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亏 编辑

中医所说的血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气血两亏是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能失常的病理现象。一般认为,引起血虚的病因有虚弱、饮食不足、失血过气亏虚、劳作过度

基本信息

编辑

中医病名:血虚

别名:气血两亏

就诊科室:内科

常见病因:脾胃虚弱、饮食不足、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

常见症状皮肤干燥,头发枯焦

中医治疗方法: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病因

编辑

这些病因引起血虚的机理,分述如下:

(1)脾胃虚弱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谷精微。《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如饮食不节胆之病横犯脾胃,致脾胃功能减弱,精微不足,生化无源,久则出现血虚。血虚则可进一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常

(2)饮食不足

人体脏腑靠气血津液滋养,气血津液靠水谷精微来化生。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如饮食数量不足,长期饥饿,气血生化无源,势必导致血虚。另外,饮食量虽然充足,但嗜欲偏食,亦同样出现造血原料的缺乏,使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现血虚,并导致其他病证。

(3)失血过多

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证皆可造成血虚证。另外,由于出血,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4)肾气亏虚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房劳过度等均可引起肾虚,而肾虚则精少,精亏则血虚。

(5)劳作过度

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出血损伤阳气阴液;强劳作能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临床表现

编辑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颤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2)血不载气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治疗

编辑

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2)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清代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剂有菟丝子饮、二仙丹等。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瘀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

中药调理

编辑

下面推荐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可以单方或组方做茶泡饮,简便易行,也可烹调使用。

枸杞子枸杞性平味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具有补血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如《本草通玄》记载:“枸杞子,补血益精,水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本草经疏》中也说:“枸杞子,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

桑椹子:桑椹子有补肝、益肾、滋阴的作用。如《滇南本草》云:桑椹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桑椹滋肝肾,充血液,健步履。”故肾虚之人,尤其是肾阴不足者,食之最宜。桑椹被称为“民间圣果”,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素等成分。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肠,可用于久病体虚,肝肾阴亏,腰膝酸软,目暗耳鸣。

桂圆:桂圆含丰富的蛋白质等,且含有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萄萄,体弱贫血,年老体衰,久病体虚,经常吃些桂圆很有补益;妇女产后,桂圆也是重要的调补食品。含铁量也比较高,可在提高热能、补充营养的同时促进血红蛋白再生,从而达到补血的效果,与枸杞、桑椹等组方为椹元茶长期做茶泡饮效果更佳。研究发现,龙眼肉除了对全身有补益作用外,对细胞特别有效,能增强记忆,消除疲劳。

黄精:黄精中富含多糖甾体皂苷、蒽醌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强心苷、木脂素等物质,以及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氨基酸。可以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适用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等症。

食谱

编辑

理气血两虚体质,重点以补益气血为主。补益气血的食物有花生、莲藕、黑木耳、鸡肉、猪肉羊肉、海参、桑葚、葡萄、红、桂圆等。下面给大家推荐几例食疗妙方。

1、二米粥

取等量的大米和玉米(约一把的量),将两米放入锅中煮熟食粥即可。此方中用大米配玉米,既能补气,又能补血,是气血双补的特效食疗方。如果在吃粥时,要配一些小菜来调味的话,那么“大葱拌豆腐”是首选。

功效解析:这是一道简易的补血食疗方:五谷都为种子,有生气的功效,都是补气血的佳品。五谷中,大米补中益气、玉米宁心活血、黄豆益气;豆腐多由黄豆制成,有补气的功效;大葱味辛、性温,能通阳活血。所以此款食疗方正是补气血的良方。

2、杞子红枣煲鸡蛋

将枸杞子20克,红枣8枚,鸡蛋2个,一同放入锅中煮,待鸡蛋煮熟后剥去壳,再煮片刻即可,吃蛋饮汤。

功效解析:本方所用枸杞子、红枣是补气养血的上品。所选食材易购买,其功效完全可与价格昂贵的补品相媲比,经常食用此方能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3、羊肉汤

羊肉、枸杞、胡椒粉。

调理方式:将羊肉洗净后切碎,放进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熬煮,等肉煮熟时,加入枸杞继续将羊肉煮至烂熟,接着放入葱、、盐、胡椒粉调味即可。

保健功效:补肾壮阳、养血益精。适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肾虚阳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老年体虚等病症患者

4、山药汤圆

材料:山药、糯米、红糖、胡椒粉。

调理方式:将山药研磨成粉末,放进蒸锅里蒸熟,再加入红糖和胡椒粉做成肉馅。将糯米浸泡片刻,磨成糯米粉,再将山药馅和糯米粉做成汤圆放进锅里煮熟即可。

保健功效:健脾补肾。适用于肾精亏损、脾虚少食等病症患者。

5、双耳汤

材料:黑木耳、银耳冰糖

调理方式:先将木耳和银耳以温水泡发,清洗干净后一起放到蒸碗里,加入适量的水和冰糖,放到蒸笼中蒸熟即可。

保健功效:补肾、滋阴润肺。适用于肺肾阴虚引起的口干舌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气喘及高血压血管硬化、眼底出血等病症患者。

上一篇 味咸

下一篇 虚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