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蝮 编辑

爬行纲动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尖吻蝮又称五步蛇,是蛇亚目蝰蛇科的爬行动物,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体形粗壮,头大呈三角形;吻端较长而尖,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背正中有方形大斑块,尾短而细,末端鳞片侧扁而尖长;雄性尾部较长,尾基部较粗,向后逐渐变细;雌性尾部较短,向后骤然变细尖。因尖呈三角形,似犁头状,体似蝮蛇,故名。

尖吻蝮是中国特有剧毒蛇,分布于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台湾、安徽、浙江地。尖吻蝮是陆栖型蛇类,栖息于海拔200米山丘到1400米的高山岩缝中或杂草丛中,深山沟边最;行动迟缓,白天、夜晚均出来活动。尖吻蝮夜间见到火光,会跃进式主动攻击;雌蛇有护卵习性。尖吻蝮常以鼠、蛙、蜥蜴、鸟类为食。尖吻蝮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每年交配2次(4-5月、9-10月),8-9月产卵, 产卵11-17枚;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寿命为13年。

由于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栖息环境逐渐恶化,加之近年来人为大捕杀,尖吻蝮的种群数量已日渐减少;为保护和发展这一珍贵的药用动物,中国开展了人工养殖的研究工作。尖吻蝮的毒素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具有强烈出血性。被尖吻蝮咬伤后,主要表现为出血不止,一般迫包扎无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在野外遇到后应远远避开。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尖吻蝮

拉丁学名:Deinagkistrodonacutus

别名:七步蛇、百步蛇、五步蛇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行纲

目:蛇目

科:蝰蛇科

属:尖吻蝮属

种:尖吻蝮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新蛇亚目

亚纲:双孔亚纲,鳞龙次亚纲

亚科:蝮亚科

分布区域:亚洲

保护级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物种学史

编辑

分群饲养

尖吻蝮为肉食动物,有相互残杀的恶习。在人工饲养时,应将大小不同的蛇分开饲养。非繁殖期雌雄两性蛇最好分群饲养,特别是怀卵母蛇应单独饲养,以减少干扰因素而利于卵泡的良好发育。身体瘦弱及患病的蛇也需隔离饲养。因此,应注意观察蛇的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及时分群。

清洁卫生

养蛇场应经常保持清洁卫生,以防疾病流行。蛇园、蛇窝应每星期打扫1—2次,及时清除蛇窝内的粪便,尤其是夏、秋两季,蛇的吃食量大,咬死、吐出的食物残渣、小动物尸体和粪便都比较多,更应勤打扫。蛇窝内的土要定期更换与消毒。水池内的水要保持清洁。

夏季管理

尖吻蝮不耐高温,温度超过35℃时,必须在蛇场内架设荫棚。荫棚不宜离围墙太近,以免蛇爬棚越墙逃走。酷热天可用自来水喷洒蛇场降温。蛇场内过高的灌木应及时修剪,防止蛇攀缘外逃。

主要品种

编辑

“尖吻蝮”各地区别名极多,又称“五步倒”、“岩头斑”,白花蛇(湖南、江西、浙江)、祁蛇(药材名,江西、安徽、湖南、浙江)、五步蛇(浙江)、五步龙(安徽、江西)、百步蛇(广西、湖南、江西、台湾)、五棒蛇、岩蛟(重庆),翻身花(湖南、江西)、棋盘蛇、棋盘格、盘蛇、袈裟蛇(闽北)、翘鼻蛇(湖南、江西、浙江)、犁头蛇、三天两天病(湖南、江西)、翘鼻蛇(贵州雷山)、犁头匠(贵州兴义)、放丝蛇(浙江)、等鸟“音:灯吊”扑(浙江)、聋婆蛇(广西)、瞎子蛇(江西)、懒蛇(江西)。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中国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中国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

主要威胁

尖吻蝮由于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栖息环境逐渐恶化,加之近年来人为大量捕杀,尖吻蝮的种群数量已日渐减少。

种群现状

根据各省产区历年收购尖吻蝮蛇干的数量及重点产区抽样调查,中国尚有野生状态尖吻蝮一千万条。蛇园人工饲养的约一万条。

保护措施

为保护和发展这一珍贵的药用动物,中国开展了人工养殖的研究工作。

主要价值

编辑

观赏价值

观赏蛇类活动为主的景点。景点内设有蛇园、蛇展廊、蛇味馆、蛇艺表演厅等以蛇为对象的各种消闲设施。闯蛇园与蛇共处一园,有惊无险。观斗蛇,看人蛇共眠、人蛇共舞、人蛇同游、人蛇亲吻是蛇艺表演的特色项目,会记忆深刻。

药用价值

尖吻蝮是传统的名贵药材。蛇干性温,味甘、咸,入经,有小毒,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止痉、止痒、攻毒等效。蛇毒汁剂可提取某些稀有类,还可以治疗高血压胃癌等症;蛇胆具有行气祛痰、明目益肝等作用

功能主治: 全体有祛风、活络、定惊的功能;主治风湿瘫痪、骨节疼痛、麻风、疥癣、惊风抽搐破伤风、杨疮、瘰疬恶疮等。头有泻火解毒的功能;主治白癫风、癞疮。眼睛有疏风定惊的功能。

用法用量全体内服,煎汤,3—4.5克,浸酒、熬膏或入丸、散。头:内服,研末人丸、散。眼睛:内服,1只为末,竹沥调少许灌之。

选方

中风伤酒、半身不遂、口目喁斜、肢体麻木、麻风、顽癣、皮肤瘙痒:尖吻蝮1条,羌活60克,当归60克,天麻60克,秦艽60克,五加皮60克,防风30克,独活30克,白芷30克,升麻20克,赤芍20克,白酒2000克。浸泡2周,每日服2次,每次服10毫升

伤风、小儿急慢惊风:尖吻蝮、乌梢蛇各3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每次服0.9克。

口疮:尖吻蝮干研末,每日服1—2次,每次服5—10克,乳汁调服。

小儿麻痹症的恢复期:尖吻蝮干研末,清酒送服,每日服2次,每次服5克。

尖吻蝮系一种剧毒蛇,相传被这种蛇咬后不出五步就会昏倒,所以又称“五步倒”,五步蛇的药用价值盛传已久,但将五步蛇作为主药,专门针对风湿类风湿药用研究尚属首次。专家认为:五步蛇蛇毒具有祛风除湿、抗凝抗栓、去除纤维蛋白元、降低血液粘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的作用,干蛇毒价值出口价每克达1465美元,五步蛇毒的药用价值主要应用在风湿疾病的治疗和研究课目当中。

尖吻蝮的蛇肉、蛇毒、蛇血、蛇粉、蛇干、蛇鞭等入药,对几十类疾病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中五步蛇泡酒,对风湿、类风湿效果相当显著。

食用价值

尖吻蝮尖吻蝮

尖吻蝮味甘咸,性温。蛇肉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并有镇痉、止痒之功能,能治风湿性关节酸痛、四肢麻骨神经痛、风瘫疠风、遍身疥癣、黄癣、皮肤瘙痒、恶疮疥癣、小儿惊风、口疮等疾。

蕲蛇窖酒,色清澄,味清润而芳香,具有祛风、活络、舒筋活血、祛寒湿、强壮滋补和治疗跌打损伤等功效,是治疗麻风病的特效药。《鸡肋编》:“以轻小者为佳,四两者可值十千足。”又说:“夏月食盖盆子者,治疾犹有功。”

动物趣闻

编辑

毒液毒性

尖吻蝮尖吻蝮

尖吻蝮系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质白花,故又名白花蛇,还因为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所以还名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尾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

尖吻蝮虽毒,却是中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贵药材。关于它的习性和药用价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说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宋庄绰《鸡肋编》载“白花蛇”条云:“今医家所用,惟取蕲州蕲阳镇山中者。去镇五六里有灵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极难得。得之者以充贡。洞内外财产,虽枯两目犹明;至黄梅诸县虽邻境,枯则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县又与黄梅为邻,间亦有之,枯则两目皆不明矣。”明大医药学家时珍曾几次上蕲州龙峰山,目睹五步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况,根据实地观察,写了《白花蛇传》。他还在《本草纲目》中,对五步蛇的形态、习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据他说:真正的蕲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背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涤其腹。”《尔雅·翼柴》亦有类似记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如生舒、蕲两界间者,则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

上一篇 心音

下一篇 Q-T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