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厥冷 编辑

中医术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证名。手足厥冷指手足冷至肘膝的症象,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有寒热之分:寒证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等,治宜回阳救逆,祛寒,方用四逆汤、大乌头煎等方;热证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证,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手足厥冷

出处:《金匮要略

类别: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指手足冷至肘膝的症象

解读

编辑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

伤寒溯源集》卷九:“论中或云厥,或云厥逆,或云四逆,或云厥冷,或曰手足寒,或曰手足厥寒,皆指手足厥冷而言也。”

手足厥冷,又称厥逆,是指四肢由手足冷至肘、膝的症状。一般冷至腕、踝的称手足厥冷;冷至肘、膝的称手足厥逆。手足厥冷轻者称手足清冷、手足不温。

手足厥冷,在《内经》中称“寒厥”、“四逆”。厥逆与厥则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手足厥冷:二是指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厥证:三是指六经不和的证候。至《伤寒论》问世,始有手足厥冷症名。与手足厥冷同义的还有手足逆冷、手足厥逆、手足厥寒、四逆厥、厥冷、手足寒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这是张仲景对于手足厥冷发生机理的概括。后世医家对于手足厥冷的认识都是根据《伤寒论》的论述而对手足厥冷进行辨证的。

中医应用

编辑

1、常见证候

(1)阳虚寒手足厥冷:简称“寒厥”。手足厥冷,甚则厥逆,形寒踡卧,腰膝冷痛,或下利清谷,或骨节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迟。

(2)热极肢厥手足厥冷:简称“热厥”。手足厥冷,无汗高热,面赤烦,口渴引饮,胸腹灼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厚干燥,脉沉数或滑数。

(3)阳气郁阻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兼见胸胁苦满,嗳气不舒,呕吐下利,或腹痛、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苔薄白,脉弦

(4)血寒凝滞手足厥冷:属“寒厥”中的一种。手足厥冷,四肢发凉,形寒身痛,得热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滑润,脉沉细。

(5)痰浊内阻手足厥冷:简称“痰厥”。手足厥冷,胸脘满闷,间痰声漉漉,或呕吐痰涎,饥不欲食,舌苔白腻,脉沉滑有或乍有紧时。

(6)虫扰胆府手足厥冷:简称“蛔厥”。手足厥冷,上腹阵痛,呕吐清或吐蛔,或有烦渴,舌质淡或黯,舌苔薄润,脉沉细或沉弦。

2、鉴别分析

阳虚肾寒手足厥冷:又称“阴厥”。临床有三种容易混淆的证候当分别。一为肾阳衰,阴寒内盛所出现的手足厥冷;一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出现的手足厥冷;还有一种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所出现的手足厥冷。虽然三者的手足厥冷都是由于阳气衰微,不能温运四末所致,但由于阳衰的程度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亦有所异。症见手足厥冷,恶寒踡卧,下利清谷,脉迟,为脾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治宜回阳救逆,方选四逆汤;若兼见身反不恶寒,面色赤,或干呕,或痛者,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格阳证,即里真寒外假热,较之四逆汤证危笃,治宜逐阴回阳通脉,方选通脉四逆汤;若“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服白通汤后,利下不止,肢冷更甚,脉象隐伏不见,并见干呕心烦的,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方选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即在白通汤中加苦寒反佐的猪胆汁、人尿,引阳药入于阴中,使之迅速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这个治疗方法即《内经》“热因寒用”、“甚者从之”之意。

还有一种少阴病阳虚里寒证的手足厥冷,由于阳虚不达四末,寒湿凝滞,故见症为手足发凉,身疼,骨节疼痛,脉沉而不浮,治疗可先用灸法,如灸关元、大椎以助阳消阴,然后用附子汤温阳益气,散寒化湿。

热极肢厥手足厥冷与阳虚肾寒手足厥冷:前者的手足厥冷是由于外邪化热,由表传里,里热过盛,阳气郁闭不能达于四末所形成。《伤寒论》所述的“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即是指此证而言。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冷与通体热象并见(身反恶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大便秘结、脉数有力、苔黄干燥等),与阳虚肾寒手足厥冷的通体一派寒象不同。虽然阳气衰微的格阳证与戴阳证外有热象,但面赤如胭脂,不若热邪内郁的面色赤红,干呕而烦口不渴,不若热邪内郁的口渴引饮;特别是热邪内郁的脉数有力、舌红苔黄燥少津,与格阳证、戴阳证的脉微细、舌白苔薄润迥然有别。因此治疗热极肢厥的手足厥冷,以清热泻火或通府泻下为宜,方选白虎汤或大承气汤。

阳气郁阻手足厥冷与热极肢厥手足厥冷:两者手足厥冷的发生机理都与气机郁阻有关,但前者为正(阳)气郁阻,后者为邪(热)气郁阻,阳气郁阻者为气机不宜,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所致,多见于外感病由表传里的转化阶段。唯手足厥冷而不过肘、膝,由于阳气被郁,疏泄失和,所以会出现胸胁苦满,嗳气不舒,呕吐下利,脉弦等木郁侮土证;热极肢厥者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阶段,热邪越深伏,手足厥冷的程度越甚,具有一派实热症状,故不难与阳气郁阻的手足厥冷区别。对于阳气郁阻手足厥冷的治疗,宜疏郁通阳,宣达气机,方选四逆散治之。

血寒凝滞手足厥冷:乃由素体血虚,感受寒邪,以致血脉运行不利,寒邪凝于四肢而成。辨证要点为素体血虚(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沉细)与外寒侵淫(多发生于冬春季,或逢阴雨天加重)较突出。此证亦属寒厥范畴,但较阳虚肾寒手足厥冷为轻。彼证多见于疾病的危重期,其病在脏,此证与气温突降有明显关系,病在于经;彼证之厥冷虽得温暖而解,此证则得温而见缓;在治疗上,彼证重在回阳,此证重在温经。所以治疗此证,方选当归四逆汤温养血脉,逐寒和营。若内有外寒,兼见少腹冷痛,或干呕、吐涎沫,可加吴茱萸、生、散寒降逆,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痰浊内阻手足厥冷:乃系痰湿素盛,胸阳不得宣发所致。辨证要点为素有胸脘满闷,喉有痰声,口粘,或呕痰沫,舌苔必白腻,手足厥冷常因风寒引动或恼怒而出现,若痰浊上蒙,还会伴有头昏神迷,或狂躁不安等症。若无外因扰动,则常见手足不温,而未至厥冷。治疗宜行气解郁豁痰,方选导痰汤;若伴神迷者,可选瓜蒂散催吐,痰去气畅,则神清厥除。

虫扰胆府手足厥冷:本证由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而致。蛔虫内伏。脾胃虚弱,常有腹部隐痛,手足不温等症。若蛔虫上窜,扰动脾胃,气机阻滞,使中阳不能达于四末,遂见手足厥冷,甚而冷过肘、膝。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冷常随上腹部剧痛而出现,伴有呕吐清水或胆汁,甚而吐蛔,面色发青,身出冷汗,脉沉细或似有似无,其手足厥冷常随腹痛缓解而回温。本证常见于儿童,成人偶或有之。治疗宜温脏安蛔,乌丸治之。

手足厥冷为里证之一。一般分热厥与寒厥两大类,两者相比,寒厥的厥冷程度较重,可由手足延伸到肘、膝,而热厥常不超过腕、踝关节。除厥冷的程度有差异外,其胸腹的热与凉,大便的秘结与下利,脉象的数与微,舌苔的黄与白等。都有明显的不同。

上一篇

下一篇 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