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裂叶荆芥 编辑
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是唇形科、裂叶荆芥属植物。一年生草本。茎高0.3-1米,四棱形,多分枝,被灰白色疏短柔毛,茎下部的节及小枝基部通常微红色。叶通常为指状三裂,大小不等,长1-3.5厘米,宽1.5-2.5厘米。花序为多数轮伞花序组成的顶生穗状花序,长2-13厘米。花冠青紫色,长约4.5毫米,外被疏柔毛,内面无毛。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约1.5毫米,径约0.7毫米,褐色,有小点。花期7-9月,果期在9月以后。
分布于中国和朝鲜;在中国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城口、南川)、贵州诸省均有野生,浙江、江苏、福建和云南等省均有栽培;生长于海拔540-2700米的山坡路边或山谷、林缘。
全草及花穗为常用中药,多用于发表,可治风寒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月经过多、小儿发热抽搐、疔疮疥癣、风火赤眼、风火牙痛、湿疹、荨麻疹以及皮肤瘙痒。又全草富含芳香油,可提制芳香油。
(概述图参考来源:)
中文名:裂叶荆芥
拉丁学名: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Briq.
别名:荆芥、小茴香、假苏、四棱杆蒿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唇形目
科:唇形科
属:裂叶荆芥属
种:裂叶荆芥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国和朝鲜;在中国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城口、南川)、贵州诸省均有野生,浙江、江苏、福建和云南等省均有栽培。
命名者及年代:(Benth.)Briq.,1895
种子采集:裂叶荆芥采用种子繁殖。选择生长健壮、穗多而密、无病虫害的植株采种,于10月植株呈红色、种子呈深褐色或棕色时,将果穗剪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装入布袋贮藏。
播种方法: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于9-10月,以春播为好。在整好的高畦上,按行距25厘米左右开横沟条播,沟深5厘米左右。将种子拌上草木灰,均匀地播入沟内,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好选小雨后、土壤松软时播种。若遇干旱天气,应先浇水后播种。每亩用种量500克左右。播种后约10天左右出苗。
选地
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前茬作物收获后,施腐熟厩肥或堆肥30000-37500千克/公顷,深翻25厘米,耙细整平,并做宽120厘米的高畦。
移栽
为了保证出苗的质量,也可采用先育苗再移栽到大田中。育苗时先浇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将种子拌草木灰,均匀地撒入畦面。播后进行镇压,使种子与表土密切接触,然后盖草,保温保湿,以利出苗。出苗后揭去盖草,浇水除草,苗大后间苗。每亩用种量1千克左右。当苗高15厘米以上时移栽。根据土壤墒情,若土壤较干,可在移栽前1天灌水湿润苗床。移栽时在畦面上按株行距10厘米×20厘米挖穴,每穴栽入大苗2-3株或小苗3-4株,栽后覆土,将根部压紧,浇1次透水。
抚育
中耕除草:直播一般每年中耕除草3次。第一次结合间苗中耕除草,宜浅松表土,拔除杂草;第二次于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第三次结合定苗进行,封行后不再中耕除草。育苗移栽大田后的裂叶荆芥中耕除草2次,分别于幼苗成活后及苗高30厘米左时进行。
追肥:每次中耕除草后进行。第1次每亩追施人、畜粪水1000-1500千克,第2次1500-2000千克,第3次重施1次冬肥;除人、畜粪外,可施入50千克复合肥,开沟施于株间,施后覆土。
排灌水:苗期需水量较大,遇干旱需及时灌水,成株后节制用水。裂叶荆芥怕涝,雨季要适时排水、防涝。
病害
危害症状:裂叶荆芥病害主要有立枯病、茎枯病和黑斑病。立枯病发病初期植株茎基部变褐,后收缩、腐烂、倒苗。茎枯病侵害茎、叶和花穗,茎秆受害后出现水浸状病斑,后向周围扩展,形成绕茎枯斑,致使上部枝叶萎蔫,逐渐黄枯而死;叶片发病后,似开水烫伤状,叶柄为水渍状病斑;花穗发病呈黄褐色,不能开花。黑斑病侵害叶片,产生不规则形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叶片变黑色枯死,茎部发病呈褐色、变细,后下垂、折倒。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发现茎枯病病株应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2%青霉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防治。
虫害
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蝼蛄、银纹夜蛾等。防治方法:栽植前用50%辛硫磷乳油22.5千克/公顷配成毒土进行土壤处理,地老虎和银纹夜蛾发生期喷BT乳剂、25%灭幼脲胶悬剂800倍液防治,早期最好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