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编辑

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其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叶柄细圆柱形;伞形花序生于枝侧,卵形,厚纸质至革质,总花梗粗壮,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梗纤细;核果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山茱萸产中国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省,现日本也有分布。山茱萸是阳性树种,抗寒性强,可耐短暂的低温,生长良好,较耐阴,但又喜充足的光照,宜栽于排良好、富含有机质、肥沃的沙壤土中。山茱萸一般采用播种、扦插、嫁接法繁殖

山茱萸有补益、收敛固涩的效,既能益肾精,又可助肾阳。山茱萸先开花后萌叶,秋季红果累累,绯红欲滴,可在庭园、花坛内单植或片植,景观效果十分美丽。盆栽观果可达3个月之久,在花卉市场十分畅销。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山茱萸

拉丁学名:CornusofficinalisSieb.etZucc.

别名:山萸肉、肉、鸡足、萸肉、药枣、天木籽、实枣儿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

纲:木兰纲

目:山茱萸目

科:山茱萸科

属:山茱萸属

种:山茱萸

分布区域:中国、朝鲜、日本

命名者及年代:Sieb.etZucc.,1835

形态特征

编辑

危害症状绿腿腹露蝗(蝗虫)咬食叶片,甚至吃光叶片,仅剩下叶脉,影响植株的生长。6-7月份为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

⑴春秋除草沤肥,杀灭块;

⑵1-2龄若虫集中为害时,进行人工捕杀,⑶在早晨趁有露水时,喷5%的敌百虫粉剂,用为22.5-37.5千克/小时平方米。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

果肉内含有16种氨基酸,另外,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另外,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皂甙原多糖苹果酸、酒石酸、酚类、树脂、鞣质和维生素A、C等成分。其味酸涩,具有滋补、健、利尿、补肝肾,益气血等功效。主治血高、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萎遗精月经等症。

山茱萸的成熟干燥果实,去核后即为名贵药材山肉。果肉入药,为收敛性补血剂及强壮剂;可健胃、补肝肾、治贫血腰痛神经脏衰弱等症。其性味酸涩、入肝、肾经。酸涩收敛,有滋肝补肾、固肾涩精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眩晕耳鸣之症。

茱萸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功能成分,明代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医家应用山茱萸的经验,把山茱萸列为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和强身之药。

经济

以山茱萸为原料的绿色保健食品开发,可加工成饮料、果酱、蜜饯及罐头等多种食品。

观赏

山茱萸山茱萸

山茱萸先开花后萌叶,秋季红果累累,绯红欲滴,艳丽悦目,为秋冬季观果佳品,应用于园林绿化很受欢迎,可在庭园、花坛内单植或片植,景观效果十分美丽。盆栽观果可达3个月之久,在花卉市场十分畅销。

保护级别

编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植物文化

编辑

山茱萸这个名称最早出于《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