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齿凤尾蕨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刺齿凤尾蕨,中药材“刺齿凤尾蕨”。别名:半边双、半边旗。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950m的阔叶林中或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地。原形态:陆生年生蕨类植物,植株高3080cm。根茎短而横生,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草质,密生,二型;营养叶柄栗色至栗褐色,长812cm,3……

拼音注音

编辑
Cì Chǐ Fènɡ Wěi Jué

别名

编辑

半边双、半边旗

英文名

编辑
all-grass of Disparate Brake

出处

编辑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刺齿凤尾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dispar Kunz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950m的阔叶林中或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编辑

陆生多年生蕨类植物,植株高30-80cm。根茎短而横生,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草质,密生,二型;营养叶柄栗色至栗褐色,长8-12cm,3-4棱,光滑,仅在基部有棕色线形鳞片,叶轴及羽轴两侧隆起的狭边上有短轴;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cm,宽6-15cm,先端尾状,二回单数深羽裂或二回半边深羽裂;侧生羽片4-6对,柄极短,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或三角形,基部偏斜,先端尾状,羽裂几达羽轴,第1对最大,长5-8cm,宽2-3cm;裂片4-9枚,长圆形或狭长圆形,仅营养叶顶部有刺尖锯齿;侧脉分叉,小脉伸于锯齿内。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而较长,叶片狭卵形;侧生羽片5-7对,裂片先端渐尖。孢子囊群线形,生于羽片边缘的小脉上,仅顶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灰绿色,全缘。

化学成分

编辑

含异蕨甙(isopteroside)C,对映-11α-羟基-15-代-贝壳杉-16-烯-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R-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laurane-19,6β-olide),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kaur-16-en-19-,6β-olide),还含刺齿凤尾蕨甙[glycoside(pteris dispar)]A、B、C。

归经

编辑

;大肠经

性味

编辑

苦;涩;凉

功能主治

编辑

清热解毒;祛瘀凉血。主痢疾;泄泻;痄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捣敷。

各家论述

编辑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涩,性凉。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祛淤活血的功能。用于肠炎、痢疾、腮腺炎、风湿、疮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等症。广西民间用根止血。据云,效果近似云南白药。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

上一篇 刺黄连

下一篇 刺龙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