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鸭跖草 编辑
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是鸭跖草科鸭跖草属的—年生披散草本植物。鸭跖草的茎匍匐生根,多分枝;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萼片膜质,花瓣深蓝色;蒴果椭圆形;种子棕黄色,一端平截,腹面平,有不规则窝孔;花期7-9月,果期8-10月;因草叶子的形状长得像鸭脚掌,“跖”的本义为指脚掌,故名鸭跖草。
鸭跖草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以东各地,在越南、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也有分布。鸭跖草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耐旱性强,土壤略微湿即可生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弱光,忌阳光曝晒。鸭跖草通过播种、扦插、分株繁殖。
《本草拾遗》记载,鸭跖草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鸭跖草的花蓝色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鸭跖草的花语和象征意义为希望和理想。
中文名:鸭跖草
拉丁学名:CommelinacommunisL.
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叶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鸭跖草目
科:鸭跖草科
属:鸭跖草属
种:鸭跖草
分布区域: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以东各省区;东北亚、北美及中南半岛。
①防治感冒
取鸭跖草1~2两(鲜草2~4两),水煎2次分服。治疗130例,有效(1~3天内体温降到正常)109例,无效(4天以上退热)21例。预防以片剂(每片含干生药10.3克)内服,每日3次,每次2片;或用冲剂每日一包(含干草2两),开水冲服;亦可用煎剂内服。均连服4天。结果290人中无1例发病;而对照组(未服药)371人中,则有23人发病。
取鸭跖草每天2两,煎服。观察5例,平均退热及腮腺消肿时间为2.8天,头痛消失为1.4天,呕吐停止1.2天,平均住院4.6天。
③治疗麦粒肿
取洗净的鲜鸭跖草茎1枝(或1段),用手挟持呈45度角置于酒精灯上燃烧上段,即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随即将沸出的液体滴于脸结膜及睑缘(麦粒肿之局部肿胀处及周围),脸皮表面也可趁热涂之。滴药前结膜囊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涂药后患者有舒适感,无需冲洗或作任何其他处理。共治61例,痊愈49例,好转7例。有的第1天见效,第2天痊愈。
性状鉴别法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方形或长方形,散有多数草酸钙小针晶,长7-12μm;气孔略突起于表皮,副卫细胞平列4胞型。
理化鉴别法
(1)取本品粗粉2g,加水30ml,煮沸30min,滤过。取滤液2ml,加0.2%茚三酮乙醇液2-3滴,置沸水浴中加热5min,溶液显蓝色。(2)取上述水提取液20ml,水浴浓缩至干,加8ml甲醇溶解,滤过。取滤液2ml,加浓盐酸数滴,再加镁粉少量,溶液变红色。另取2ml,加浓盐酸数滴,再加镁粉少量,溶液变红色。另取2ml加1%三氯化铝甲醇溶液数滴,溶液显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