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 编辑
中文名:人体
外文名:humanbody
拼音:réntǐ
类别:词汇
基本解释:
人的身体
出处:
《后汉书·方术传·华佗》:“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南朝 梁沈约《难范缜<神灭论>》:“又云,人体是一,故神不得二。”
皮肤
人体表面是皮肤,对全身皮肤进行保养看起来就显得年轻,皮肤里面有肌肉和骨骼。在头部和躯干部,由皮肤、肌肉和骨骼围成为两个大的腔:颅腔和体腔,颅腔和脊柱里的椎管相通,颅腔内有脑,与椎管中的脊髓相连;体腔又由膈分为上下两个腔:上面的叫胸腔,内有心、肺等器官;下面的叫腹腔,腹腔的最下部(即骨盆内的部分)又叫盆腔,腹腔内有胃、肠、肝、肾等器官,盆腔内有膀胱和直肠,女性还有卵巢、子宫等器官。
骨骼结构是人体构造的关键,在外形上决定着人体比例的长短、体形的大小以及各肢体的生长形状。人体约有206块骨,组成人体的支架。
身体结构
人体由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无机物主要为钠、钾、磷和水等;有机物主要为糖类、脂类、蛋白质与核酸等。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
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具有高度的感应性和传导性。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树突较短,像树枝一样分支,其功能是将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较长,其末端为神经末梢,其功能是将冲动由胞体向外传出。
肌组织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有收缩的功能。肌组织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类。
结缔组织由细胞、细胞间质和纤维构成。其特点是细胞分布松散,细胞间质较多。结缔组织主要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骨、血液和淋巴等等。它们分别具有支持、联结、营养、防卫、修复等功能。。
理论
自然界中,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积聚在人体的四大空间部分:胸腔(膈膜以上);小腹腔(膈膜以下,脐以上);腹腔(脐以下),以及脊椎以内,从颈部到尾椎的所谓“太阳区”空间
(后背内侧大空间),统称为三焦和后(外)焦空间。能量在此四空间中混合、撞击、化合并产生新的能量,其运动、变化、积聚和形成之能量场的浓度以及其它性质、状况,直接反映和影响到各脏腑各机体部分的性能、病变,因而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和研究中,他发现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人体绘画规律:标准人体的比例为头是身高的1/8,肩宽是身高的1/4,平伸两臂的宽度等于身长,两腋的宽度与臀部宽度相等,乳房与肩胛下角在同一水平上,大腿正面厚度等于脸的厚度,跪下的高度减少1/4。达·芬奇认为,人体凡符合上述比例,就是美的。这一人体比例规律在今天仍被认为是十分有价值的。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称也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体的形体构造和布局,在外部形态上都是左右对称的。比如面部,以鼻梁为中线,眉、眼、颧、耳都是左右各一,两侧的嘴角和牙齿也都是对称的。身体前以胸骨、背以脊柱为中线,左右乳房、肩及四肢均属对称。倘若这种对称受到破坏,就不能给人以美感。因此,修复对称是人体美容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对称也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是绝对的。人体各部分假如真的绝对对称,那就会反而失去生动的美感。
关于人体美的规律最伟大的发现,是关于“黄金分割定律”的发现。所谓黄金分割定律,是指把一定长度的线条或物体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体之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这部分之比。这个比值是0.618:1。据研究,就人体结构的整体而言,每个部位的分割无一不是遵循黄金分割定律的。如肚脐,这是身体上下部位的黄金分割点:肚脐以上的身体长度与肚脐以下的比值是0.618:1。人体的局部也有3个黄金分割点。一是喉结,它所分割的咽喉至头顶与咽喉至肚脐的距离比也为0.618:1;二是肘关节,它到肩关节与它到中指尖之比还是0.618:1;此外,手的中指长度与手掌长度之比,手掌的宽度与手掌的长度之比,也是0.618:1。牙齿的冠长与冠宽的比值也与黄金分割的比值十分接近。因此,有人提出,如人体符合以上比值,就算得上一个标准的美男子或美女。造型艺术按照黄金分割定律来安排各个部位,确实能给人以和谐的美感。更为有趣的是,人们发现,按照黄金分割定律来安排作息时间,即每天活动15小时,睡眠9小时,是最科学的生活方式。9小时的睡眠既有利于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活动,又有利于机体各系统的协调,从而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这样的时间比例(15:24或9:15)大约是0.618。
正因为黄金分割如此神奇,并在人体中表现得如此充分,因此有人把它视为人的内在审美尺度。按这种观点,任何东西只要符合黄金分割,就一定是美的。例如,我们的各种家具肯定不能都做成正方形,而几乎都要做成有一定长度比的形状,而这个比值一定与0.618接近。电视机的荧屏、电冰箱的开门、门窗的设计等等,无一不是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黄金分割定律。就连舞台上报幕员所出现的位置,也大体上是在舞台全宽的0.618处,观众视觉形象最为美好。在舞台正中出现的效果肯定是不如那种位置的。
黄金分割经过大数学家华罗庚的研究,发现了其中深奥的科学道理。前些年由他推广的“优选法”(又叫0.618法)在科学实验和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许多难题方面,都做出过伟大贡献。而这种科学的奥妙竟然能在人体中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不能不说是神奇大自然的造化。
消化系统:口腔、牙齿、舌头、食管、胃、肠、肝、胆、血液、心脏、血管、骨肉、泌尿。负责食物的摄取和消化,使我们获得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
神经系统:大脑、神经、皮毛、运动、思维。负责处理外部信息,使我们能对外界的刺激有很好地反应,包括学习等重要的活动也是在神经系统完成的;
呼吸系统:鼻腔、气管、肺。气体交换的场所,使人体获得新鲜的氧气;
脉管系统:血管、淋巴系统。负责氧气和营养的运输,废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泄,以及免疫活动;
运动系统:骨骼、肌肉、心脏。负责身体的活动,使我们可以做出各种姿势;
内分泌系统:各种腺体。调解生理活动,使各个器官组织协调运作;
加插一个关于神经的,脑神经是12对。
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共12对,依次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12对脑神经连接着脑的不同部位,并由颅底的孔裂出入颅腔。这些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其中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官。各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不同。按所含主要纤维的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可把脑神经分为三类:一类是感觉神经,包括嗅、视和位听神经;另一类是运动神经,包括动眼、滑车、展、副和舌下神经;第3类是混合神经,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研究证明,在一些感觉性神经内,含有传出纤维。许多运动性神经内,含有传入纤维。脑神经的运动纤维,由脑于内运动神经核发出的轴突构成;感觉纤维是由脑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构成,其中枢突与脑干内的感觉神经元形成突触。1894年以来,先后在除圆口类及鸟类以外的脊椎动物中发现第“0”对脑神经(端神经)。在人类由1—7条神经纤维束组成神经丛,自此发出神经纤维,经筛板的网孔进入鼻腔,主要分布于嗅区上皮的血管和腺体。
百年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亦不短,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在那一段看似固定的岁月中,可做的事情多了许多,我们的生活充实了很多,也精彩了很多。即使时间不着痕迹的从我们身上流淌过去,现代人依然有许多法宝:比如保健品和化妆品,这些把能把我们牢牢地捆绑在青春十字架上的物质,确实是使我们越来越年轻化了。但是,千百年来的生物进化规律岂容一点点外来化学物质所改变有些常识我们必须要清楚的——那就是人体器官的衰老年龄。了解了这些,我们才会不被鲜活的面貌所欺骗,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注重生活质量,形成健康环保的生活习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确认了人体各个部位的衰老年龄。实际上,人体一些部位在我们外表变老之前功能就开始退化,下面就看看我们自己的器官走到哪一步了。
1.皮肤:25岁左右开始老化,随着生成胶原蛋白(充当构建皮肤的支柱)的速度减缓,加上能够让皮肤迅速弹回去的弹性蛋白弹性减小,甚至发生断裂,皮肤在你25岁左右开始自然衰老。女性在这一点上尤为明显。死皮细胞不会很快脱落,生成的新皮细胞的量可能会略微减少,从而带来细纹和褶皱的皮肤。
2.大脑:20岁开始衰老,随着年龄增大,大脑中神经细胞(神经元)的数量逐步减少。出生时神经细胞的数量达到1000亿个左右,但从20岁起开始逐年下降。到了40岁,神经细胞的数量开始以每天1万个的速度递减,从而对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英国神经学家表示,尽管神经细胞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事实上大脑细胞之间缝隙的功能退化对人体造成的冲击最大。大脑细胞末端之间的这些微小缝隙被称为突触,突触的职责是在细胞数量随我们年龄变得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保证信息在细胞之间正常流动。
3.头发:30岁开始脱落,男性通常到30多岁开始脱发。
骨骼开始衰老:35岁
4.儿童骨骼生长速度很快,只要2年就可完全再生。成年人的骨骼完全再生需要10年。25岁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是,35岁骨质开始流失,进入老化过程。骨骼大小和密度的缩减可能会导致身高降低。椎骨中间的骨骼会萎缩或者碎裂。
5.眼睛开始衰老:40岁
老花情况比我们预想中出现得早,一般人从40岁开始就变成了“远视眼”。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肌肉变得越来越无力,眼睛的聚焦能力开始下降。
6.心脏开始衰老:40岁
40岁开始,心脏向全身输送血液的效率大幅降低,这是因为血管逐渐失去弹性,动脉也可能变硬或者变得阻塞,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脂肪在冠状动脉堆积形成。
7.牙齿开始衰老:40岁
人变老的时候,唾液的分泌量会减少。唾液可冲走细菌,唾液减少,牙齿和牙龈更易腐烂。牙周的牙龈组织流失后,牙龈会萎缩,这是40岁以上成年人常见的状况。
8.肾脏开始衰老:50岁
肾脏过滤量从50岁开始减少,肾过滤可将血流中的废物过滤掉,肾过滤量减少的后果是,人失去了夜间憋尿功能,需要多次跑卫生间。75岁老人的肾过滤量是30岁壮年的一半。
9.肠:55岁开始老化
健康的肠可以在有害和“友好”细菌之间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肠内友好细菌的数量在我们步入55岁后开始大幅减少,结果使得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疾病风险增大。随着我们年龄增大,胃、肝、胰腺、小肠的消化液流动开始下降。发生便秘的几率便会增大。
10.肝脏:70岁才会变老
肝脏似乎是体内唯一能挑战老化进程的器官,因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非常强大。如果不饮酒、不吸毒,或者没有患过传染病,那么一个70岁捐赠人的肝也可以移植给20岁的年轻人。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所以,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症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膝冷痛、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亦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胱: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胱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胱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滞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19世纪中叶,出现的进化论和内环境恒定概念、以及20世纪上叶提出的稳衡概念,使我们对人体有了明晰的理解;生物进化初期的单细胞生物,主要在原始海洋中生活。那里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和营养素浓度,基本保持在适宜生存的范围内。以后出现的多细胞生物,也在体内保持了一个与原始海洋相近的内环境。内部细胞,都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细胞外液(内环境)中,只有界面细胞才半对外界。再后的进化,进一步提高了这个内环境的稳定程度。于是,生物得以登陆、甚至栖居干旱地区。两栖类和爬虫类的体温还随环境而变,到寒季要冬眠,但鸟类和哺乳类,身体开始保持恒温,这使它们能以逐渐征服了高寒地区。
与其他多细胞生物一样,人体的内环境(milieu in-térieur),是体内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是相对于体外环境而言。内环境中一些重要理化因子,经常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内环境恒定)。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程度大于其他生物,例如温度、酸碱度(pH)、渗透压、钙和钾等离子浓度,都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营养成分如氧、葡萄糖、氨基酸和维生素浓度不少于一定数值,而废物如尿素不超过某个数值;重要调节因子(如激素)的水平,适应机体发育和生理的需要;防御细胞和免疫球蛋白,也能应付常见的感染。这一切出现异常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像脑细胞这样代谢率高、而又缺乏营养储备的组织,离不得氧和葡萄糖的稳定供应,短时的缺乏就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这个稳定状态,是依靠一套稳衡机制来取得的。稳衡(homeostasis)一词,原指机体维持生理稳态的现象、及借以实现这个稳态的自动调节过程。这种稳态是动态平衡的结果。例如体温决定于两个相反的过程:产热和散热。在基础状态下,许多生命过程都产热,如细胞膜上的纳钾泵、平滑肌收缩和肠道主动吸收营养素的过程。在运动时,骨骼肌产生的热成为体热的主要成分。散热主要通过体表;体表血管扩张有利核心热量外散。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而无法通过辐射和对流散热时,蒸发散热(如出汗和呼吸)就成为唯一的方法。这两个过程等速时,体温稳定在一个平衡点上。在人类,这个平衡点在37℃上下,可能因为人体酶系在这个温度。
肺大部血管与心脏接近等高,只要极低的血压(平均15mmHg)就可将血液压至肺最高点。肺毛细血管内压力更低,只有10mmHg,低于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25mmHg),所形成的负压防止了液体渗入肺泡。由于肺的扩容性,卧位时可容纳400ml左右的血;但这也造成心力衰竭时的端坐呼吸(卧倒时因容血而增高肺毛细血管静压)。肺具保护作用,体静脉来的小栓子可被肺截留。肺组织有支气管动脉的双重供给故一般小栓子不会造成梗死;肺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很快将栓塞溶解。血管内皮表面的肽酶还可将血中的Ⅰ型血管紧张素转化为Ⅱ型(可提高血压和刺激醛固酮分泌)。
体循环供应路线既远又广,供应对象也复杂。体循环压力比肺循环约高5~6倍,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最高处得到充分供血。左心室断续喷出的血流,经弹性动脉的缓冲转变为脉动血流。一切毛细血管都要求连续稳定的血流;心脏本身也只有在心肌舒张时才能接受血液。但一定的脉动对某些器官也很必要;若给肾脏供应恒定血流则水钠排泄立即减少。其次,血流还要经肌性动脉的分配,根据各器官的需要供血;这些动脉的肌肉受神经的控制。最后因为各器官和心脏相对高度的差别很大,由于重力影响造成的血压差别也很大,必须分别予以不同的降压才能保证一致的毛细血管压。这是由小动脉完成的;它既受神经控制,又受局部代谢的影响。它像个闸门,控制着下游毛细血管床的血量。毛细血管是血液同组织间的交换界面,近动脉端血压高于血管内胶体渗透压故液体外流,至近静脉端前者低于后者液体乃被吸回。血液经静脉返心。静脉压力低,可容大量血液,但机体需要时又可通过交感神经刺激血管收缩把血动员出来。下肢血液回流主要依靠两种机制;周围肌肉收缩压挤静脉而静脉瓣只允许血液向心流动;吸气时胸内压降低而腹压增高,呼气时相反,形成胸腹泵机制。毛细血管有一部分蛋白质漏出,这是由淋巴系统吸回再送入静脉的。肠道淋巴系统还运输长链脂肪酸和胆固醇等脂类。淋巴回流的动力与静脉相似。
体循环中还可区分出若干并联系统,分别为不同器官系统供血,以满足它们不同的营养需要和功能需要。一般说,这两种需要是一致的,但肾脏排泄用血和皮肤散热用血远超过它们本身组织的营养用血。心脏优先供血的是它本身的冠状动脉。它的特点是:心肌收缩时其大部穿支被压闭,只有在舒张期才能得到充分供血。脑组织最易受缺血损伤,故脑循环也是优先保证的。头位于高处,血压必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保证脑部血运。颈动脉有压力感受器,可以通过循环中枢维持脑部正常灌注压。但全身血压的进一步变化却对脑血流量无影响;脑血流量主要决定于代谢需要,局部二氧化碳分压和酸度的增加以及氧分压的下降都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和血流量增加。肾脏负责排泄含氮废物和调节体液量及其离子成分,因此平时血流量极大(可占心输出量的1/5)。全身血量不足时,为保证优先给心脑供血常削减肾血流量。当肾血流量减至不能满足本身营养需要时就会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因为骨骼肌可以占人体重的2/5,骨骼肌循环也相当大。在运动时,血流量可增加20倍以上。肠道血流量受消化活动的影响,进食后小肠的血流可增加一倍并维持3小时左右。这血主要是到粘膜,与吸收食物有关,到肌肉的较少。此外还有直接供应肝和胰的动脉血。但肝脏接受的血液中,2/3以上都是消化道的静脉血。这样静脉再分枝变为交换界面之后再回心的结构称为门静脉,其作用是对吸收进来的营养素进行加工、储存和对异物进行转化(解毒)。皮肤循环的特殊功能是调节体温,当散热时皮肤血流量远超过本身营养需要。在全身血量不足时也常消减皮肤血量,因而休克患者的皮肤苍白。
血液是运输物质的载体。其中许多成分是处于运输过程中的代谢物质(营养素、代谢产物)、调节物质(激素)、防御物质(免疫球蛋白)等,它们经血再转移到组织中去发挥作用。白细胞也属于此类。局限在血管内发挥作用的大多是运输工具本身,如红细胞(输氧)和各种运输蛋白质,后者包括脂蛋白、皮质素转运蛋白、转铁蛋白等。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也在血管中发挥作用。血中离子是细胞外液共有的,但血浆白蛋白局限在血管中,可以认为它的功能是输水;在毛细血管近静脉端就是依靠它的渗透压将水分回收。
一般毛细血管内皮似乎只是个被动的过滤器,不使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白蛋白漏入组织液。但某些部位的内皮具特殊转运功能,如淋巴组织小静脉中的高内皮(细胞呈立方形)可转运淋巴细胞进入血流。脑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血脑屏障)间有紧密连结,液体必须经细胞体才能跨越界面,这里也存在主动转运机制从而保证了脑组织中的细胞外液同一般细胞外液不同。脑组织细胞外液通过室管膜同脑脊液基本相通,可视为一体。脑脊液则靠脑室脉络丛上皮(血脑脊液屏障)同血液相隔。这样就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创造了一个特殊微环境,其中的离子、神经递质和营养素的浓度适宜神经活动。这个微环境还有一个特点,其中缺乏免疫活性细胞和物质。脑脊液只起一部分淋巴系统作用,清除其中颗粒物质。一般情况下,青霉素因脂溶性低且又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故不易进入脑组织,但在脑膜炎时这些屏障通透性增加,青霉素反倒能大量进入脑脊液并发挥治疗作用。
循环系统受神经、激素、内脏肌的自律收缩特性、局部代谢活动等的调节。在疾病发生初期,通过调节机制,循环功能可能得到代偿而不出现症状。也有时症状实际是代偿变化的表现,这可以心力衰竭为例。循环是个双泵系统,若后泵正常工作但前泵因病无力运出由后泵输入的血液,则血液必将储留于两泵之间。左心衰竭就是这个情况,可造成肺部充血甚至引起肺水肿。但储留不会无限增加,因为肺循环液量的增加使左心室在舒张期末更为充盈,也即肌纤维更为伸长,而这可增加心肌收缩力(这是细胞水平的代偿机制,可能因为在一定限度内肌纤维的伸长会使肌节内粗细丝间搭接部分增加所致)。于是左心收缩力恢复到能在这新的情况下运出右心输进的血液。同时,机体通过血??醛固酮的代偿性变化储留水钠,增加体内总液量。这种储液有助于提高心输出量,但许多衰竭症状正是出于液体储留,如水肿和充血性肝肿大等,而治疗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限盐和使用利尿药以控制这过分的水钠储留。
再一常见循环功能障碍是休克;休克时全身组织得不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休克病人常表现低血压,但以前有血压高历史的病人可在出现休克时血压仍在正常范围内。休克的最常见原因是体液丢失如出血或腹泻脱水。在失液过程中先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以代偿循环功能,减少皮肤和肌肉的血流量借以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和血压。但随着液体继续丢失,心输出量降低,转而只保证心、脑和肝的供血。同时静脉普遍收缩,将血液集中于循环部分;一部分组织液也进入循环。若失液进一步加重,心输出连心脑也不能保证,血压下降,全身组织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加重组织损伤;心脑的损伤影响代偿功能,而内皮损伤则破坏循环系的完整性。肠道细菌可侵入体内;个别器官如肺和肾的损伤可分别导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小管坏死。
比起外管腔系,循环系疾病中感染性疾病较少。但许多全身性感染中都有个血行播散阶段。感染中的皮疹常是病原体侵及血管的表现;主要侵犯内皮细胞的病原体有利克次氏体。感染还常通过免疫机制伤及循环系统。例如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引发炎性反应,可造成损伤如各种脉管炎,若沉积在肾小球则造成肾炎。但最典型的例子还是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造成的败血症性休克。内毒素可作用于内皮细胞细胞膜导致产生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内毒素还可激活补体系统,这两者都吸引炎性细胞而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内毒素还可激活凝血系统,在微循环中出现大量小血栓,这又引起继发性纤维溶解现象,最后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耗竭及纤溶蛋白性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而导致广泛出血(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空气出入通路和气血交换界面构成。司气体交换的肺泡位于肺脏周边部分,承受胸壁施力于其上,呼吸气道则居中与气管相连。
胸壁和肺都是弹性组织,靠大气压力将两者对压贴拢在一起。双方的弹性回缩力在两者间形成负压(低于大气的压力)。如果双方任一侧破裂大气进入,则肺将塌陷。吸气时胸廓扩大带动肺脏扩张,肺组织的进一步伸展增加它的弹性回缩力,仅靠这个回缩力就可完成呼气运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用力呼气。但用力呼气有其不利处:胸腔内压为正压时会压瘪一部分肺泡的气道而影响排气。
呼吸道为双向通道,空气在其中往复运动,这带来一个死腔气问题。例如一次吸入500毫升,真正进入肺泡实现气体交换的只是其中一部分(350毫升),另一部分在吸气末仍滞留气道中的称死腔气(150毫升)。在病中呼吸变浅时,死腔气占的比例还要大。双向管道形成的是盲管系统,这使进入的异物也不易排出。鼻部可截住较大颗粒,较小者在曲折气道中撞击粘附在管壁上,最小的进入终末部分也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向上运至支气管中有纤毛部位,连同这里被粘附的颗粒一同向上运,最后进入口咽,或被咽下或吐出,还有一部分被咳出。
肾负责排泄体内非气态??过对水和电解质的选择性排泄来调节体液的容量、渗透压和酸碱值,以及钙钾等离子浓度。
工作方式
肾利用“过滤-重吸收”方式工作。先是在肾小球处通过一层过滤膜生成大量原尿(一天可达180升),但将细胞成分和大分子蛋白质截留在血中。继而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将其中有用成分连同大部分水分(约178升)重吸回血中。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只需在肾中配备少数针对有用成分的重吸收机制,便可保证一切废物均排出去。这样在肾血管系统中就要有两段毛细血管,分别供过滤和重吸收之用。第一段在动脉部分,这里血压较高,保证原尿的滤出。第二段类似一般毛细血管,是重吸收的部位。肾小球前的血管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全身血压在80~180毫米汞柱范围内波动时,通过血管张力的改变可以保持小球的泌尿血压相对稳定(平均约45毫米汞柱)。小管通常分为各有专责的三个部分:近端曲管、亨勒氏襻和远端曲管。小管上皮细胞间有紧密连结,但近端曲管上皮细胞间的连结似较松散,因而通透性较高。这里钠的主动回吸带动水的等渗回吸,原尿的2/3被吸回。这里还能分泌少量H借以回吸重碳酸根,糖和氨基酸也在这里被吸回。亨勒氏襻通常回吸滤过水的15%和钠和氯的25%,因而离开襻的尿液已变为低渗。但襻是个逆流倍增机制,它和集合管结合起来却有助于浓缩尿液。远端曲管上皮细胞间连结紧密,允许在上皮两侧建立较大的渗透压和电化学梯度。而且调节水电平衡的激素也主要作用在这里。这里的回吸量虽较小,但却是精细调节尿液离子成分的主要部位。
亨勒氏襻的下降支透水不透钠,上升支透钠不透水。在上升支中钠被主动吸至小管外的肾髓质间质中,造成管内低渗和管外间质中高渗。这高渗间质作用于下降支,将其中水分吸至间质,同时造成下降支管内尿液的浓缩。离子泵只能造成一定的跨上皮渗透压梯度,但当下降支中被浓缩的尿液经襻返流至上升支时,离子泵却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浓缩。于是在亨勒氏襻形成一个沿纵长的渗透压梯度,在襻端所在的乳头尖处间质可形成极高渗(可比入襻前尿液高4倍)。远端曲管中的尿液是低渗的,经远曲管和集合管时还可因离子回吸而进一步稀释。但当脑下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ADH)时,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大增。于是尿在集合管下行至高渗间质段时,水分被大量回吸至间质中而造成尿液浓缩。这种结构只见于鸟和哺乳动物,是陆地生物对干旱环境的进化适应。
有效的循环血量
生命的维持要求一个有效的循环血量,以保证全身组织能得到充足的灌注,这就要求细胞外液保持稳定的容量。主动脉和颈动脉中的压力感受器和心房及大静脉中的容积感受器,会察觉体液的丢失,并通过交感神经刺激周围血管收缩和近曲管回吸纳。神经刺激、肾灌注压的降低和远曲管内钠的减少,还会引起肾素的释放,再通过血中血管紧张素的中介,收缩周围血管和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远曲管增加钠的回吸。这肾外和肾内两种代偿机制,一方面通过血管收缩维持正常血压,一方面通过肾脏保钠维持体液容量。体液丢失100毫升就可引起上述反应,而若丢失500毫升以上时,还会通过神经机制引起抗利尿激素的额外分泌,甚至可造成体液低渗状态。血管紧张素还可刺激“渴中枢”,引起摄水行为。在相反的情况如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右心房心肌细胞受到牵张,还可分泌心钠素(一种多肽激素),它可减少肾素分泌并直接产生和肾素及血管紧张素相反的作用,降低血压和促进水钠外排。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靠钠离子维持。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增加会造成细胞外相对高渗而吸水外出,导致细胞收缩;反之会造成细胞膨胀,甚至破裂。颅腔内细胞容积的改变会危及生命,所以为了维护正常细胞容积必须稳定外液中的钠浓度。例如当渗压增高时,只要增加2%便会引起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以保水,另一方面是兴奋渴中枢引发摄水行为。
人体代谢产物大部为酸性。不可挥发酸全由肾排出,这主要包括含硫蛋白质氧化产生的硫酸等。在体液中这些酸得到缓冲盐的缓冲,但在排出时机体却要把这些缓冲盐保留下来。这是靠小管细胞的泌酸作用和生氨作用来完成,其原料是两个代谢产物,CO2和NH3。小管细胞向管中泌出H和NH3,置换回Na;小管细胞同时向血中泌出HCO婣,这样就保存下缓冲盐。
肾脏既是多种激素(如ADH和醛固酮)的靶器官,本身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如肾素)。除上举出者外,肾脏还制造红细胞生成素。甲状旁腺激素则直接作用于小管,促进钙但抑制磷的回吸。肾合成骨化三醇,促进肠道吸收钙和动员骨钙。这个合成过程也受甲状旁腺激素的调节;在这点上肾很像性腺等靶腺,本身分泌固醇激素而同时受多肽激素的控制。肾脏还产生前列腺素和激肽,在肾灌注压不足时它们可能通过血管扩张作用而减轻肾缺血。在这种情况下,不应给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影响前列腺素的代偿作用。
肾脏疾病常表现为几组综合征。肾前综合征主要指上游(血流)方面的故障,如休克或肾动脉阻塞。两者均引起肾素大量代偿性分泌,但只在后者循环血量充足的情况下才引起高血压。肾后综合征指下游(尿液)方面的阻塞。只有双侧阻塞才引起少尿和氮质血症,但任一侧的阻塞均可能导致肾脏的永久性破坏。肾实质综合征则以肾小球肾炎为代表,其发病主要是免疫复合物造成的小球损伤。最后的临床表现可以小球炎症为主(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或以肾变病为主(大量蛋白尿、水肿),或两者不同程度的组合。
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组织神经 人体器官———人体器官很多,很难划分,在现代医学中,把躯干分为上下两各腔洞即,胸腔和腹腔,中间由一叫做横隔膜分开。上面的胸腔中有心脏、肺脏,食道、气管、支气管、和大动脉等器官组织,而下面的腹腔中有胃、肝脏、胆囊、胰脏、小肠、大肠、肾脏、膀胱、输尿管、子宫、卵巢、输卵管、脾脏等器官组织。
综观上述,肾脏病变多为继发,因此纠正原发病因才是预防肾损伤的上策。肾透析和肾移植,前者只是姑息治疗而且代价太高,后者的要求条件不易满足且成功率和效果也不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