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编辑

毛茛科黄连属植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毛茛科黄连属年生草本。叶具长柄,叶薄革质,卵状五角形,基部形,全裂片具柄,中裂片菱状卵形,羽状深裂,小齿具细刺尖;苞片窄长,羽状分裂;萼片黄绿色,披针形,花瓣线状披针形;果为长椭圆形;2—3月开花,4—7月结果。《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为黄连。

黄连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一般分布在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黄连根浅,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常生活在高山寒湿的林荫下。主要采用种子繁殖,亦可分株繁殖。

《长沙药解》中记载黄连“味苦,性寒,人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泄火除烦”。虚呕恶,虚泄泻五更泻者,均应慎服。黄连无毒,极苦良药。《本草纲目》中位于上品。《珍珠囊》记载“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黄连是常用名贵中药材之一,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药材。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黄连

拉丁学名:CoptischinensisFranch.

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

纲:木兰纲

目:毛茛目

科:毛茛科

属:黄连属

分布区域: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

中国保护级: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植物学史

编辑

适合人群

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

药用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药用毒性

小檗碱的治疗相当安全,副作用也很少,长期服用也未见任何障碍,一次口服小檗碱2.0g或连用黄连粉100g未见任何副作用。在动物试验中,毒性也很轻,给小鼠口服不易致死,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0.01g/kg,亦有测得其半数致死量为0.066g/kg(黄柏或黄连则各为0.52,0.73g/kg)。

猫口服0.1g/kg可引起全身抑制呕吐,于8~10天后死亡,呼吸兴奋转向麻痹,死亡前可发生惊厥。小鼠腹腔注射酸小檗碱的半数致死量为24.3mg/kg。四小檗碱给小鼠灌胃、皮下及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40mg/kg、790mg/kg及100mg/kg。

盐酸小檗碱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4.3mg/kg。小檗碱最严重的毒性为心脏毒性,在临床可出现急性心源性综合征,100mg于葡萄糖溶液中滴注,病人有出现头昏、气急、心律紊乱、循环呼吸吸骤停等,并有死亡病例报道。过敏反应也较多见,小檗碱针剂(0.1%)2~4ml,有出现全身搔痒、荨麻疹、体温升高、心慌、关节疼痛、呼吸迪促、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致血下降出现过敏性休克

药用历史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自古以来即认为四川为主产地,例如《名医别录》上说:“黄连生巫阳及蜀郡大山,二月八月采。”而巫阳及蜀郡均指四川。此外,本草记载在长江以东以及湖南、安徽诸省也产,如唐本草记载:“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即今长江以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著,今澄州(即今湖南澧县)者更胜。”再参阅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澧州黄连”和“宣州(即今安徽宣城)黄连”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黄连附图,特别是后二者可以清晰地鉴定即系黄连属

根状茎为著名中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可治急性结膜炎、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肠胃炎、吐血、痈疖疮疡等症。

根茎含小檗碱(berberine)5.56%~7.25%,黄连碱(coptisine),表小檗碱(epiberberine),小檗红碱(berberrub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木兰花减(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

药物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巨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鸡爪黄连;单枝类圆柱形,长3~6cm,直径2~8m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外皮剥落处显红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

鳞叶组织常脱落。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宽广,有的可见根迹和叶迹维管束;石细胞黄色,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纸管束外韧型,呈断续的环状排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大小不等有数个至数十个或上百个纤维;有的还伴有黄色石细胞。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间有时可见少数单个或成群存在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均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

黄棕色或黄色。

①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或稍延长,直径25~64μm,长约至102μm,壁厚9~28μm,纹孔明显,有的层纹明显。

②木纤维众多,黄色,细长;直径10~13ctn,壁稍厚,木化,纹孔稀疏。

③韧皮纤维鲜黄色,纺锤形或长梭形,长136~185μm,直径25~40μm,壁较厚,纹孔较稀。

④导管主为孔纹和螺纹导管,直径8~20μm。

⑤淀粉粒多为单粒,长圆形、肾形、类球形或卵形,直径1~10μm;复粒少数,由2~4分粒组成。鳞叶表皮细胞绿黄色或黄棕色,略呈长方形,壁微波状弯曲。

理化鉴别

本品折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

取本品粉末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漂白粉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五倍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检查小檗碱)

取本品粉末或切片,加稀盐酸或30%硝酸1滴,片刻后镜检,可见黄色针状结晶簇,加热结晶显红色并消失。(检查小檗碱)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约1g,加甲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过滤,滤液作为样品溶液。另以盐酸小檗碱、盐酸掌叶防己碱、盐酸药根碱及盐酸木兰花碱为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液作为对照溶液。在硅胶薄层板上点样品溶液1~2μm,对照溶液5μl,以氯仿~甲醇~氨(15:4:1)展开,取出,晾干。所得色谱图,在自然光下小檗碱及掌叶防已碱显黄色,药根碱在有氨存在时显红棕色,木兰花碱无色。在紫外光(254μm)下小檗碱和掌叶防已减显亮黄绿色,木兰花减显亮蓝紫色,药根碱显暗斑。

商品规格

味连一等:多聚集成簇,分枝肥壮坚实,间有过桥,长不超过2cm。无不到1.5cm的碎节、残茎、焦枯、杂质、霉变。二等:条较一等瘦小,有过桥。间有碎节、碎渣、焦枯。余同一等品。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 。

植物文化

编辑

相传,很久以前,石柱县黄水坝老山上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陶的医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灾,妻子和两个儿子相继病死,因家境贫寒,无抚养,三女儿也送给了别人家,只留下幺女,父女相依为命。陶医生雇请了一名叫黄连的帮工,替他栽花种草药。黄连心地善良,勤劳憨厚。

没过多久,黄水坝一带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种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属高热烦燥、胸闷呕吐、泄泻瘌疾、肿痛,渐渐地一个个身强力壮的人都失去了劳动能力。懂事的陶家幺女,算是个幸运儿,她没染上这种怪病,还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

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发现一种野草的叶边沿具有针刺状锯齿,长有很多聚伞花序,有黄色的、绿色的,也有黄绿色的,好看极了,顺手拔起这些野草,乍看草根节形似莲珠,或似鸡爪,或似弯曲的过桥杆,她兴奋地带回家种在园子里。

黄连每次给花草上肥浇水,也没忘记给那野草一份。天长日久,野草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

次年夏天,陶医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没回家,其间,陶幺女也卧病在床,厌食不饮,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的几位同乡好友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也没治好陶幺女的病。

黄连心想,陶姑娘在园子里种下开黄绿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来试一试。于是他就将那野草连根拔起,洗干净,连根须叶一起下锅,煮了一会儿夫,他揭开锅盖一看,锅中的野草和汤全都煮成黄色的了。

这时黄连拿起汤勺舀了一碗,正想给幺女送去,突然想到,万一有毒,岂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尝一下,只要自己没被毒死,就让陶姑娘喝这汤。他随即一饮而尽,只是觉得味道好苦。

隔了两个时辰,黄连见自己还活着,手脚都动得,话说得,耳听得,眼见得,方信这野草无毒,这才端一碗让陶幺女服下,说来也怪,陶幺女喝下这野草汤,病竟然就好了,她对黄连说:“这是一味好药,就是太苦了。”此时,已暗恋陶幺女许久的黄连听后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