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固醇 编辑

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胆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人群总胆固醇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维生素D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国内外专家推荐成人理想胆固醇值为<5.2mmol/L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总胆固醇

外文名:totalcholesterol

缩写:TCHO

正常值:3-5.69mmol/L左右

简介

编辑

总胆固醇是指血清中各种脂蛋白所含的胆固醇,即结合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的总和。由于血清中的胆固醇基本上是以结合状态存在于脂蛋白中,所以它主要代表结合的胆固醇。由于它不能够反映各种脂蛋白的少,所以它也就不能够确切地反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多少,因此也就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大小的准确指标。

胆固醇的来源主要是

编辑

(1)膳食:众所周知,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有胆固醇,某些器官的含量还相当高,如动物的大脏、肝脏、脏、脂肪、蛋黄、蟹黄、虾子、鱼子等。一般每人每天从膳食中吸收500-800毫克的胆固醇。

(2)内部自身合成:人体除大脑外,大部分组织都有合成胆固醇的能,尤其是肝脏,占全身胆固醇合成总的70%-80%。其次是小肠,约占10%,皮肤肾上腺皮质、性腺等也是胆固醇合成的重要场所,脑合成胆固醇的能力很低。、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人体每天可合成1000-2000毫克胆固醇,当摄入量高时,合成量就低,而摄入量低时,合成量就高。多余的胆固醇将转变成胆汁酸,随尿液粪便排出体外。体内胆固醇主要是有机体内源合成的,每日产生1-2克,比普通膳食条件下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量高。

由此可见,人体内胆固醇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内源性。外源性胆固醇来自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内源性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主要场所在肝脏。

胆固醇分布在人体的部位

编辑

在人体中,脂类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是体内的一种主要能量来源;另一类叫类脂,是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约占体重的5%,除包括磷脂糖脂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叫胆固醇。

胆固醇又称胆甾醇,一种环戊烷菲的衍生物。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与脂肪类似,不溶于水,易溶乙醚、氯仿等溶剂。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

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大约占体重的0.2%,骨质约含10毫克,骨骼肌约含100毫克,内脏多在150-250毫克之间,肝脏和皮肤含量稍高,约为300毫克。脑和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每100克组织约含2克,其总量约占全身总量的1/4低密度胆固醇和高密度胆固醇的能低密度胆固醇实际上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它可反映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中间密度脂蛋白在肝脏内转化而来的,肝脏也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量低密度胆固醇。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细胞,满足它们对胆固醇的需要。

低密度胆固醇和高密度胆固醇的功能

编辑

低密度脂蛋白是所有血清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高密度胆固醇实际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它可反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多少。

高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是脂蛋白中体积最小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肝外组织中过多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代谢,以防胆固醇在这些组织中过多地聚集。现代研究证实,高密度胆固醇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冠心病病死率作用

参考值

编辑

成人合适水平:2.83~5.20mmol/L(110~200mg/dl)

临界值:5.17~6.45mmol/L(200~250mg/dl)

高胆固醇血症:>6.45mmol/L(>250mg/dl)

影响因素

编辑

1.送检胆固醇的标本要求应禁食12~14小时后采血,24小时内不饮酒和避免服用有关药物的影响。在2小时内分离血清,4℃~25℃稳定6天,-20℃,稳定4个月。

2.胆红素> 171μmol/L时对反应结果有明显的负干扰。

3.溶血时会引起正干扰,但Hb在1g/L以下时干扰可忽略。

4.高血尿酸也可引起负干扰。

5.大量还原性药物,如维生素C、酚磺乙胺、盐酸异丙嗪、复方丹参等,也可干扰反应使结果偏低。

临床意义

编辑

1,病理性升高。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黄疸肾病综合征

2,病理性降低。甲亢、严重贫血急性感染、消耗性疾病肝病