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腓肠肌 编辑
目录
腓肠肌为小腿后侧群浅组肌肉。有内、外二头,内侧头起自股骨内侧髁上的三角形隆起,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侧髁的近侧端,在二头的深面各有一滑膜囊。腓肠肌的二肌腹增大,在腘窝下角彼此邻近,所成夹角多为25°~30°,此肌下行与比目鱼肌移行为跟腱,止于跟骨结节。腓肠肌的动脉发自腘动脉、静脉与动脉伴行,注入腘静脉或小隐静脉。腓肠肌的神经全部来自胫神经。包括内、外侧肌神经。腓肠肌在行走及站立时能提足跟向上,直立时,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都参加强固膝关节,并调节小腿和足的位置。胫前皮肤缺损或深部窦道及瘢痕,可以切取腓肠肌内侧头及其皮面皮肤所形成的肌皮瓣向前旋转。腓肠肌还可影响足的纵弓,该肌瘫痪或萎缩时,足纵弓将加深。该肌由胫神经支配,股骨髁上骨折时,因腓肠肌收缩远侧端常自后移位。
腓肠肌是胫骨和腓骨后面的一块肌肉。
1922年袁飞《胃肠病普通疗法》第三编:“大便有黏液而似水,腓肠肌疼痛。”
人体小腿的肌肉,示腓肠肌
腓肠神经:腓肠神经常被用作为神经移植术中的供体神经。它有几个优点:手术截取容易;同时,与移植术的价值相比,功能丧失几乎为零;另外,因为腓肠神经伴有一支腓肠动脉或腘动脉的分支,所以,来自于腓肠神经的移植段可带有血管。腓肠神经沿腓肠肌二头之间下行,在小腿远侧浅出,有时神经穿出筋膜前在纤维通道中行走。腓肠神经向下沿跟腱外侧界走行,绕过外踝,发出几条分支支配足外侧,在表浅处,小隐静脉与之伴行。通常在远侧腓肠神经与始于腓骨头附近的腓总神经的腓肠神经交通支,在远端腓肠肌肌腹处相连接,腓肠神经交通支也可不与腓肠神经连接,而在小腿后外侧面下行至踝。
腓肠肌皮瓣:腓肠肌分内侧头与外侧头,主要供血动脉是腓动脉分出的腓肠肌内侧或外侧头的滋养动脉。带蒂转移时适用于修复同侧小腿前方、膝部或各种原因所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用于修复同侧胫骨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后所残留的深度缺损;吻合血管的皮瓣可用于对侧下肢或其他远隔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腓肠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比目鱼肌表面,有内外两个头: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上髁;内侧头较高,起自股骨内上髁。两个头的肌束向下,约于小腿中部相互愈着,移行于较厚的腱膜,此腱膜再与深面的比目鱼肌腱膜愈着,构成一个粗大跟腱,(calcanean tendon)(achillest)止于跟骨结节。此肌收缩,近固定时,使小腿屈和足蹠屈。远固定时,拉股骨下端及小腿向后,从而使膝关节伸直。
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组成小腿三头肌,是维持人体直立的主要肌肉之一。在走、跑、跳中,对足蹠屈蹬地起到重要作用。腓肠肌受胫神经支配。
腓肠肌痉挛
【概述】腓肠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小腿因寒冷或姿势突然改变等,引起的腓肠肌痉挛,局部疼痛不能活动。俗称“转筋”、“小腿抽筋”,是痛性肌肉痉挛中最常见的一种。
腓肠肌痉挛当属中医学“痹证”、“痛痹”范畴。腓肠肌痉挛是指小腿腓肠肌一 过性痉挛的运动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孕妇和运动员。本病主要由于寒冷刺激,下肢静脉曲张,负重攀登太过,游泳、跳水、剧烈活动时温差幅度太大,血钙下降以及小腿肌肉的随意性功能紊乱等因素致使腓肠肌产生应激性痉挛。临床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发作时小腿挛急、僵硬、疼痛、不能屈伸,夜间尤甚,轻者猛伸下肢、足跟用力向下蹬 或按摩后可缓解,重者反复发作,下肢轻度肿胀,出现恶寒、发热、头晕、身倦等。
本病中医学称“腿抽筋”、“脚转筋”,属于“痉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气 机不足、肝肾阴虚或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久立远行,突受刺激,致筋络弛纵反作,或寒湿之邪壅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或营养不良、运动不当所致。临床常见有肝肾阴虚证、肝血不足证、寒湿阻滞证等型,治疗以补益肝肾、养血柔肝、散寒除湿、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等为法。
【取穴】承山。
【方法】令患者俯卧,双下肢自然伸直,用2%碘酒将患者承山穴处消毒,75%酒精脱碘。取直径0.4毫米特制火针(钨锰合金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发白,采用速刺法,对准穴位快速刺入0.5寸后迅速出针,烧一次点一次,每次刺3次,隔日施术1次。一般1次即可见效。
【按语】本病多因寒凉刺激,使阴寒之气客于肌肉筋骨之间,气血不和、筋脉拘急而致病。其次为劳动或运动中发作,下肢静脉曲张血运障碍也可引起腓肠肌痉挛发作。发作时轻者持续数分钟,重者持续十几分钟,有的一天中发作数次。火针承山穴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使局部供血得到改善,痉挛得以消失。笔者认为火针疗法,烧针在操作中十分关键,在针烧红后还要在火上再烧至针体通红发白时,方可迅速刺入穴位。为了取得良好效果,烧针用的酒精灯要尽量靠近预治穴位。针后可用消毒干棉球覆盖针刺部位,以防感染。
本病为临床中较多见的疾病,通常为急性发病,一般经适当休息和牵引痉 挛的肌肉伸展和松弛,持续几分钟之后,情况即可得到缓解; 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理疗结合补钙和维生素等方法进行治疗。当小腿腓肠肌发生痉挛时,应让患者平卧或仰卧,再使其足部抵住牵引者的腹部,利用牵引者躯干向前倾 的适度力量,将患者的足部缓慢背伸(若发生屈肌、趾屈肌痉挛,用力将足和足趾背伸,但忌使用暴力)以拉长腓肠肌,牵引用力时应注意缓慢、均匀、持续。若游泳时发生小腿肌痉挛时,首先必须保持镇静,不要慌乱,然后吸一口气,仰卧水上,用痉挛肢体对侧手握住痉挛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用另一只手压住痉挛肢体的膝盖上,帮助膝关节伸直,以缓解腓肠肌的痉挛,一次不行,可连续、重复做几次;若还是无效,或者两侧腓肠肌同时痉挛,则应立即呼救。若夜间睡觉时突然出现腓肠肌痉挛,不必惊慌,可以手伴患脚尖或抵床沿,背伸患侧踝关节,给腓肠肌以被动牵拉的力,以解除腓 肠肌痉挛,然后再进行腓肠肌的自我按摩,对缓解小腿痉挛、肌肉僵硬、剧痛等症状效果颇佳,有时甚至可以手到病除。此外,在运动中发生肌肉痉挛时,还可配合局部按摩如重推摩、揉捏、按压、叩打承山、涌泉、委中等穴位,使痉挛症状消除或减轻。平时应注意对本病的预防,孕妇、老年人应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B1,全面加强身体训练,提高机体素质,增强腓肠肌力量和身体的柔韧性。对于运动性患者,运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腓肠肌进行必要的按摩;冬季锻炼时需注意保暖,在进行游泳运动前要用凉水淋湿全身,以提高机体对冷水刺激的适应能力,若水温较低,游泳时间不宜过长,更不要在水中停止运动。饥饿和疲劳时亦不要参加剧烈运动,以减少运动性伤痛和肌痉挛的发生。
Charc-Maric-Tooth综合征
又称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腓骨肌萎缩症(peroneal muscular atrophy)、遗传性神经源性肌萎缩(hereditary neurogenic musculara trophies)、Tooth综合征、进行性腓骨肌萎缩(pro-gressive peroneal muscular atrohy)、夏科-马里-图思病。
本综合征最早为Charc、Maric及Tooth在1886年各自报道而得名。我国1959年陈谅等首先报道之后仍时有报道。1984年闻立斗等报道一家族3姐妹罹患,除有本病特征外,还伴有眼部症状和心肌损害等多系统损害的特殊类型。
【病因】
有明显的家族性,多基因性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有隐性遗传或伴性遗传。
【病理】
主要为周围神经远端对称性、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突变性,伴有Schwann细胞和结缔组织过度增生,特别是颈膨大和腰膨大的脊髓前角及Clarke柱细胞消失和脊髓小脑束的轻度变性。
【临床表现】
多于20岁前发病,起病隐袭,经过缓慢。初为诸腓骨肌进行性萎缩,两足不能背屈而向下悬垂,步行时必须高举两足,形成所谓“上楼梯”的步行式。由于腓骨肌萎缩,致两侧性马蹄内翻足,足跖骨间肌萎缩致成弓形足及爪形足。亦可有手部小肌(大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无力,逐渐波及臂部、肩部等。亦可伴有视神经萎缩,长久之后,可演变为四肢弛缓性瘫痪。少数病例仅有手部肌萎缩,而不侵及下肢,腱反射减弱,在被侵部位有知觉障碍、感觉异常和疼痛等,但其进行较运动障碍为慢。皮肤营养障碍,尤以下肢为常见,下肢肌萎缩很少超过大腿的1/3,因而大腿呈“倒酒瓶样”。合并有趾挛缩的股胫型进行性肌萎缩者称为Brossard综合征或Erchhokst型进行性肌萎缩。一般病人能活至高龄,直接因本病死亡者不多见。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正常,偶见蛋白轻度增加。肌电图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萎缩肌肉有失神经支配,可见肌颤与束颤,波幅减低,并可见大波幅多相电位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患者年轻,开始于双下肢肌萎缩,尤其萎缩呈“倒酒瓶样”的特殊形状,病程进展缓慢等特点,诊断不难。但须与下列疾病鉴别。①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起病于成年后,先发生于手的小肌肉萎缩,且无感觉障碍。②Friedreich共济失调:亦有弓形足,但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伸性跖反射、脊柱后侧凸等,而四肢萎缩少见。③多发性神经炎:有四肢末梢的肌萎缩,常有腓肠肌疼痛及压痛,袜子手套样的末梢型感觉障碍较腓肠肌萎缩明显。
【治疗】
本征无特殊疗法,可做按摩、体疗,锻炼可帮助肌肉功能的恢复,矫形外科可纠正步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