篇 蜜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