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 编辑

治疗脾虚症的方法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补法之一,治疗脾虚症的方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精气皆仰赖脾的运化能。故脾虚可导致其他脏器的不足,其他脏腑疾病也常影响脾,形成脾虚证。脾虚时,临床上则可表现出纳呆化迟,脘腹胀满,腹泻便溏,倦怠乏肿,肌肉消瘦,以及便血、衄血、妇女月经血症补脾能使脾气健旺,使脾的运化、升清、统血、荣养肌肉、四肢的功能恢复正常。常用的补脾药有人参党参白术、山药、云苓、莲肉等。脾虚证主要有脾气虚和脾阳虚。补脾法的具体运用可分为补脾益气、温补脾阳、益气升阳、益气摄血等治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补脾

所属学科:中医学

应用

编辑

补脾益气 适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证的治法。证见纳呆化迟,大便稀溏,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黄不华,舌淡苔白,脉缓弱等,常用四君子汤治疗。若泻泄为主症,可用参苓白术散治疗。   温补脾阳 适用于治疗脾阳虚证的治法。证见纳少腹胀,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或手足不温,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或肢体水肿,小便不利,妇女可见白带多而清稀,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常用理中丸或小建中汤治疗。肢体水肿,小便不利可用实脾散。妇女白带多而清稀可用完带汤。   益气升阳 适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脾不升清,脾气下陷证的治法。证见头晕目眩,语言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食入则胀,泻泄,或久泄脱肛,或妇女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虚弱,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见升阳)。   益气摄血 适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证的治法。除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一般症状外,还有便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多种出血症。常用归脾汤治疗。   补脾法常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脾阳赖阳的温煦,肾阳虚每导致脾阳虚,脾阳虚日久易损伤肾阳,出现脾肾阳虚,证见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腰膝或少腹冷痛,下利消谷,或五更泻泄(每于黎明时即腹痛腹泻),补脾与补肾合用,温补脾肾,常用四神丸治疗。肝病易影响脾而导致脾虚。如郁脾虚证,除见脾虚的一般症状外,还见有胸胁胀满疼痛,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燥等症,补脾与疏肝合用,常用逍遥散治疗。   

注意事项

编辑

临床注意事项 因风寒外袭,痰浊中阻,水湿内盛,饮食积滞等实邪所致的脘痛,腹泻,水肿,以及因血热或瘀血所致的出血证等,不宜用补脾法。

上一篇 味甘

下一篇 水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