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 编辑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是一种进行缓慢的、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病变。病理变化为血管壁的阶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阻塞,导致肢体缺血,引起疼痛和肢端坏疽。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病变多在下肢。好发于20-40岁的男性。属于中医“脱疽”范畴。
本病病因不明,其诱发因素与吸烟、骤冷、外伤等有密切关系。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初期行走时小腿酸胀,停下休息几分钟再能行走,称为间歇性跛行。小腿处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如不治疗,病变逐渐加重,可产生溃疡或坏疽。体格检查有肢体皮温降低,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1.疼痛:(1)间歇性跛行:当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发生胀痛或抽痛,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迅速缓解,再行走后疼痛又复出现,这种症状称为间歇性跛行。
(2)静息痛:患肢处于休息状态疼痛经久不息。其痛剧烈,夜间尤甚,患肢抬高时加重,下垂时减轻。
2.感觉异常:患肢发凉或灼热、发痒、针刺、酸胀、麻木等感觉,甚或有大小不等的感觉完全丧失区。
3.营养障碍:患肢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少汗或无汗、汗毛脱落、趾(指)变细、趾(指)甲增厚或薄脆变形、肢体肌肉松弛、萎缩;肢端溃疡或坏死,伴患肢肿胀,皮色暗红或紫暗。
4.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游走性浅静脉炎:约40%的患者在发病前或过程中,在小腿或足部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年龄20—40岁青壮年男性。
2、有漫长的持续数年的病程。早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以后静息痛逐渐加重,严重时发生溃疡或坏疽。
3、患肢皮肤苍白、潮红、紫红或青紫。
4、足部和小腿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5、患肢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甚至累及腘动脉,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侵犯上肢者,尺动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1、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病:其特点是男女都可发病,年龄多在45—40岁以上,不一定有吸烟嗜好。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有硬化表现,如冠状动脉,肾动脉、眼底动脉,颞浅动脉等。在大血管部位可能闻及血流杂音,但无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表现。病变位于下肢较大动脉,多数是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其次是胫后动脉,很少侵犯上肢动脉。血液学检查显示血胆固醇、甘油三脂浓度升高。X线检查可显示动脉有钙化斑点;动脉造影显示管腔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如虫蚀样。阻塞远段动脉可经侧支血管而显影,呈显著扭曲现象。病理检查中动脉中层和内膜均有变性,静脉未受累。
2、雷诺综合征:其特点有,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发病部位在上肢的手指比下肢的足趾多见而且对称性侵犯病;桡动脉、尺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3、糖尿病性坏疽:肢体出现坏疽时,都应联系到糖尿病的可能性。由糖尿病造成的坏疽,都有繁渴,善饥和多尿等糖尿病史,尿糖阳性,血糖增高。坏疽疮面常呈湿性肿胀。
4、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本病主要侵犯中,小动脉;肢体可出现类似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的缺血症状。其特点是:病变广泛,常累及肾、心脏、胃肠道等动脉;出现皮下结节循动脉行经而犯病;化验检查呈高球蛋白血症;活动组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5、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可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与原发性类型几乎完全相同,只有等到前者出现动脉功能不全时,才能鉴别。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的处理包括:急救止血及手术治疗两个方面,基本原则如下:
1.急救止血方法有下列几种:创口垫以纱布,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创伤近端用止血带或空气止血带压迫止血,必须注意记录时间;损伤血管暴露于创口时可用血管钳钳夹止血。
2.手术处理手术的基本原则包括:止血清创,处理损伤血管。
(1)止血清创:用无损伤血管钳钳夹,或经血管断端插入Foeany导管并充盈球囊阻断血流。然后修剪已损伤且无活力的血管壁,清除血管腔内的血栓。
(2)处理损伤血管:由于主干动、静脉结扎后,可能造成远端缺血或静脉回流障碍的后果,在病情和技术条件允许时,应积极争取修复。对于非主干动、静脉损伤,或病人处于严重休克,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不可能耐受血管重建术等情况下,可结扎损伤的血管。肢体的浅表静脉,膝或肘远侧动、静脉中某一支,颈外动、静脉和颈内静脉,髂内动、静脉等.结扎后不致造成不良后果。
损伤血管重建的方法:
(1)侧壁缝合术,适用于创缘整齐的血管裂伤;
(2)补片移植术,直接缝合可能造成管腔狭窄的,应取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补片植入裂口扩大管腔;
(3)端端吻合术,适用于经清创后血管缺损在2cm以内者;
(4)血管移植术,清创处理后血管缺损较长的,可植入自体静脉的或人工血管。但在严重污染的创伤,应尽可能取用自体静脉。合并骨折时,如肢体处于严重缺血,宜先修复损伤血管;如果骨折极不稳定且无明显缺血症状时,则可先作骨骼的整复固定。术后观察及处理术后应严密观察血供情况,利用超声多普勒定期检测,可查出重建的血管是否通畅,如发现吻合口狭窄或远端血管阻塞,需立即予纠正。如出现肢体剧痛、明显肿胀,以及感觉和运动障碍,且有无法解释的发热和心率加快,提示肌间隔高压,应立即作深筋膜切开减压。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每隔24—48小时观察创面,一旦发生感染,应早期引流,清除坏死组织。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属于祖国传统医学“血瘀证”和“脱疽”范畴。由于其病程长,痛苦大,致残率高,因此在治疗和护理上都非常棘手。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合理的调护,可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疗程,早日康复。近二年我们运用中医辨证施护,采用中药熏蒸、浴足、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情志护理
告诫病人要树立乐观的态度,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忧郁悲愤,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尤其是毒热证患者,在入院前多由于剧烈疼痛或长期疾病折磨,使其陷入极端痛苦状况,造成精神上的极大负担,此时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态度和蔼,关心体贴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有关护理问题,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饮食护理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指导饮食护理,体现药物与食疗的有机结合,患者由于肢体疼痛而睡眠不足,食欲下降,加之肢端溃烂坏死、发烧,身体消耗量很大,膳食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及高维生素类为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尤以绿菜、海带、海蛰、紫菜、木耳、洋葱、大蒜等对本病有益。中医认为膏粱厚味、辛辣煎炸之品,易损伤脾胃,使之运化失常,加速病情发展。因此忌食辣椒、胡椒、酒类、肥肉、动物油、动物内脏、奶油、巧克力等食物。
患肢护理
患肢应防寒保暖,避免损伤皮肤,勿穿过紧鞋袜,避免患肢受压,患肢抬高20~-0度,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有破溃者注意无菌换药,预防感染。
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以绝生痰之源。
2.在缓解期,药膳疗法通常以补益肺、脾、肾为主,不宜进食鲤鱼、虾、蟹、生鸡等“发物”。
3.在急性感染期,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应戒辛辣、燥热之品。饮食疗法应结合辨治情况运用。
不同患者饮食禁忌:
(1)血瘀阻络型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肤苍白,持续胀痛,无溃疡),可进食生姜羊肉汤、鸭、鹿血、山碴、桂枝、桂圆肉;忌生冷。
(2)热毒伤络型病人(反复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趾端可发生坏疽及溃疡)宜食清热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梨、西瓜、马齿觅等。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或用荷叶、竹叶、鲜车前煎汤代水。
(3)气血两虚型患者(形体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缩,皮肤枯皱脱屑,创面经久不愈)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炖牛肉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