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雷丸 编辑

药名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白雷丸所属腐生菌类,野生于竹林下,生长于竹根上或老竹兜下。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雷矢,雷实,竹苓,白雷丸,竹苓芝,木连子,雷公丸。

中文学名:白雷丸

界:真菌

分布区域: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

别名

编辑

:雷矢,雷实,竹苓,白雷丸,竹苓芝,木连子,雷公丸。

来源

编辑

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lapidescensSchroet.的干燥菌核。

原植物

编辑

腐生菌类,菌核通常为不规则球形、卵状或块状,直径0.8~3.5厘米,罕达4厘米,表面褐色、黑褐色以至黑色,具细密皱纹,内部白色至蜡白色,略带粘性。子实体不易见到。

生境分布

编辑

野生于竹林下,生长于竹根上或老竹兜下。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产于甘肃、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地。

药材性材

编辑

菌核呈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直径1~3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略隆起的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似粉状或颗粒状,常有黄棕色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

采收加工

编辑

秋季采挖拣净杂质,去净泥沙,晒干或炕干。

化学成分

编辑

蛋白类:雷丸素;其它:雷丸S-4002,、铝、镁等无机元素。

药理作用

编辑

驱杀绦虫、滴虫、蛔虫、钩虫;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

性味归经

编辑

微苦,寒。归、大肠经。

功能主治

编辑

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量用法

编辑

15~21克,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服;一次5~7克,饭后用温开调服,一日3次,连服3天。

上一篇 北豆根

下一篇 内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